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新聞教育史料選輯

民國新聞教育史料選輯
定價:240
NT $ 209
  • 作者:龍偉 任羽中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164696
  • ISBN13:9787301164693
  • 裝訂:299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一、本書選編了1926--1949年間我國新聞界、教育界關於新聞教育的部分文章資料,供研究者參考。其中大多數文章是第一次按專題匯編出版。

二、為研究方便,文章按發表時間先後排列。惟所選袁昶超先生的幾篇文章,本是袁氏在《報學雜志》上發表的系列文章,為保持文章的整體性,故將這幾篇文章排在一起。

三、所選文章盡量保持原貌,只做了適當的技術處理。如原文有明顯錯漏,編輯改動之處用[]號標明,難以辨認的字用口號標明。有人名、地名與今日通譯不同者,也用[]號改注。

四、為方便研究者查考原文,各文均在文末標明出處。

五、因學識所限,遺漏或選材、編排失當之處在所難免。所選《新聞教育機關概況》等三篇文章,原出處即未注明作者。懇請讀者指正並幫助提供新的線索和資料。
 

目錄

中國報業教育之近況
新聞教育之目的
復旦大學新聞學會成立演講詞
大學新聞系之組織
新聞教育的重要及其設旆
教育與報紙的關系
燕京大學新聞學系概況
新聞教育與新聞事業
大學教育與新聞人才
新聞教育機關與報業協作
發展邊區及內地新聞教育
中國新聞教育方針的商榷——為報學季刊特撰
造就新聞人才和辦理新聞事業有徹底合作的必要
我所理想的新聞教育
我所受的新聞教育
怎樣普及新聞教育
新聞教育問題
新聞教育與教育新聞
新聞教育機關概況
復旦大學新聞學系概況
新聞職業與大學教育
中國新聞教育之現在與將來
新聞教育之價值
戰時報人的進修問題
培養戰時新聞人才
建設中國本位的新聞教育
新聞學院存在的問題
新聞事業與新聞人才
新聞記者之教育
四十年來中國新聞學之演進
中央政治學校的新聞教育
談新聞教育
培植新的報人
新聞教育感想
怎樣增加新血輪
培養報業人才管見
中政校新聞學院之產生及其未來
新聞館與新聞教育問題
中國新專之過去現狀及展望
中國新聞教育與新聞事業
新聞教育的重點在哪里
今日之中國新聞教育
二十年來的新聞教育
論中國新聞教育
初期的報學教育
中國的報學教育
┅┅
 

1918年國立北京大學添沒新聞學科,開啟了我國近現代新聞教育,至今已經過去九十多個春秋。1949年之前的民國時代,其新聞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我們編這本《民國新聞教育史料選輯》,就是希望通過搜集整理那些似已湮滅的文字,幫助讀者對民國新聞教育事業的發展狀況以及新聞教育思想有更多的了解,進而對今日的新聞教育有所思考。

關於民國新聞教育的初創及發展歷程,茲引用新聞學前輩戈公振的論述,對這一過程作簡要交代。

民國元年,全國報界俱進會,曾提議設立新聞學校,是為我國知有報業教育之始。民國九年,全國報界聯合會,已進一步,議決新聞大學組織大綱。惜兩會均不久瓦解,未能見諸實行。民國七年,北京國立大學,設立新聞學研究會,請文科教授徐寶璜為主任,是為報業教育之發端。民國九年,上海聖約翰大學子文科中設立報學系。民國十年,廈門大學成立,列報學於所設八科之一。民國十二年,北京平民大學。民國十三年,北京國際大學與燕京大學。民國十四年,上海南方大學等,又先后設立報學系。

進人20世紀30年代后,新聞教育的發展進一步加速。1944年,蔣蔭恩在《新聞教育感想》一文中以感慨的筆調寫道:「近十年來,新聞教育似乎風行一時,大學競設新聞學系,專科職校則紛設新聞班,報館及與新聞事業有關機關,亦多成立訓練班講習班,而若干熱心分子則開辦速成科及函授學校,五花八門,熱鬧之至。」據同年卜少夫對民國新聞教育機構所作不完全統計,民國先后成立的新聞教育機構至少有39所,數量上已經不少。不過,卜少夫也一針見血地指出:「過去創立新聞教育機關的人,主要的動機由於應一時緊急的需要,以致用為主,很少是為了企圖建立中國新聞學術,以求中國新聞學在學理技術上的奠立。」對這個批評,我們今日回過頭再來看,「中國新聞學在學理技術上的奠立」似仍是未完成之重任。

民國新聞教育的內涵包含甚廣,我們對以下幾個方面的印象尤其深刻。

一、報業(包括報業教育)的社會責任感

近代報業大多有着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肩負着教化民眾的社會使命,同樣地,新聞教育也有極明確的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自我定位。早在1920年,全國報界聯合會議決組織新聞大學,其大綱即提出,新聞大學宗旨有四,分別為「造就新聞專門人才」,「促進全國新聞業之發達」,「補助國際輿論」,「輸人新文化」。可見,這一時期人們對新聞大學的設計乃是本着培育人才與服務社會並重的思路,既造就報業的發達,又借此改造中國的社會與文化。可以說,其后陸續成立的各新聞教育機關也大多傳承了這種精神。例如1925年成立的南方大學報學系及報學專修科,在辦學規程中就提出:「報業高尚之職業也。惟其感化人民思想及道德之重大無比,故亟宜訓練較善之新聞記者以編較善之報章,而供公眾以較善之服務。」與此類似的自我定位往往也可以在其他新聞教育機關的辦學宗旨中找到。民國新聞教育的這種自我定位,一方面固然是報業的社會功能所決定的,另一方面顯然也受到特定的歷史環境影響,與民國知識分子的「救亡」使命和理想主義情節休戚相關。

進人20世紀30年代后,國家救亡的時代主題日益突現,新聞教育界明確意識到報刊應該肩負起動員人民,喚醒民眾的時代責任,而新聞教育也必須着力去養成服務於社會的新聞從業人員。著名報人成舍我明確地寫到:「自從九一八事件發生以來,我們更深切的感到,有急起直追轉變我們目標的必要。內容應由政治轉到廣義的社會,讀者應由少數特殊階級轉到全國勞動大眾。就是要將向來被視為特殊階級的讀物,變成大眾的讀物,變成大眾的讀物,使全國士農工商,都能看報,用報紙來喚起全國民眾,共赴國難,抵御外侮,這是中國報紙應該改革的第一點。」在這種情況下,培養怎樣的記者就不僅僅是一個純粹技術上的問題,而成為整個民族教育對時代的一種響應。我們去讀那些民國相關新聞教育的論著,就會發現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貫穿整個民國新聞教育的重要主線。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