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性格:布衣讀『資治通鑒』

歷史的性格:布衣讀『資治通鑒』
定價:120
NT $ 104
  • 作者:劉義光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3385126
  • ISBN13:9787563385126
  • 裝訂:301頁 /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人之所以鍾情歷史,是因為過去曾如此,現在是如此,將來要如此,借鑒往事以知照當下,方能做到出言適要、行事得宜。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的目的也是如此,欲使讀者在歷史的興亡與榮辱中,「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

《資治通鑒》紀興亂、論成敗、志卓行、述得失,評注者甚眾,各家皆能體貼出不同道理。本書從平民百姓的視角,讀史論世,品評人物,自成風格。作者解說古人謀國謀身之道,非糾纏於一般為人津津樂道的權謀、詐術,而是特別強調儒家的「大德敦化」、文治教化在歷史中的作用,於閑情雅趣中透視歷史的性格。
 

目錄

第一章 百年皆客
1.韓非的「叛逆」
2.韓信的市井之志
3.李廣難封
4.劉邦與劉秀
5.文翁開蜀
6.老實人卓茂
7.王莽的因果
8.逸民(一)
9.逸民(二)
10.張儉及其他
11.說曹操
12.劉備托孤
13.累死諸葛亮
14.意氣相期
15.王溶樓船
16.小生何晏
17.張賓張子房
18.青衣行酒
19.謝安的閑暇
20.王猛身後
21.文帝腹心殷景仁
22.梁帝講經同泰寺
23.劉義康在安成讀書
24.劉裕放棄中原
25.楊廣的教訓
26.柳宗元的政治冒險
27.三垂岡
28.文膽
第二章 治亂因緣
1.政治廣告
2.始皇刻石
3.嬖幸近臣
4.秦亡論
5.托孤事大
6.君臣之間
7.漢朝的性格:亦儒亦法
8.此地舊長安
9.論養士
10.騎兵兵種
11.京都與王化
12.東漢風俗
13.成事的氣量
14.守望麥田
15.盜亦有道
16.選人的分寸
17.奉天子以令不臣
18.坐談客
19.所謂南北
20.諸葛亮為何六出祁山
21.避禍
22.干寶論西晉之亡
23.紳士政治(一)
24.紳士政治(二)
25.英雄淚
26.要塞鬼兵
27.咳唾為恩
28.寒人掌權
29.大臣之體
30.諫的分寸
31.賭徒種種
32.是非如麻
33.文可安邦
34.雲夢之竹
35.諫臣的擔當
36.一君之身
37.不戰而屈人之兵
38.兒子得道
39.毛澤東的手筆
第三章 文成經緯
1.關於「挾書律」
2.學者之擔當
3.立言之體
4.官員的讀書
5.卜筮之道
6.來點精致
7.魚片湯
8.讀史的態度
9.另解陶淵明
10.開館授徒
11.鳩摩羅什法師
12.魏晉小戰國
13.北魏重儒
14.書生之見
15.清雅之士
16.魏收撰「穢史」
17.當年講壇
18.文人病
19.以指指月
20.沈約撰《宋書》
21.尋找雅樂
22.王通講學河汾之間
23.書房里的機關
24.文士與儒士
25.舊唐密碼詩
26.經塵一騎
27.史上第一家書院
28.國人對知識的尊重
29.朋友講習
30.私塾教育
第四章 漁樵評彈
1.不君不臣
2.富貴之志
3.陳嬰母與王陵母
4.「刑不上大夫」論
5.關於無為
6.所謂陶染
7.婚姻自由
8.東漢的反季節蔬菜
9.我的自留地
10.看菜吃飯
11.限年取士論
12.文明豈可恃乎
13.小人不可得罪
14.天造草創
15.發現母親
16.誰動了我的鳳凰池
17.此山此水
18.黃金與土同價
19.如此執法
20.言與行
21.幸福指數
22.關於精英教育
23.入鄉問俗
24.婦德
25.文辭欺人
26.寥落古戲台
27.東風西風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凈土。」此聯出自明人陳繼儒的《小窗幽記》,我很是喜歡。熙寧元年(1068),《資治通鑒》的編撰者司馬光請辭「翰林學士」一職,對宋神宗說:「臣講讀經史,粗有所采,而應對賓客,實非所長。」不佞不敢與溫公比,但「講讀經史」的性情卻是相近。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祖籍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世稱涑水先生。公元1019年,司馬光出生在河南光山縣,其父司馬池時任光山縣令,便以「光」命名。公元1086年,司馬光病卒,年六十八,死後追贈太師、溫國公,故後人又稱司馬溫公。司馬光一生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被目為「舊黨」、「保守黨」,此又另當別論。

