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普世倫理

尋求普世倫理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萬俊人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150040
  • ISBN13:9787301150047
  • 裝訂:平裝 / 37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萬俊人教授這部《尋求普世倫理》是應新加坡東西文化發展中心所約撰寫的學術性很強的專著。在我讀了這部書之後,我深深地感到萬俊人教授用一種開闊的眼光審視當前倫理學中的重要問題。這部書表現了萬俊人教授對中外倫理學深厚的功力,他的論證和結論是建立在可信的史料和

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揮了他的獨創性。特別應該提到的是,這部書的作者在某些地方對一些學者的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見或批評,作者采取的是平等討論的態度,這無疑給本書增加了學術價值。我不是專門研究倫理學的,只是對中國哲學有點研究,因此對中國倫理問題也有些興趣。萬俊人教授要我為他的書寫序,我只能就我很有限的關于當前文化討論和倫理問題的討論談談自己的看法。其實,我討論到的問題在萬俊人教授的書中都已涉及,而且更深入,更系統,這點讀者在讀這本書時一定會得到重要的收獲。
 

目錄

再版序︰普世倫理的中國語境唐文明

導論 普世倫理及其承諾
一 背景與問題
§1.引言︰從《走向全球倫理宣言》談起
§2.當代道德問題及其追問︰一種倒錯的道德意識結構
§3.普世倫理作為一種新的倫理概念
二 多元文化對話中的普世倫理
§1.尋求道德共識
§2.普世倫理的基本維度
三 普世倫理的承諾
§1.開放的普遍化底線
§2.差異的跨越性公度
§3.新世紀的道德話語
第一章 道德文化的多元視景
引言 道德譜系與倫理學類型分析
§1.全景與視點
§2.譜系‧類型‧整合
第一節 信念倫理
§1.宗教作為一種道德資源
§2.信仰‧愛‧希望(基督教倫理)
§3.慈悲與涅�(佛教倫理)
§4.真信與真義(伊斯蘭教倫理)
第二節 規範倫理
§1.道德的本性
§2.規範倫理學的古典形態與現代地位
§3.兩種進路︰目的論與道義論
§4.社會契約論與“現代性”道德
第三節 美德倫理
§1.儒家的美德倫理精神
§2.古希臘倫理精神
§3.幾點初步的比較
第二章 中國傳統倫理作為一種普世倫理資源
引言 儒家主導的中國傳統倫理之內在脈絡
第一節 儒家倫理的核心理念和價值構成
§1.仁‧義‧禮‧智‧信
§2.親親‧孝慈
§3.義利(理欲)
§4.中庸之道︰知性‧盡心‧至誠
第二節 儒家倫理傳統的現代轉化向度
§1.立場與理解
§2.層次與意義(Ⅰ)
§3.層次與意義(Ⅱ)
§4.層次與意義(Ⅲ)
第三節 儒家倫理作為一種普世倫理資源
§1.資源意義
§2.“地域性”與“普世性”
第四節 道家生態倫理及其現代啟示
§1.一種必要的普世倫理資源
§2.“道法自然”︰道家生態倫理
§3.人與自然︰“現代性”道德的價值觀盲點
第三章 融合視野內的普世倫理
引言 方法問題
第一節 文明立場與文化判斷︰方法(一)
§1.弗雷斯恰克爾的“文化平行比較”模式
§2.關于亨廷頓的“文明’中突”論
……
第四章 基本理論(上)︰道德人權
第五章 基本理念(中)︰倫理正義
第六章 基本理念(下 )︰自由‧平等‧寬容
第七章 道德秩序與道德教育
結語 “致中和”︰文化對話與文化互鏡
後記
參考文獻
再版跋
 

