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力中思索

在張力中思索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鄧曉芒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3452232
  • ISBN13:9787533452230
  • 裝訂:平裝 / 22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道德狀況的反思

鄧曉芒,一名學者,一名關注當下的學者,為文沒有艱澀,有的只有作為大眾知識分子的厚重。

本書是著名教授鄧曉芒在東南大學的哲學演講錄,經錄音整理而成。全書主要包括“傳統文化及其現代化的反思”“中西生死觀比較”“中西藝術精神比較”“談談金規則的三種模式”“康德宗教倫理對我們的啟示”等八講,深入分析和探討了哲學上的諸多問題,比如“生死”“信仰”“藝術精神”“宗教倫理”等。

在今天,談文化問題離不開現實問題,而談現實問題又只有通過中西、古今、現實與理想的對比才能深入。

自從1980年代起,作者研究中西文化比較這個課題已有二十多年了,從來沒有發生過根本性的變化,這就是︰借鑒西方文化來批判地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用這種方式促進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和中國文化的提升。這種提升,也可以說是“弘揚”。弘揚不是口頭上鼓噪和宣傳的事,而是需要身體力行地進行理論上的創造,中國文化有多大的生命力,就看她能否雍容大度地吸收異己文化的因素來營養自身,通過新陳代謝而排除毒素,更新自身。作者把這叫作“新批判主義”,並認為這是整個21世紀中國人所必須完成的一件世紀工程。

鄧曉芒,1948年生,湖南長沙人。當過臨時工、搬運工,1979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攻讀西方哲學史的碩士研究生,1982年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7年任講師,1989年任教授。現為武大哲學學院外國哲學學科帶頭人,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德國哲學》主編。在德國古典哲學的翻譯和研究上成就斐然,並積極介入中西比較和文化批判,創立了“新實踐美學”和“新批判主義”,在學術界和思想界獨樹一幟,有廣泛的影響力。代表性成果有專著《思辨的張力》、《靈之舞》、《人之境》、《靈魂之旅》、《新批判主義》、《康德哲學諸問題》等;譯著有康德三大批判新譯(《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楊祖陶校,全套書獲教育部第四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一等獎)等;發表論文三百余篇。
 

目錄

前言
第一講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道德狀況的反思
中國道德狀況三十年的反思使我們認識到一個真理,就是道德不單純是情感的事情,道德更多的是理性的事情。
第二講 我們為什麼沒有超越性的信仰?
我們今天為我們沒有超越性的信仰、沒有真正的信仰而悲哀,我覺得這不是我們信仰的失落,而是發現的真相。我們真的沒有信仰,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去撿回失落了的信仰,不是“要頂住”,而是反思我們幾千年來沒有真正的信仰原因何在。
第三講 傳統文化及其現代化的反思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我不反對,但是弘揚的首要的方式就是批判,所以,我提出,我們只有批判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發展傳統文化,或者說才能發展我們中國的文化。
第四講 中西生死觀比較
別的問題你都可以說是別人的事情,你可以推脫責任,但是生與死的問題就是你自己的,要由你自己來決定,沒有人能夠給你拿主意。生死問題說到底就是終極關懷的問題。終極關懷的問題也就是你如何看待你人生的問題,如何對待死亡的話題。
第五講 中西信仰觀比較
西方人的自我意識是一個動態過程,不斷後退的過程;中國人的自我意識是一個靜止的結構,一次性規定好的結構。
第六講 中西藝術精神比較
我們要了解西方人與西方的文化,那麼藝術和審美這個環節是不可或缺的。同樣,西方要了解中國這個歷史悠久、古老的文化,藝術和審美的研究也必須要深入到我們文化心理的深處。
第七講 談談金規則的三種模式
在1973年國際的全球倫理芝加哥大會上,正式地把這一條規則定名為“金規則”,就是都承認這一條,叫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我們卻不能用這樣一條金規則使大家能夠進入共同的道德語境,為什麼?
第八講 康德宗教倫理對我們的啟示
康德恰好揭示了西方文化的這樣一個深層結構。西方文化它總是發現矛盾,發現對立,造成痛苦,然後追求。而中國文化呢,老是國到本心,就沒有痛苦了,就非常安妥了,覺得自己一切都得到安慰,得到解脫了。
 

高山起于深海,這套《東南大學人文講演錄》叢書緣起于歷百余年的東南大學人文教育傳統和持續十幾年之久的東南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叢書在反映東南大學人文教育盛況的同時,也體現著我們對大學文化建設和人文教育理念的探索與思考。

大學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搖籃,文化是大學的靈魂,她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發揮作用。大學以其高品位的文化來浸潤和培育學子的精神世界,以無用之形營衛大用,以澹泊之心收獲大利。大學的文化品位固化于校園的大樓與大樹之間,體現于人文與自然之美的有機相連,顯現于師生的語默止靜和為學任事之中。

