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文學之魅

活文學之魅
定價:165
NT $ 144
 

內容簡介

本書所收為作者近年從事文學研究與當代文學批評的代表性成果,展示了對于文學之魅的探尋和對于文學之美的發現,無論是對重要作家作品的批評,還是對中國式的城市文學、成長小說、鄉村小說的生成嬗變研究,以及對新世紀以來的文學生態、文學教育、文學批評等現象富于激情和學理的論述,都體現著文學現場和文學史融通互證的學術追求,行文上的詩性美文批評特色也盡顯其中。《2007年度青年批評家授獎詞》的評價是︰“作為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中國文學一起成長的新銳批評家,施戰軍以自己敏感精闢、鮮活生動的批評實踐,有力地證明了批評對文學現場的參與功能,體現了文學批評的創造才情和學術魅力……既觸及當下最為真切的文學質地,又探求當下文學教育與研究的要津,融會學院精神與新銳熱情,突出體現了他的批評的獨立風範與學術品質,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施戰軍準確而善感的文本細讀、豐贍而明澈的批評文字、史識與悟性相洽的批評風格,使他日益成為走向成熟的新生代批評家群落中的翹楚。”


施戰軍,男,1966年1月生,教授,文學博士,現為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副院長。中國小說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1988年至1992年任教于四平師院(現吉林師大)中文系,1994年年底以後任教于山東大學文學院,2007年9月以來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後流動站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出版有個人專著《世紀末夜晚的手寫》《碎時光》《愛與痛惜》等。主編出版大型文學叢書《新活力作家文叢》4輯18卷,與孔範今、雷達、吳義勤共同擔任總主編的《中國新時期文學研究資料匯編》已出版甲乙兩種計18卷24本。成果曾獲中國文聯理論批評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優秀成果獎、劉勰文藝評論獎、齊魯文學獎、山東省圖書獎、《當代作家評論》獎等。被《人民文學》和《南方文壇》主辦的第六屆“中國青年作家批評家論壇”推選為“2007年度青年批評家”。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目錄

第一輯 新世紀文學場
新世紀中國文學生態與文學教育
新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危機與生機
作家隊伍︰新時代的樣態與變化——關于中國作家和文學現狀的答問
新活力︰今日青年文學的高地
山東青年小說論
山東文學,你怎麼挑剔?
被遮蔽的青年作家及其他——答《齊魯晚報》記者王永昌
寧願叫它微機,也別叫它電腦
人文魅性的激活與成長的多樣性觀照——《花城》2005年小說述評
第二輯 文人或文本
獨特而寬厚的人文傷懷——遲子建小說的文學史意義
隱秘“出神”質感“人化”——“新散文”之于周曉楓
轉換中的李洱
被動語態的“知識分子”——李洱小說的一個向度
讓他者的聲息切近我們的心靈生活——林白《婦女閑聊錄》與今日文學的一種路向
“美”與“痛”的關聯性抒情——《懷念妹妹小青》兼及畢飛宇的少男少女
人文魅性與現代革命交纏的史詩——論《聖天門口》
文人寫作的“復魅”——在“葉兆言小說研討會”上的發言
一個多面體——在《畢四海文集》研討會上的發言
起搏現代新人文的命脈——湘西小說之于田瑛
出現徐則臣,意味著
仁忍︰日常人性的光亮——楊怡芬小說印象
路也小說簡論
王者的混響——水格長篇小說《一個人的海市蜃樓》序
微涼的體恤與微溫的知情——李菡散文集《放養自由》《淡香水》序
《零炮樓》的二重爆破
詩意人生的守望者——凌可新小說論
關于葉彌︰想到哪兒寫到哪兒
人生的數——評黃詠梅的《單雙》
……
第三輯 史與識
後記
 

