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十年:不完美的奇跡

蒙牛十年:不完美的奇跡
定價:216
NT $ 188
  • 作者:@劉冬 @編/著
  • 出版社:企業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2553385
  • ISBN13:9787802553385
  • 裝訂:219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李嘉誠說:「在中國做企業成功以後應該怎麽辦?這是一個價值觀問題。怎樣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大的財富?」任何一個組織都應該提高效率,但當效率提高之後,社會發展之後,基本的價值觀問題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腦海中。

個體企業和整個中國經濟在經過高速發展後,又回到了對最基本的價值觀和終極問題的追問:究竟有沒有一種普世的企業價值觀——是股東價值?是資產增長?是現代企業治理制度?是滿足客戶需求?是品牌與產品的創新?是,又都不全是。

以追求效率為終極目標的路徑是否可以持續?在經歷了全球化的挫折後,以犧牲環境、勞動者社會福利、價值鏈關系以及其他企業倫理關系,來為社會提高效率的人,到最後卻成為大眾的敵人——所有為社會創造財富的人,也會被身邊的人埋葬掉。這成為現實的悖論。

「商業在一頭,社會在另一頭。」商業跟社會發生沖突,最後一定是社會顛覆商業,就如同歷史上發生過的一樣。

2009年,國企中糧集團入主蒙牛乳業。這是一個如此有況昧的收購案,當三鹿公司的田文華被處重刑,深陷牢獄之災的時候,同樣在這場災難和混亂中處於輿論風口浪尖的牛根生,卻有了如此不同,並且是一個看似並不悲情的結局——渡了自己一手創建的企業控制權,借資本的推手去營造一個新的資本故事。中國的民營企業再次以依附於龐大的國有力量來保存自己的生存空間。
 

目錄

一.新國企運動
十年輪回
牛根生的眼淚
最大收購案的框架與細節
寧高寧為什麽?
中國式摩根之路的現實試驗
3P游戲的另一個主角
二.歷史的線頭
身份之謎
創業與夢想
大鱷登場
國際買家和本土白武士
離岸的天堂
資本迷宮
牛尾上的鞭炮
神秘富豪謝秋旭
設計機巧
資本市場上的《星戰》奇跡
三.大鱷的覬覦
蒙牛、光明與達能的三角戀
軍火商利樂
一個男人和女人的戰爭
四.乳業營銷 一場行業迷醉的狂歡
營銷的力量
行業不能承受之輕
被誤讀的麥肯錫
告別窮人經濟
五.三聚氰胺下的沉淪
牛奶為什麽變成了藍色
脆弱的蒙牛帝國
中國制造危情——假如沒有恆天然
當特侖蘇遭遇堂吉訶德
牛奶的謊言——一種非主流的聲音
六.偶像回到人間
學習牛根生好榜樣
共產試驗的真相
七.200億戰團的新生
站在牛根生背後的那個人
潘剛上位
好賭學者郭本恆
八.剛剛開始 沒有尾聲
蒙牛大事記
 

題記:「希望是個好東西,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2008年的9月18日下午。我坐在電腦前,編輯一篇題為《雷曼不死,華爾街之難不消》的文章。三天前,這家有着158年歷史,誕生於電氣和機車時代的公司終於在金融海嘯中倒掉了。更早前幾天,我還在跟這家投資銀行的一位朋友聊天,她說,大家都在水中,水現在還在我們這里。她指了指自己的下巴。但雷曼大船在瞬間沉沒了。

當我在為這家隔山跨海,千里萬里之外的投資銀行寫挽詞的時候,其實我所在的媒體也正面臨沒頂之災。當晚,雷曼兄弟的文章沒有最后簽發,報紙被宣布停刊。

這次猝死與雷曼一樣,發生在一周之內。這張中國最早的財經媒體在沉默中銷聲匿跡了。

這張市場化媒體的消亡,並不像外界所想象的簡單的因言獲罪,真正令這張報紙戛然而止的,亦是來自華爾街的金融風暴。投資人的再融資受阻和國內廣告市場的嚴峻形勢,令到它的運營捉襟見肘。早在2008年初,當人們對這場「次貸危機」還茫然不知其厲害的時候,我們的投資人已經預言,「全球經濟要進入嚴冬了。」雖然這個組織體是如此的纖細,但亞馬遜蝴蝶的翅膀,還是煽動了中國的一張小眾報紙。

一年的時間,白駒過隙。到了2009年的9月18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翻出了一個老故事:因為偉大的,無所不能的巴菲特不會使用手機的某項功能,從而錯過了拯救雷曼兄弟的最佳時機。

故事說,一年之前的那個周末,金融世界陷入崩潰,巴菲特接到大量求助電話。周六傍晚6點左右,巴菲特准備出門參加加拿大埃德蒙頓的一個社交活動時,接到了巴克萊資本公司主管鮑勃·戴蒙德的電話。巴克萊銀行正打算收購雷曼兄弟,但他們在英國政府那里遇到了困難,戴蒙德希望巴菲特能提供擔保,以便推動交易順利進行。巴菲特認為,這個交易計划聽起來過於復雜,他很難通過一個簡短電話搞清楚,於是讓戴蒙德把具體交易計划通過傳真發給他。但當巴菲特午夜時分回到酒店房間的時候,他驚訝地發現什麼也沒收到。接下來,全世界都知道雷曼兄弟崩潰了,全球金融體系數天之內也陷入了一場全面的危機。

時間過去了10個月。有一天,巴菲特問女兒蘇珊,自己手機屏幕上的一個小圖標代表了什麼?結果,可想而知,那正是巴菲特一直等待的來自戴蒙德的語音郵件。

《華爾街日報》評論說,你永遠不想發現自己身處這樣的境地——一項事關存亡的交易完全取決於一位老人會不會使用手機。另一方面,拋開所有技術問題,你可能也會說,巴菲特在金融危機期間這麼使用手機真是「絕頂高明」。

每次讀到這樣的故事,都會陡增人們對於世界不確定性的感慨和唏噓。我們試圖判定歷史的規律或者邏輯時,卻發現,歷史往往就是偶然的事件所演化而來的。但是關於企業命運,真的是不確定因素造成的,還是冥冥之中注定要發生的?一個企業的組織機構何以在災難面前顯得如此脆弱,龐然大物如雷曼兄弟,小到我就職的那個媒體?

職業習慣讓我在不斷追問這樣一個問題。因為在過去的一年里,中國企業發生了如此眾多的標志性的事件。汶川大地震后,企業界成為惟一遭到轟擊的群體,盡管他們的捐贈額占到了全部捐贈的一半以上。企業家在占有最多的社會資源,在社會中越來越多地擁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時候,這個群體本身在受到社會的艷羨的同時,卻沒有受到社會的尊重。

三聚氰胺事件「更是中國企業界的一次整體信譽淪陷。這場災難過后,以往的行業先鋒、意見領袖,不是狼鐺入獄,就是偃鼓息聲。外界指責謾罵、高談闊論、事后諸葛不勝其數。但我們的歷史不是由每個人寫成的嗎?在過去的幾年里,這些人不還是代表成功和社會責任,被主流媒體和公眾所追捧?歷史究竟是怎麼發展而來的?都有什麼力量在推動歷史向着某個方向發展?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