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解:1644大變局

天崩地解:1644大變局
定價:179
NT $ 156
  • 作者:汗青
  •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3064301
  • ISBN13:9787203064305
  • 裝訂:312頁 /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解明清300年不決之懸案

袁毛公案·阮馬公案

東林黨人的彌天大謊

吳三桂、李自成、多爾袞山海關前的生死博弈

——當年明月·隆重推薦

公元1644年,甲申年,明崇禎十七年。

這是一個真正的多事之秋,是一個「天崩地「解」的年代。這一年里所發生的大事小事,幾平每一件都足以讓歷史進程大大地改變。李自成進北京。明崇禎皇帝在北京煤山自縊身亡。吳三桂倒戈。多爾袞率清軍入關。清順治帝由盛京出發,定都北京。中自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皇朝滅亡。自此後,神州無復漢衣冠長達三百年。明朝的滅亡,原因眾多。清高宗乾隆則在他所撰的《明長陵神功聖德碑》中道: 「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及天啟時閹宦之專橫,大臣志在祿位金錢,百官專務鑽營阿諛。」本書就是把壓在大明王朝這匹駱駝背上那個龐大的草堆,翻開來仔細揀看。也許,誰也無法說清楚是在哪一根稻草加上去之後,這匹龐大的駱駝終於倒了下去。但我們至少可以說,就是這些稻草,終於壓垮了這匹駱駝┅┅
 

目錄

自序
前言
上卷 崩解之兆
第一章 天朝上國的荒唐
一、「票擬」和「批紅」
二、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
三、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
第二章 蝴蝶的翅膀——明季士風
一、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
二、思想演變和士風之變
三、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
四、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
五、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
六、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
七、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
第三章 東林黨、 「閹黨」和明清之際的黨爭
——從定策風波及阮馬公案看明季東林黨人之失
一、東林黨人的舌頭與骨頭
二、定策風雲與「史出馬人」
三、五百年作者、有明一代唯一詩人之奸臣阮大鋮
四、「留都防亂」公案
五、東林黨關於「江左興衰」的彌天大謊
六、為大明朝死節的奸臣烈士
下卷 天崩地解
第一章 崇禎十七年缺失的朝賀
第二章 因欠餉而死的巡撫
——糧餉、官兵和流寇
第三章 袁毛分案
——袁崇煥「斬帥」及東江崩潰辨析
一、斬帥公案
二、斬帥是非和「尚方劍」
三、歸降之由
四、斬帥與「己巳之變」及東江崩潰
第四章 清軍破關和明軍抗清將帥之死
一、袁崇煥和他的旗人後裔們
二、盧象升、楊嗣昌的「戰」 「和」生死斗
三、周延儒筆墨退敵和崇禎大殿行刑
第五章 崇禎的南遷之議
第六章 山海關大戰和神州易手
一、李白成的東進目的
二、不怕死、不為富貴曲的吳三桂
三、吳三桂和李自成的決裂
四、形勢詭異的山海關大戰
五、山海關之戰和大順失敗、神州易手
附錄一 阮大鋮人「欽定逆案」諸事考辨
——自阮、魏爭吏垣事看天啟四年東林黨禍及明季東林黨之失
附錄二 關外建州遺事
之一:皇太極的淳朴
之二:皇太極的幽怨
之三:是誰偷了漢子
 

這篇稿子,字數不多,卻寫了好幾年。

最初寫下這些文字的原因,是因為前幾年清明蚶分去袁督師墳上祭奠時,突然省起快到甲申年了,既而覺得三百多年前的那個甲申年,有不少事可以、也應該寫上一寫。

寫之初,腦子里對全篇的框架還比較清楚,大約是想把祟禎十七年,也就是16華甲申年前后的一些關鍵的人和事說一下。但在下筆的時候,我沒有按順序寫,只是按草擬的簡單目錄,以獨立的人或事為單位一篇篇地寫。

