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經濟運行報告(2009)

東南亞經濟運行報告(2009)
定價:390
NT $ 339
  • 作者:劉仁伍/主/編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711134
  • ISBN13:9787509711132
  • 裝訂:平裝 / 37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東南亞經濟運行報告(2009)》是該報告系列的第四輯。本報告共分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東南亞經濟運行總覽”。從世界經濟形勢、東南亞經濟金融運行整體情況、東南亞經濟增長前景三個方面,簡要回顧了東南亞整體經濟金融形勢。

第二部分是對東盟十國國別經濟金融運行的分析。對各國經濟運行情況的分析主要包括經濟運行情況、金融運行情況、重要宏觀經濟政策措施以及經濟發展前景展望四個部分.同時附錄了2008年各國經濟金融方面的大事記。

第三部分是對全球金融危機下東南亞所受沖擊、應對政策以及區域合作的專題探討。論述了國際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國家的沖擊、東南亞國家的應對舉措以及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合作。另外,還對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進展進行了簡要評析。

第四部分是對東盟國家的一些專題分析.內容涉及金融危機對東南亞的影響途徑、韓國的新亞洲外交構想、日本對東盟的經濟外交政策以及印尼的新能源發展戰略等幾個方面。

附錄部分收集整理了東盟各國的主要經濟金融指標數據。
 

目錄

第一部分 東南亞經濟運行總覽
第一章 東南亞經濟金融運行︰分析與展望
第一節 世界經濟形勢
第二節 區域經濟金融運行情況
第三節 2009年區域經濟前景
第二部分 東南亞國別經濟運行報告
第二章 文萊經濟金融運行報告
第一節 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第二節 金融運行情況分析
第三節 主要宏觀經濟政策措施
第四節 經濟前景展望
2008年文萊大事記
第三章 柬埔寨經濟金融運行報告
第一節 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第二節 金融運行情況分析
第三節 主要宏觀經濟政策措施
第四節 經濟前景展望
2008年柬埔寨大事記
第四章 印度尼西亞經濟金融運行報告
第一節 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第二節 金融運行情況分析
第三節 主要宏觀經濟政策措施
第四節 經濟前景展望
2008年印度尼西亞大事記
第五章 老撾經濟金融運行報告
第一節 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第二節 金融運行情況分析
第三節 主要經濟政策
第四節 經濟前景展望
2008年老撾大事記
第六章 馬來西亞經濟金融運行報告
第一節 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第二節 金融運行情況分析
第三節 主要宏觀經濟政策措施
第四節 經濟前景展望
2008年馬來西亞大事記
第七章 緬甸經濟金融運行報告
第一節 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第二節 金融運行情況分析
第三節 主要宏觀經濟政策措施
第四節 經濟前景展望
2008年緬甸大事記
第八章 菲律賓經濟金融運行報告
第一節 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第二節 金融運行情況分析
第三節 應對金融危機的主要政策
第四節 經濟前景展望
2008年菲律賓大事記
第九章 新加坡經濟金融運行報告
第一節 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第二節 金融運行情況分析
第三節 主要宏觀經濟政策措施
第四節 經濟前景展望
2008年新加坡大事記
第十章 泰國經濟金融運行報告
第一節 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第二節 金融運行情況分析
第三節 主要宏觀經濟政策措施
第四節 經濟前景展望
2008年泰國大事記
第十一章 越南經濟金融運行報告
第一節 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第二節 金融運行情況分析
第三節 主要宏觀經濟政策措施
第四節 經濟前景展望
2008年越南大事記
第三部分 全球金融危機與東南亞︰影響、應對與區域合作
第十二章 全球金融危機在東南亞的傳導路徑與具體影響
第十三章 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一東盟經貿合作進程
第十四章 全球金融危機與東南亞的應對策略︰綜述與評價
第一節 東南亞國家的金融危機應對政策
第二節 東南亞金融危機應對政策的簡要評價
第三節 東南亞金融危機應對政策的啟示
第十五章 全球金融危機與東南亞的區域合作
第四部分 專題分析
專題一 被忽視的海外匯款︰金融危機影響東南亞的另一個重要渠道
專題二 韓國“新亞洲外交構想”的本質、影響與中國應對策略
專題三 金融危機時期日本的東盟經濟外交政策轉變︰內涵、影響及啟示
專題四 印度尼西亞新能源戰略︰政策框架、扶持措施及其啟示
附錄 經濟金融關鍵指標數據(2004—2008年)
附表1 文萊
附表2 柬埔寨
附表3 印度尼西亞
附表4 老撾
附表5 馬來西亞
附表6 緬甸
附表7 菲律賓
附表8 新加坡
附表9 泰國
附表10 越南
 