大學的文化品位首先是歷史的積澱。這種積澱使大學繼承了綿延的文化血脈和高貴的精神品質。東南大學地處南朝劉宋四學、蕭梁五館、有明南雍和國立中央大學的舊址,三千年吳文化崇文重教、廣博易良的氣韻風骨和江左百代文樞的榮辱沉浮,孕育了這所百年學府崇高、沉靜、雄毅的精神氣質。徜徉在東大校園,遒勁挺拔的六朝松,巍然高聳的穹頂禮堂,九龍湖畔重檐廡殿式的教學樓、氣勢雄偉的李文正圖書館,大樹與大樓折射出深厚的歷史底蘊、雄偉的文化氣魄,一種深厚的歷史感和超凡的文化訴求會不自覺地在心中涌動,我們仿佛體味到,將“止于至善”作為校訓是這所大學基于文化源脈的自然流向。

東南大學的人文教育傳統可溯至前身兩江師範學堂時期。其時,任學堂監督(即校長)的晚清著名的書畫家李瑞清將學科設置依科學、國學、美術鼎足三分,初奠人文教育之規模。其後,國立東南大學首任校長廓秉文力倡“通才與專才平衡,人文與科學平衡,師資與設備的平衡,國內與國際的平衡”的辦學方針,高揚人文精神。一時,東南大學名師薈萃,俊彥雲集。陶行知、陳鶴琴、任鴻雋、胡剛復、熊正理、竺可楨、熊慶來、葉企孫、秉志、鄒秉文、胡先嘯、茅以升、楊杳佛、孫本文、馬寅初、李叔同這些史冊中熠熠生輝的名字,使東南大學獲得了“北大以文史哲著稱,東大以科學名世。然東大的文、史、哲教授,實不亞于北大”的稱譽。

1922年,東南大學教授吳宓、梅光迪、柳詒徵、湯用彤等在東大創辦了以“倡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宗旨的《學衡》雜志,圍繞《學衡》形成了獨立的文人群體——“學衡派”,形成了五四運動之後著名的文化保守主義營壘,為東南大學建立了鼎盛的人文傳統。其後,羅家倫校長將構建有機體的民族文化確立為國立中央大學永久的使命,這為中央大學發展為當時全國科系最全、實力最強的綜合性大學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以有機的文化培育通才的理念和延續發展民族文化為使命的泱泱大風,在一代代東大人身上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大學的文化品位既基于歷史傳統,又根植于現實的創造。正如曾三次登上東南大學人文講壇的著名社會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金耀基教授所言,“一所大學的文化生活常決定這所大學的風格,常影響學生的氣質品性和有文化情調、有生命意義的生活方式”。大學之大在于博大與深刻,大學的風格和與大師緊密相連。大學依靠學術大師用精深的學術造詣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吸引和影響求知若渴的學子。

百余年來,東大養成了自己親近學術大師的傳統。上世紀初,著名哲學家杜威、羅素,文學泰斗泰戈爾以及梁啟超、胡適等人文大師、學術巨擘都曾在東大開席筵講。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繼承與發揚悠久的學術演講傳統,致力于為東大學子提供一種創造性的文化生活,力邀科學巨匠、人文大師、文化名人開設精品人文課程,開設高品位的講座,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十余年來,數百位人文名家和科學大師在東南大學登壇講演,一時聲振金陵,盛甲東南。

以塑造高峰體驗為特征的東南大學人文大講座成為“學在東大”文化形‧象的重要標志。“華燈初上,大師人席;群生擁座,校歌聲起;講者娓娓,听者如醉;相與問答,引人人勝”是東大人追求博雅文化最為動人的文化生活場面。它與這所大學的大樓和大樹一樣存留在東大學子們靈魂的最深處。東大學子們正是在享用暢酤淋灕的精神盛宴中茁壯成長,聆听高品位的人文講座和高水平的人文課程、親近科學和人文大師成為東大學子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孟子曾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聖人之門者難為言”。東大學子正是在這種高格調文化生活中獲得了“高峰體驗”,養成了博大的胸懷和宏闊的視野,使自己的思維深刻、追求的境界高遠。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作為文化素質教育工作者,我們深恐隨著時間的推移,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文字的闕如而流失,故而將名家大師們的精彩演講和上課實錄輯為“東南大學人文講演錄”,內容涉及哲學、歷史、文學、美學、文化、人文教育、學術人生等各領域,可謂包羅萬象,囊括眾學。讀者可從文字符號承載的廣闊宇宙中,一覽時彥關于天人之際、古今之變、內外之道、中西之學的精彩論述,體味一代學術郁郁乎文的蔚然盛況和一代學人光風霽月的德業氣象。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謹總方針 這套叢書奉獻給所有關心大學人文教育的讀者,以期將東南大學人文教育的精神成果與大家共同分離,在學術思想界和廣大讀者之間架起達道通衢。願這套叢書能如開啟當代學術殿堂的鑰匙,使讀者得入其門,一覽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東南大學人文講演錄》叢書編委會
二零零九年元月二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