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破碎

不夠破碎
定價:210
NT $ 183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當代文學評論和研究的選集,涉及作者長期跟蹤研究的近四十位當代中國重要作家,包括大陸地區和海外華文作者兩大類,有作家專論,也有作品細讀,有個案研究,也有群體和現象的綜合考察,有針對創作的評論研究,也有關於批評本身的反省和批評,內容覆蓋中國當代文學各層次和各方面。作者在方法論上不拘一格,文體也視對象而變化多姿,因此本書不僅可以幫助讀者了解當代文學創作的實際,也可以引導讀者進入當代批評的現場和諸前沿問題,領略眾多批評方法和批評文體的靈活運用。


郜元寶,男,1966年3月生於安徽銅陵,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涉足現當代文學研究、現代漢語觀念研究、魯迅研究、海德格爾研究等領域,著作中《拯救大地》(1994)、《我們時代的文學教養》(2004)為文學評論集,《魯迅六講》(2000)為系列論文集,《在語言的地圖上》(1998)、《另一種權利》(2002)、《午后兩點的閑談》(2002)、《現在的工作》(2004)、《在失敗中自覺》(2004)、《惘然集》(2004)、《小批判集》(2008)為論文、隨筆雜集。編有《李長之批評文選》(1998)、《尼采在中國》(2001)、《中國現代文學史》(與人合作)等,譯有《海德格爾語要》(1995)、《我們的迷惘》(2002)、《時髦的身體》(2003)、《誠實做學問》(2006)等。2002年獲「馮牧文學獎」。2003年獲「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
 

目錄

第一輯 三個老作家
 孫犁「抗日小說」的「三不主義」與《芸齋小說》的心理依歸
 漢語的被忽略與汪曾祺的抗議
 蝴蝶為什麼美麗——王蒙小說創作歷程回顧
第二輯 從一本書談一個作家
 聲音·民間·退化——莫言《檀香刑》里的一地貓聲
 「鄉土文學」轉變的可能性——尤鳳偉《泥鰍》散論
 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王蒙《青狐》讀后
 紅色經典的隱秘遺產——從《笨花》看鐵凝
 回鄉者·親情·曖昧年代——評魏微小說集《姊妹們》
 不夠破碎——由阿來短篇小說集《格拉長大》說起 
 豈敢折斷你想象力的翅膀——從蘇童《碧奴》反觀蘇童的創作
 文學共同體破裂之后——從《刺蝟歌》看張煒的轉變
 生出沒有懊悔的后悔來——讀東西《后悔錄》
 關於余華《兄弟》的兩篇隨想
 向堅持「嚴肅文學」的朋友介紹安妮寶貝——關於《蓮花》的幾個問題
 你硬着頸項要到幾時——評張生的《乘灰狗旅行》
 一種「上海文學」的誕生——讀陳丹燕《慢船去中國》想到的
 幾何學家刁斗——簡評刁斗《的》
第三輯 作家短論
 王蒙:說出復雜性
 張承志:無神時代的精神聖徒
 張煒:民粹主義者的批判及其困境
 王安憶:感覺穿上了思想的外衣
 賈平凹:失真走調的紙上秦腔
 王朔:左右為難一俗物
 劉震雲:草民的立場與局限
 莫言:鄉村知識陰郁的轉述者
 韓少功:超越修辭學
 馬原:以公開的方式營造神秘
 洪峰:荒漠時代的那希索斯
 朱蘇進:在絕望中誕生的精神
 ……
第四輯 南京/上海作家群研究
第五輯 關於批評
第六輯 文壇掠影
第七輯 海外華文文學散論
后記
 