司馬光編撰《通鑒》是花了大心血的,前後總共花去19年時間,這還不包括他寫《通志》的時間。治平三年,司馬光向宋英宗進呈《通志》八卷,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通鑒》周紀5卷、秦紀3卷。司馬光編撰《通志》的緣起,是鑒於前代史籍太多,一般士子讀來已是不易,更何況政務纏身的皇帝,於是立志要編一部簡明扼要的通史,敘歷代王朝興衰,讓本朝皇帝有所借鑒。這個想法得到宋英宗的支持。治平三年(1066)夏四月,英宗命司馬光編「歷代君臣事實」,同時授權他在崇文院組建書局,自己決定人選,允許借閱龍圖閣、天章閣、三館、秘閣藏書。治平四年(1067),英宗崩,神宗即位,給這部書賜名「資治通鑒」,並親自寫了一篇「序」。這個序言後來威力大了去了。紹聖四年(1097),蔡京的哥哥蔡汴授意一個叫林自的人,上書宋哲宗請求將《通鑒》刻板毀去,太常博士陳罐便祭出神宗的「序」,言下之意是說,你們敢毀去神宗欽定的書?蔡汴一流也擔心被扣上「誣毀先帝」的罪名,只得手軟,偷偷將刻板收起來,不讓再版就是,復不敢議毀版事。

司馬光的助手主要有三人:劉恕、劉攽和范祖禹。後來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也加入書局,負責文字檢校,《通鑒》成稿之後,「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也加入文字校對。對於書局三人的分工,歷來意見紛紜,我認同如下說法:劉恕負責五代,劉攽負責兩漢至隋,范祖禹負責唐代。劉恕還是全局的副手,司馬光經常與他討論一些重要的體例問題。司馬光編書的時間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時間段:從治平三年四月至熙寧三年(1070)九月,為在朝編撰時期;從熙寧三年九月至熙寧四年(1071)三月,為出知永興軍編撰時期;從熙寧四年三月至元豐七年(1084)書成,為卜居洛陽編撰時期。

熙寧四年四月,司馬光判西京留司御史台,隨即卜居洛陽。他在洛陽修建了一個占地二十畝的園子,名「獨樂園」,中有「讀書堂」,藏書五千卷,司馬光便「窮巷晝扃戶,閑軒卧讀書」,過起15年讀書著述的閑隱生活。司馬光編書是相當辛苦的,卷帙浩繁且不說,還要對各家的選本進行比勘,從中爬理出合理的脈絡。溫公自課每三天刪改《通鑒》一卷,偶因事耽誤,隔天一定補上。僅「唐紀」初稿,他就費時四年多,這不過是粗稿,還要進一步細刪,所存不過數十卷。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元豐七年(1084)十二月,《通鑒》一書修成,司馬光已是老眼昏花,牙齒沒剩幾顆,精力大不濟,其言:「臣之精力,盡於此書。」

