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顧琳教授對20世紀中國的鄉村工業化問題做出了最有說服力的解釋。本書通過對商號本身和工業區內經濟活動的分析,證明在一個相當長的不同時期里工業增長的變化時密切聯系的。任何讀了這本書的人都不會再認為工業化主要的一個大變革時期的城市現象。這種城市的現象只不過使得中國經濟看起來像那些先進的工業社會。——王國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

顧琳教授的論證是宏大的,但同時又是非常具體的。當一些學者從理論上將中國最近的工業增長和前工業化社會的某些特征聯系起來的時候.顧琳教授則提供了一個在跨越20世紀的檔案資料和實地調查基礎上的實證研究的案例。——彭慕蘭,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

書中把河北中部的高陽工業區的發展分為三個不相連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從20世紀初到抗日戰爭爆發,初步的原料和銷售市場被戰爭打斷;第二個階段從抗日戰爭結束到20世紀50年代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結束了私營紡織企業和鄉村紡織的歷史;第三個階段從1978年的經濟體制改革至今,高陽成為當今中國毛巾、毛毯、毛線以及其他紡織品重要基地。

這個有力的、嚴謹的研究,揭示了鄉村工業和鄉村企業家在中國經濟奇跡中的角色。顧琳教授將注意力放在華北地區的織布工業區,探索這個工業區內小企業積累資本的方式,探索它們在上個世紀中如何組織企業、如何建立起全國性的市場網絡、如何改進品牌形象。

跨越“歷史”和“當代經濟”研究中傳統的割裂,作者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傳統經營實踐和現代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系。一個建立在二十幾年對歷史檔案的研究和實地訪問、調查基礎上的《中國的經濟革命》,是第一個基于西方人視角的關于中國小企業的商業史研究。

顧琳(Linda Grove),日本上智大學副校長、國際教養學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近代經濟史尤其是華北經濟史。
 

目錄

譯者的話
中文版序
致謝
上篇
工業區和高陽增長模式
找回企業家的聲音
第一章 工業區的建立
第一節 袁世凱的促進實業政策
第二節 技術的開端——鐵輪織機
第三節 高陽商人和新式織布工業
第四節 招募紡織者
第五節 進口替代
第六節 日本的出口計劃和高陽的棉花產業
第七節 織布工業的增長周期
第八節 生存的新策略
第九節 技術革新與復蘇
第十節 1930—1933年高陽織布工業的危機
第十一節 復蘇和新的繁榮(1934—1937)
第二章 高陽的企業家們
第一節 布線批發商號
第二節 從作坊到小規模工廠生產
第三節 高陽商號和中國商業史的研究
第三章 鄉村織戶
第一節 生產的組織形式
第二節 新的社會關系︰團結和沖突
第三節 保持競爭力
第四章 銷售網絡
第一節 華北的棉織物市場
第二節 市場擴張
第三節 銷售策略
第五章 共有資源
第一節 帝制末期的中國商會組織
第二節 推銷高陽模式
第三節 商會和縣政府
第六章 戰時崩潰
第一節 戰爭期間的企業家資本
第二節 戰爭年代的紡織者們
第三節 工業區發展模式的深層思考
第七章 從市場到計劃︰第二個增長期
第一節 過渡的分期
第二節 新的經營策略——私營和國有企業
第三節 土地改革,作坊資本,染色和整理部門
第四節 向社會主義過渡
第五節 20世紀50年代早期的擴張
第六節 最後的轉變
第七節 國家計劃與小規模工業模式
下篇 企業家傳統
第八章 從計劃到市場︰第三個增長期
第一節 經濟改革政策
第二節 改革和鄉村工業的增長
第三節 高陽改革的開端
第四節 發展軌跡
第五節 企業家遺產與第三次增長
第六節 當代高陽工業
第九章 現代企業中創業的精神遺產
第一節 股份合作制企業
第二節 鄉村企業融資
第三節 企業增長模式
第四節 招募管理人才
第五節 商業合伙制的穩定性
第六節 勞動管理關系
第七節 企業、鄉村和地方政府
第八節 私營企業和鄉村
結論
高陽模式與高度社會主義化的傳統
改革期間的私營企業與政府
當代中國的工業區模式
參考文獻
索引
 

這本書最初是用英文,以經濟發展的比較研究方法寫給對中國經濟史以及對當前中國的經濟感興趣的國際讀者的。這是由始于30年前的一項關于華北高陽農村小工業的研究衍生出來的,那時中國的經濟改革剛剛啟動,第一次中美學術交流協議使美國研究人員到中國進行研究成為可能。感謝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的同事們,以及高陽的企業家、地方政府官員、工人、小工廠和作坊的工作人員、貿易商等許多個人的熱心幫助——使我得以重構上個世紀農村工業發展中的企業角色。正如讀者在這個中譯本中看到的,這項研究是對中國近代經濟史通常強調的中國近代經濟發展“本土根源”的挑戰,分析的路徑是傳統產業在20世紀初期創造了一種新的工業區,以及在戰後的第一輪增長和過去的30年中如何適當地激發企業發揮傳統的優勢。在《中國的經濟革命》中譯本序言中,我想簡單介紹一下我的主要論點與討論農村工業在現代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角色之間的聯系。

我的討論從農村工業在現代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開始。一些學者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對農村工業的作用感興趣,其中最重要的是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的學者方顯廷的研究。作為中國華北工業發展研究的先驅,方顯廷與他的學生、研究助手對天津周邊地區的小工業作了詳細的調查。作為方顯廷研究課題的一部分,吳知關于高陽的研究是我的研究的起點。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方深信農村工業是研究中國式工業發展的關鍵,在解決農村社會和經濟危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方的觀點——包括合作社的發展是農村工業化的一部分——同時也是那一時期其他的知名的經濟學家陳翰笙以及著名的人類學家費孝通的觀點。費堅持提倡農村工業化,在20世紀80年代寫了大量的關于小城鎮經濟發展是農村工業化的一部分的論文。

方顯廷、費孝通和其他學者指出了以農村工業化為基礎的各種發展模式,因為大多數的人口居住在農村是附近地方工業很好的勞動力供應,而不是像世界其他地方快速城市化的都市那樣,讓勞動者都進入到城市和具有風險的貧民窟。通過在農村和小城鎮的地方工業,農民家庭可以將在工業的就業和家庭農業耕作結合起來,從而提供了農村穩定的社會基礎。

方顯延和費孝通的觀點引起了一位全球史領域的知名學者、京都大學杉原燻教授的共鳴。杉原認為有一個獨特的勞動密集型的亞洲發展道路。杉原指出,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化,利用相對廉價但熟練的勞動力在相對小規模的單位工作;與西方資本密集型的大工業發展模式相比,這樣的發展模式的結果之一是更公平的收入分配。這種勞動密集型工業化模式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當前中國的“三農問題”,即如何提高農村的收入水平、解決教育和衛生問題的壓力。伴隨著一波又一波的全球經濟危機,在世界發達的金融市場引發了次貸問題,對中國而言,我們可以預見到出口導向型工業導致的就業率下降,需要農村和小城鎮地區工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最後,我要感謝王玉茹教授和她的研究生李進霞、張瑋,是她們將這部書稿翻譯成中文奉獻給中國的讀者,我期待著中國讀者對這本書的反響和評論。

作者
2009年元月于日本東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