2008年,世界經濟跌宕起伏,運轉軸心卻始終沒有脫離金融危機。時至今日,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度與廣度仍是未知數,但毋庸置疑的是,此次金融危機將以其“百年一遇”的特征而載入國際金融史冊。世界是平的,美國這一全球經濟龍頭一“歇火”,危機便如H1N1病毒般迅速擴散至全球。歐洲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紛紛出現流動性困難和財務危機,經濟衰退成為2009年世界經濟的“主題詞”。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高度依賴于歐美出口市場的新興經濟體而言,即便是金融體系所受到的直接沖擊很小,外需萎縮引致的國內消費與投資低迷對于經濟增長而言卻是可怕的夢魘。特別是一些高度開放的小國經濟體,在金融危機沖擊下更是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動蕩,人均GDP高居全球第四的冰島甚至陷入了國家破產的窘境。

本輪金融危機伊始,關于危機根源分析、應對政策探討以及未來演變方向判斷的研究就從未停止過。從簡單的歷史比較來看,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在表象特征上與金融發展史上的歷次金融危機似乎並無二致(Reinhart和Rogoff,2008)。Truman(2009)也將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歸結為宏觀經濟政策失誤、金融部門監管失職、金融工程以及大型私人金融機構的全球化運作等傳統因素。但是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而言,如果回顧2005年以來國際社會爭議頗多的“全球經濟失衡”(Global.Economic Im-balance)及其調整爭論,就有必要深究此次金融危機中全球經濟為何因美國而“牽一發動全身”,這將比單純地追溯與總結金融危機的根源更具意義。

與“全球經濟失衡”如影隨形的另一概念,是由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提 出的“全球儲蓄泛濫”(Clobal saving Clut),即美國國際收支失衡和實際利率過低與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高儲蓄行為有關(Bernanke,2005)。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這一概念被包括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在內的一些人士用于對危機根源的解釋,被學術界稱為“金融危機外因論”(賀立平,林娟,2009)。且不論“金融危機外因論”客觀與否,事實上對于美國和新興市場經濟體而言,無論處于“全球經濟失衡”的哪一極,都逃避不了“金融恐怖平衡”(Summers,2004)的威脅。一方面,美國臣額資本輸出和雙赤字造就了其世界最大市場的地位,維持了國內長期的高消費、低儲蓄和低利率,並吸納了大量新興國家的商品;另一方面,新興國家在出口擴張的情況下外匯儲備急劇積累,在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下,這些外匯儲備被迫流回美國回購美元資產。美國和新興國家不得不相互需要、相互牽連和相互制約。有意思的是,2005年左右國際經濟學界關子“全球經濟失衡”調整的預言中,鮮有人預料到源自美國本土的次貸危機會是打破這一平衡的“最後一根稻草”(巴曙松,李勝利,2009)。如果將全球金融危機納人到“全球經濟失衡”的框架內,對于全球金融危機前景的短期判斷並元多大意義。特別是對于在失衡格局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發展申國家,如果此次金融危機的恢復沒有改善乃至重構全球經濟格局,可以預料在未來的特定時點,類似“次貸危機”的金融危機不可避免,發展中國家仍將遭受重創。

中國以及東南亞經濟體恰恰處于“全球經濟失衡”的“另一極”,失衡格局被打破,對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影響是災難性的。對于次貸危機之初希蔓憑借區域內良好經濟增長基礎而置身危機之外的東南亞國家,2008年底至今的經濟表現徹底打破了各經濟體的“朗鉤”夢想。各國金融市場陷人動蕩、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外需大幅萎縮及其引致的國內消費投資低迷的境地,東南亞國家普遍陷入經濟衰退窘境,2008年第四季度新加坡和泰國GDP分Sll萎縮4.2%;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CDP增速大幅下降。越南更是早在2008年上半年就經歷了一次嚴重的金融動蕩。如果說歐美國家需要從金融監管與金融體系視角反思危機的話,中國與東南亞經齊體更需要從經濟增長模式角度反思自己在全球經濟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大部分經濟體充分認識到了內部經濟增長動力的重要性,因而出台了一系列強化國內經濟基礎、調整優化國內產業若構的舉措。對于區域經濟而言,區域合作是必然選擇。這方面,不管是東盟自由貿易區、“10+1”、“10+3”乃至“10+6”等合作機制,都是提升本區域經濟體經濟獨立性與抗外部風瞼能力的有效路徑。一些觀點認為,本次金融危機說明東南亞試圖擺脫對歐美市場依賴的合作努力的失敗。筆者以為恰恰相反,東南亞區域合作進展欠缺深度,才是各國飽受金融危機負面沖擊的重要原因之一。不管是區域經濟體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的產業鏈重構,還是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格局中的影響力提升,都不是區域內單個經濟體可以順利達到的目標。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