去年春天,在醞釀這套學院文學批評叢書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在今天這樣比較復雜的文化、文學語境中,談論和思考當代文學批評與研究,界定這種文學活動的學術品質,梳理出它的發展脈絡,或者說給今天的文學批評命名,實際上已經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當代文學的話語方式、話語背景和學術空間都獲得了非常大的拓展,文學批評所顯現出來的影響力,它在當代文學學科的意義和學術價值已世所共睹。文學批評持續著它整體活躍的態勢。但是,近些年,那些「批評缺席」、「批評有無存在的必要性」的質疑、詰責之聲仍時而響起。當代文學批評遭遇到市場經濟的沖擊,似乎陷入到失語和能指匱乏的困頓之中,很大一部分批評空間正悄然被諸多媒體所占領。文學批評的責任與承載力究竟是什麽?文學批評應有什麽樣的形態、格局和秩序?批評的倫理和能力、批評的學術化、批評家的身份等問題,都開始困擾我們這個時代的寫作與批評。

回望這些年來的當代文學批評與研究,的確是有太多的文學與非文學的因素,特別是種種體制內的評價機制,都很嚴正地考驗著我們的批評品格。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的「思想家淡出,學問家凸顯」的學術背景下,批評的「學院化」取向愈益突出,也給當代文學批評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一個很明顯的問題是,在這樣的學術風尚中,雖然學院知識生產的先天優勢被充分地彰顯出來,知識、學問譜系化,精確、嚴謹的學術生長態勢確實得到強化,但是,另一個令人堪憂的、窒息學術生命力的因素同時也被極大地擴張,大量的被稱之為「正確的廢話」的所謂研究論文開始大量涌現。而這種形態的最終結果,可能就是學術研究的新模式化的產生和僵化,進而導致批評的學術活力和思想力量的真正喪失,這與學院批評所應具有的「有學術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學術」的境界完全是南轅北轍。而對於批評來說,面對鮮活的文學現場,置身於「學院語境」中的學者型的學院批評家,若想擺脫掉可能有的身份危機和學科禁忌,就不得不重新考慮文學批評的命運和使命。因為,無論是理論還是批評,在任何時候,都已經不是單純的智力活動,而是一種有意昧的文化思考、道德考量和學術底蘊的豐盈與否。批評究竟應該有什麽樣的擔當,今天的文學批評對學科話語的成熟,對文學史寫作及其文學生態應該有怎樣的貢獻,就成為擺在學院批評家面前的重要課題。

現在,我們欣喜地看到,位列這套「文庫」的二十位學院批評家,正以他們文學批評寫作的實績、卓著的影響力,捍衛著批評的權威性和文學的尊嚴。這個批評家群體,憑借他們特有的活力、穩健和能動性,正形成一個新的批評風范和批評秩序。這種批評以或厚實或靈動的話語魅力、清醒的判斷力,以及理論的熱情、能動的解讀和闡釋,充分地顯示了當代文學批評的一個不俗的高度。我們體會到,在這里,批評確實是一個抵達心靈的創作性活動,是有靈魂重量的精神言表。活力與激情,學理與思想,深邃與輕盈,宏闊與精致,都充溢在他們文字的字里行間。還有,批評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對時代和文學發問的能力,理論背景和批評立場,也都在他們執著而堅定的批評活動中盡顯無遺。他們對我們時代文學的審美判斷、話語方式,批評秩序的重新建構,已經在整體上開始改變當代文學批評的語境和「隋境」。不誇張地說,學院精神的純粹和魅力,在當代文學批評的空間維度里獲得深刻的錘煉和彰顯。

可以說,《學院批評文庫》幾乎囊括了近十年來學院批評的中堅力量,是對學院批評的一次全面檢閱。他們以銳利的學術眼光闡釋當代文學,自主地參與到當代文學經典化的過程當中,大大豐富了當代文學的精神內涵。也正是他們各自獨立的思想品格和理論風采,才使學院批評變得堅實而有聲有色。

當然,我們也清醒地感到,文學批評在今天所面臨的深刻的挑戰和許多待解的問題。近年來,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強調和思索當代文學寫作的「原創性」問題,那麽,當代文學批評與研究的「原創性」是什麽呢?我們總是渴望和期待文學創作給我們增加更大的內心含量,我們需要認真反思反省,當代文學批證是否向人們敞開了心扉,演繹本色的靈魂之舞呢?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