《通鑒》成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終後周顯德六年(959),凡1362年的歷史。另有《目錄》30卷,《考異》30卷,合起來是354卷。《通鑒》一問世,就備受矚目,神宗皇帝推許此書為前代所未有。清人曾國藩尤重此書,說:「六經之外有七書能通其一,即為成學。」七書者,《史記》、《漢書》、《庄子》、《韓文》、《文選》、《說文》及《通鑒》。毛澤東一生通讀此書達17遍之多。1954年冬,毛澤東對史學家吳 說:「《資治通鑒》這部書寫得好,盡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我們可以批判地讀這部書,借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毛澤東的這個評價就說出了《通鑒》一書的價值所在。所謂「敘事有法」,是說司馬光師承《左傳》的敘事風格,將歷史事件的原委敘述得條理分明,而又簡明扼要。但司馬光不用「春秋筆法」,不在行文中隨便評價人物,這和南宋朱熹的《通鑒綱目》不一樣。有感而發的時候,司馬光通常以「臣光日」來發表見解,《通鑒》一書「臣光日」多達一百多篇。《通鑒》以韓趙魏三家分晉開篇,司馬光寫了第一篇「臣光日」,毛澤東評論說:「選擇這一年的這件事為《通鑒》的首篇,這是開宗明義,與《資治通鑒》的書名完全切題,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還承認,看來,這個周天子沒有原則,沒有是非。無是無非,當然非亂不可。」司馬光的用意也在里面了。

《通鑒》一書不特紀治亂之跡,至於禮樂、歷數、天文、地理,也有相當詳細的記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通鑒》善寫戰爭,敘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脈絡分明。其寫三國赤壁之戰,有別於《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多著墨於戰前的運籌帷幄,堪稱經典。

司馬光的文風師承西漢,這也是促成《通鑒》一書之所以「粉絲」如雲的重要原因。盡管書局三人各有分工,但最後的定稿一出司馬光的手筆。因此,《通鑒》一書最能代表司馬光的文筆風格。王安石說:「君實之文,西漢之文也。」朱熹也說:「溫公之言,如桑麻谷粟。」米飯天天吃,沒有膩煩的時候,緣於它接受陽光雨露的自然。以故後來的學子們不但讀其中的故事,而且把有些章節當經典名篇來背誦。曾國藩編《經史百家雜鈔》,僅《通鑒》一書就選了11篇。

中國人之所以有皇皇二十五史,是因為中國人知道借鑒往事以知照當下。姑且不論周作人的是非,僅就其說歷史的一段話就相當有見識,他說:「我始終相信二十四史是一部好書,他很誠懇地告訴我們過去曾如此,現在是如此,將來要如此。歷史所告訴我們的在表面的確只是過去,但現在與將來也就在這里面了。正史好似人家祖先的神像,畫得特別庄嚴點,從這上面卻總還看得出子孫的面影,至於野史等更有意思,那是行樂圖小照之流,更充足的保存真相,往往令觀者拍案叫絕,嘆遺傳之神妙。」(《苦口甘口》)周作人推介《資治通鑒》或《通鑒紀事本末》,總須要有一書經目,於己也有好處。司馬光編著《通鑒》的用意也本於此。他在《通鑒》卷69劉備即皇帝位,改元章武處,寫下一則800余字的「臣光日」,其中自言寫此書的目的時說:「臣今所述,止欲敘國家之興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所以是書除寫帝王將相外,還寫了很多高風亮節的人物,又詳寫許多名公臣卿所以興亡敗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因此,曾國藩說:「實六經以外不刊之典也。」

不佞一介布衣亦喜史書,以《通鑒》為甚,除讀書之趣外,也是想開開蒙,拓展視野。胡三省建議讀《通鑒》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余便是這樣的「飲河之鼠」,一路讀來,有感於心便發而為言,得讀書筆記274張,隨後的日子便將之一一厘為心得,幾番作過修訂,終成此卷,「其間抵牾,不敢自保,罪負之重,固無所逃」(司馬光《進通鑒表》),還望方家教正。
劉義光
己丑年春三月於中和居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