去年春天,在醞釀這套學院文學批評叢書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在今天這樣比較復雜的文化、文學語境中,談論和思考當代文學批評與研究,界定這種文學活動的學術品質,梳理出它的發展脈絡,或者說給今天的文學批評命名,實際上已經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當代文學的話語方式、話語背景和學術空間都獲得了非常大的拓展,文學批評所顯現出來的影響力,它在當代文學學科的意義和學術價值已世所共睹。文學批評持續著它整體活躍的態勢。但是,近些年,那些“批評缺席”、“批評有無存在的必要性”的質疑、詰責之聲仍時而響起。當代文學批評遭遇到市場經濟的沖擊,似乎陷入到失語和能指匱乏的困頓之中,很大一部分批評空間正悄然被諸多媒體所佔領。文學批評的責任與承載力究竟是什麼?文學批評應有什麼樣的形態、格局和秩序?批評的倫理和能力、批評的學術化、批評家的身份等問題,都開始困擾我們這個時代的寫作與批評。

回望這些年來的當代文學批評與研究,的確是有太多的文學與非文學的因素,特別是種種體制內的評價機制,都很嚴正地考驗著我們的批評品格。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的“思想家淡出,學問家凸顯”的學術背景下,批評的“學院化”取向愈益突出,也給當代文學批評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一個很明顯的問題是,在這樣的學術風尚中,雖然學院知識生產的先天優勢被充分地彰顯出來,知識、學問譜系化,精確、嚴謹的學術生長態勢確實得到強化,但是,另一個令人堪憂的、窒息學術生命力的因素同時也被極大地擴張,大量的被稱之為“正確的廢話”的所謂研究論文開始大量涌現。而這種形態的最終結果,可能就是學術研究的新模式化的產生和僵化,進而導致批評的學術活力和思想力量的真正喪失,這與學院批評所應具有的“有學術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學術”的境界完全是南轅北轍。而對于批評來說,面對鮮活的文學現場,置身于“學院語境”中的學者型的學院批評家,若想擺脫掉可能有的身份危機和學科禁忌,就不得不重新考慮文學批評的命運和使命。因為,無論是理論還是批評,在任何時候,都已經不是單純的智力活動,而是一種有意昧的文化思考、道德考量和學術底蘊的豐盈與否。批評究竟應該有什麼樣的擔當,今天的文學批評對學科話語的成熟,對文學史寫作及其文學生態應該有怎樣的貢獻,就成為擺在學院批評家面前的重要課題。

現在,我們欣喜地看到,位列這套“文庫”的二十位學院批評家,正以他們文學批評寫作的實績、卓著的影響力,捍衛著批評的權威性和文學的尊嚴。這個批評家群體,憑借他們特有的活力、穩健和能動性,正形成一個新的批評風範和批評秩序。這種批評以或厚實或靈動的話語魅力、清醒的判斷力,以及理論的熱情、能動的解讀和闡釋,充分地顯示了當代文學批評的一個不俗的高度。我們體會到,在這里,批評確實是一個抵達心靈的創作性活動,是有靈魂重量的精神言表。活力與激情,學理與思想,深邃與輕盈,宏闊與精致,都充溢在他們文字的字里行間。還有,批評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對時代和文學發問的能力,理論背景和批評立場,也都在他們執著而堅定的批評活動中盡顯無遺。他們對我們時代文學的審美判斷、話語方式,批評秩序的重新建構,已經在整體上開始改變當代文學批評的語境和“隋境”。不夸張地說,學院精神的純粹和魅力,在當代文學批評的空間維度里獲得深刻的錘煉和彰顯。

可以說,《學院批評文庫》幾乎囊括了近十年來學院批評的中堅力量,是對學院批評的一次全面檢閱。他們以銳利的學術眼光闡釋當代文學,自主地參與到當代文學經典化的過程當中,大大豐富了當代文學的精神內涵。也正是他們各自獨立的思想品格和理論風采,才使學院批評變得堅實而有聲有色。

當然,我們也清醒地感到,文學批評在今天所面臨的深刻的挑戰和許多待解的問題。近年來,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強調和思索當代文學寫作的“原創性”問題,那麼,當代文學批評與研究的“原創性”是什麼呢?我們總是渴望和期待文學創作給我們增加更大的內心含量,我們需要認真反思反省,當代文學批證是否向人們敞開了心扉,演繹本色的靈魂之舞呢?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