普世倫理,可以說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學術界一個重要的理論追求,90年代以來更成為一個討論熱點。其中支持者居多,反對者亦有之。但隨著21世紀以來——尤其是“9‧11”事件以來——國際形勢的一系列變化,對普世倫理的批評聲似乎變得越來越強勢。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幾乎所有批評都著重針對普世倫理中的普遍性訴求。這些批評可以概括性地表達為如下具有非此即彼性質的觀點︰尋求普世倫理要麼無法擺脫文化霸權的倫理指責,是以理論的方式和普遍性的名義為某種強勢文化強力推行自身的生活方式而張目;要麼就是在建構一個在理論上或許可以滿足普遍性訴求但在現實中只能流于空想的烏托邦。這種批評性的觀點包含了有關人類生活的一些相當重要的洞見,但也的確在一些根本的方面誤解了普世倫理。

20世紀80年代的普世倫理追求並未形成鮮明的理論話語,而是自然地隱含在理論的普遍性訴求之中,其背後是以人本主義為根本立場的啟蒙信念。與此相關的一個概念是“普遍倫理”(與中文的“普世倫理”一樣,均譯自英文“Univer.sal Ethic”),至今仍為一些學者所使用。秉承啟蒙的理性信念,這些學者在倫理或道德問題上大都持建構主義立場,並主張“普遍倫理”中的“普遍”(universal)首先是一個哲學概念,而非一個時空概念。但是,如果倫理或道德觀念根本上是理論建構的產物,而普遍性又是理論的當然要求,那麼,在“倫理”前面加上“普遍”作為修飾詞就沒有增加任何新內容,充其量只能起到強調作用,只具有修辭學的意味。這一點反過來表明,將“Univel-sal Ethic”譯為“普遍倫理”,並將其中的“普遍”理解為一個純粹哲學概念,看起來是貫徹了嚴格的哲學立場,實際上卻是一種誤譯誤讀,因為在“Universal Ethic”這個概念里,恰恰是要標出某種或某些倫理觀念的普世性。也就是說,“普世倫理”而非“普遍倫理”,才是“Universal Ethic”的恰當譯法。不過,對那些將“ Universal Ethic”譯為“普遍倫理”的學者來說,這里仍然存在一個強有力的辯護︰正是哲學概念上的普遍性才能保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性。饒有意味的是,這個辯護所存在的問題恰恰是因為它大有力了.普世倫理問題的真正提出,恰恰是基于對理性建構主義的不信任和不滿足,于是轉而訴諸宗教對話與又明對話。不過,無論如何,理性建構主義立場仍然構成對普世倫理的一種理解,因而仍被一些人所堅持。

9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對普世倫理的關注與基督教世界發起的“全球倫理”(Global Ethic)運動有密切關系。“全球倫理”與“普世倫理”指的是一回事,盡管僅從概念的意義上來看二者仍有差別。“全球倫理”更為具體,因為“全球”(global)所指的就是我們經驗生活中的地球——按照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科學觀念,地球在廣漠的宇宙中只是太陽的一顆行星而已,而對于“普世倫理”,可以有具體的理解,在此意義上與“全球倫理”同義‧也可以有抽象的理解,因為“普世”(universal)的概念無論是側重“普遍”還是“世界”都可以有抽象的理解,前者可作為邏輯學概念而與特殊相對,後者可作為宇宙論概念而關聯于無限。但是正如我已經指出的,從普世倫理話語的實際歷史來看,對“普世倫理”中的“普世”采取一種抽象的哲學理解是衍生出來的。這里的“世界”仍然是指我們經驗中人類生活的世界,也就是地球。

基督教世界中全球倫理的倡導者首推曾受到梵蒂岡教庭譴責的德國神學家孔漢思(Hans Kung)。他在1989年的聯合國教科又組織會議上提出,“沒有各宗教間的和平,就沒有各民族間的和平”。1990年,他出版了《全球責任》一書;1991年,該書英文版在英國和美國出版,加了一個副標題“尋求新的世界倫理”,頗受關注。之後,在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系主任、普世研究所所長列奧納德‧斯威德勒(Leonard Swidler)等人的發起和推動下,1993年8月28日至9月4日在芝加哥召開的第二屆世界宗教會議在大會的最後一天公開發表了《走向全球倫理宣言》(Uniuersal Declaration of Global Ethic),且得到了絕大多數與會代表的認可和簽名于是影響更廣。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