寫了幾篇后,卻逐漸發現要把甲申之變說清楚,很難不牽涉到崇禎朝之前的種種事端,尤其如士風及士人思想演變這類問題,甚至要把嘉靖、萬歷朝的一些人與事都牽扯進來,於是寫着寫着攤子越來越大,到最后不但所敘主題不甚統上,甚至連體例和文風都起了變化,以致前后所成諸篇的體例和風格很不統土。於是曾經有一段時閬頗以此為難,不知道是該修改一下統一統全稿呢,還是推倒一部分重寫。后來突然有一天想明白了,其實可以不管那麼多的,只要把事兒寫清楚,把想說的話都說了,體例和文風不一樣就不一樣了吧,當一個隨筆集子就是了。

於是我把稿子歸成了上、下兩卷,上卷寫的大約是明朝士風和意識形態的演變過程,及其對政局、政體乃至對整個明帝國興衰的影響,其中的人事自嘉靖起到南明弘光止;下篇則主要說的是崇禎朝的兵事,時間則大致集中在崇禎初和崇禎末。

然后就這麼拉拉雜雜地一路寫了下來。總的來說,全書結構是比較松散的,有個別章節甚至可以算獨立篇章,因此就當初起筆時的構思來看,現在這個結構是很失敗的,甚至都談不上什麼結構,最多也只能算是個有大主題的隨筆集。

讀史論史,肯定會涉及到自己的觀念和態度問題,按劉知幾的分法,這大約應該划在「史識」之內。

中國之史以及治史,經常一個時期一個時期地為意識形態所左右,時或缺乏治史應有的客觀態度,很多時候治史者往往觀點先行,然后再去尋找合適的材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當然,這原本也沒什麼大錯,人不可能沒有觀點,也不可能不受當時社會環境和思潮的影響。但即便這樣,在動手時也應先遵循不破不立的基本原則,在碰到與自己觀點相悖又破之不去的問題時,更需要冷靜客觀地去看待,而不是采取避而不談、曲解史料,甚至篡改史料等手法來維持、支持自己的觀點。客氣地說,這是一種不客觀的「唯心」態度;不客氣地說,這是學風問題。

明清易代,是中國史上一個相當重要的轉折點,至於為什麼重要、有什麼后果等,已經有很多大家論著,各種觀點都有,我想就不需要再重復闡述了。又鑒於明清易代的論著眾多,其中很多大問題、大關節處,也都有前輩學人們做了各種相當出色的考、論,因此我在看書時,更多的是在關注那個短暫而動盪劇烈的歷史時期中一些細小的人和事,尤其感興趣的是在這種大動盪環境中,支持那些士人、朝臣們個人行為的基礎,也就是支持他們行為的內在因素和思想。這可能比較接近歷史心理學的范疇。

我一直相信一個人要做什麼事,應該基本是在自身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指導下完成的,因為無論他做什麼,第一個要面對的人都將是他自己,他首先要為自己的行為給自己一個交代,說服自己這樣做是合理的,哪怕是自欺欺人,也要編出個理由來讓自己接受。而要提供一個合理的理由,就需要一個完整的、能自洽的體系,這個體系或簡朴或復雜,但無論如何,這肯定是個能自洽的體系。 

在這點上,最具矛盾又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問題,便是歷史上常見的改朝換代問題。中國歷史上對這種在歷史進程中的普遍現象的最著名的解釋性理論,便是那個相當神奇的「天命說」。

在沒有這個理論前,每當一個舊君、舊皇朝被推翻,一位新君建立了一個新皇朝君臨天下時,那些舊君手下的大臣和子民們就將面臨一個很尷尬的選擇:想要盡忠保全名節,那大伙兒都得以死殉國,你不死就是不忠,最少也得像不食周黍的伯夷那樣吧?不過可惜的是,所謂普天之下莫百皇土,越往后,這條路走通的可能性就越小,伯夷就是這樣被餓死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