現代詩的再出發︰中國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潮新探

現代詩的再出發︰中國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潮新探
定價:234
NT $ 204
  • 作者:張松建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158874
  • ISBN13:9787301158876
  • 裝訂:平裝 / 36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現代詩的再出發:中國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潮新探》在鉤沉史料的基礎上,結合文本、歷史與理論,重探中國40年代的現代主義詩潮。通過作品解讀、文學行為分析以及對物質、制度、文化、政治的考察,重構了這場文學運動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多重面向,不但揭示出現代主義詩潮之演變的內在邏輯和外部條件,也對其知識構造、成就與困境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現代詩的再出發:中國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潮新探》對史料的發掘是其重要貢獻。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背景知識
第一節 “現代”、“現代性”、“現代主義”
第二節 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源流

第二章 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在中國40年代的譯介
第一節 艾略特在中國的傳播
第二節 奧登在中國的傳播
第三節 里爾克在中國的傳播
第四節 波德萊爾在中國的傳播
小結 翻譯的政治

第三章 中國40年代現代主義詩潮的趨向
第一節 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定義
第二節 中國40年代現代主義詩潮的興起
第三節 中國40年代現代主義詩潮的總體性
小結 現代詩的再出發

第四章 中國40年代現代主義詩學敘論
第一節 “抒情主義”的新變
第二節 作為一門“手藝”的詩歌寫作
第三節 “去戲劇化”的日常經驗
第四節 重識袁可嘉“新詩現代化”方案
小結 詩史互動與話語協商

第五章 城市地理、現代主義與政治烏托邦
第一節 鷗外鷗︰地緣政治、反諷詩藝與形式實驗
第二節 杭約赫︰震驚體驗、殖民歷史與烏托邦幻覺
第三節 唐祈︰城市抒情詩與時間意識形態
第四節 陳敬容︰感傷主義的城市漫游人
小結 逆寫城市與中國經驗

第六章 現代性危機與自我認同
第一節 穆旦對“美學現代性”的確認
第二節 羅寄一與“尋求現代認同”
第三節 路易士的“邊緣人心態”

第七章 抒情二型︰沉思的詩與青春寫作
第一節 馮至的《十四行集》
第二節 鄭敏的《詩集(1942—1947)》
第三節 葉汝璉的《舊作新詩鈔》

第八章 詩與公眾世界
第一節 杜運燮︰詩壇頑童的“輕松詩”寫作
第二節 穆旦︰心理分析與科技意象
第三節 袁可嘉、王佐良︰日常生活與政治寓言
小結 從審美到政治

第九章 新古典主義的實驗
第一節 現代性與“古典新詮”︰論吳興華
第二節 從互文性到“宇宙意識”︰論沈寶基
第三節 書寫“故國想象”︰論羅大岡
結論重建現代主義的歷史敘事
附錄王道乾的頹廢詩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一 發現新史料與重繪現代主義詩潮地圖

當年張松建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提出博士論文選題,決心要研究40年代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很多學者的第一反應,就如作者自己所預料到的,“九葉詩派”(或者“中國新詩派”)幾乎等同于40年代現代主義詩歌的全部內容,題為“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史”的現有著述都以探討“九葉”為焦點。同時在不少學者的印象中,40年代現代主義詩歌純粹是西方影響之下的產物,而與淵源深厚的古典傳統無甚關系,這似乎已是無人質詰的定論。就如他自己所害怕被質疑的︰“就這個選題而言,難道還能挖出什麼新資料、提出什麼新解釋嗎?”

但是張松建還是決心重新書寫40年代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史,而且以最傳統但最辛苦的工作開始︰考掘原始史料,以客觀的史實重新繪畫40年代現代主義詩歌的版圖。這是目前愛走捷徑的年輕學者沒耐心、沒興趣又懶惰使用的基礎研究方式。就如張松建在序文中所說,在2003年他從新加坡返回中國大陸,在京滬兩地的圖書館埋頭調研,瀏覽了出版于40年代中國各地的兩百余種文學期刊,查閱過發行于京滬地區的二十余種報紙副刊,透過對這些字跡漫漶的原始史料的考掘,一幅清晰完整、帶有另類意味的“文學史圖像”隱約浮現出來︰“我們吃驚地發現,在40年代從事現代主義詩歌創作者,遠遠不止于‘九葉’,至少還應該包括平津地區的吳興華、沈寶基,上海的路易士,移居中國香港和桂林的鷗外鷗,西南聯大的王佐良、羅寄一,離散法國的羅大岡,中法大學的葉汝璉和王道乾等等。”

當然這不是張松建成功的唯一絕招。他的突破還要依靠新批評的內在文本細讀、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的越界跨國的方法與廣闊視野的審視︰“在研究方法上,本書注意文本、觀念與歷時間的互動,必要時融入社會史與理論融為一體。”他還強調“在個案研究的章節里,本書還涉及比論述中信基”他能擺脫舊習,嘗試新的探討途徑,“祛除一些流行性的誤解和似是而非的定論”︰

在不少學者的印象中,40年代現實主義詩歌純粹是西方影響之下的產物,而與淵源深厚的古典傳統無甚干系,這似乎已是無人質詰的“定論”。對于“九葉”而言,這個解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超越狹隘的學術視野,不把目光局限在九葉”身上,而從更廣闊的文學史背景出發,將更多被埋沒的詩人納入閱讀地圖,將會發現,40年代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興起,實際上得益于兩股力量的交相為用︰外來影響的本土化與傳統資源的現代化。

在論述現代性與傳統的話語糾葛時,本書將思考一些關鍵性問題︰傳統對個人提供的支持意識怎樣在文本層次上運作起來?傳統與現代的邏輯相關性和歷史連續性又如何彰顯在論述外來影響時,筆者進不滿足于作表面上的比附而是試圖觀察,西方現代詩如何在中國文藝界得以譯介和播散?哪些作家學者參與了這個跨文化對話的過程?由此怎樣也許了中國現代主義詩歌自身的歷史形象?在吁求文藝大眾化的時代主旋律里,左翼作家是如何描述、理解和判斷這些外國詩作的?艾略特、里爾克、奧登、波德萊爾在中國的影響及其接受,是僅僅停留在膚淺的表面還是具有實質性的意義?是個別的興趣和暫時的現象還是具有相當的深度、廣度和持續性?在這種文學接受和文化斡旋的過程中,中國詩人吸取了什麼同時又拒絕了什麼?而他們這樣決斷與取舍的目的和依據何在?現有西方學者的信貸性論述能否完全適用于中國現代主義詩作的分析?與作為典範的西方現代詩相比,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主體性何在?

就是這樣張松建有了突破性的發展,重繪並擴大了40年代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版圖。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