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里的諸神︰宗教社會學入門

地球村里的諸神︰宗教社會學入門
定價:168
NT $ 146
 

內容簡介

本書集中關注人類普遍危機的一個重要方面——各主要信仰傳統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些信仰傳統,為正在形成的全球社會秩序中的大多數人提供了思考和倫理標準。如果作者再有25年時間來不斷修訂,這相書無疑會更加完善。然而,“使用社會學方法和研究工具來評估當前全球化的世界宗教狀況”這一話題的急迫性,使作者有理由立即展開這一探索性的研究工作,並將有關想法及時反饋給大家。在本書中,作者法試對各類材料進行綜合分析,並希望讀者能在主旨精神上來理解本書的落腳點——作為一個探索性研究,僅僅是全部研究的第一步,後續研究和實踐活動將會在此上繼續推進。
 

目錄

序言
第1章 地球村里的宗教生活
宗教和社會生活的全球化
宗教和社會學傳統
宗教社會學的研究工具
宗教社會學的主要論題
第2章 變遷中的東方宗教
世界宗教傳統分類
印度教
佛教
中國和東亞地區的宗教生活
本土宗教
第3章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猶太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種族連續性
宗教傳統的社會建構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第4章 宗教氣質
建構一種宗教氣質
宗教與認同建構
宗教與分層
宗教禁忌和倫理體系
宗教與政治
地球村的精神氣質
第5章 現代主義與多元文化主義
從地方性宗教到世界性宗教
現代主義的挑戰
現代主義危機的歷史結局
現代主義危機與21世紀
多元文化主義的危機
第6章 新世紀的宗教運動
公民宗教與民族主義
宗教融合與新興宗教運動
宗教的新形式
婦女運動
環境運動
建構與重構宗教生活
第7章 宗教和社會沖突
宗教沖突的學說
宗教與暴力問題
宗教對非暴力的貢獻
伊斯蘭教與非暴力
混亂還是統一
參考文獻
 

據說,佛曾告誡信眾,如果土座房屋正在著火,我們不應坐而論道地討論如何滅火,而應立刻進行營救。不過,作為一名學者,我們必須在動筆寫作之前,仔細考慮所要討論的問題,而不是馬上介入對事態的干預。

無疑,人類共同棲居的住所——地球——正在遭受一場“大火”︰即使在冷戰結束和核軍備競賽停止之後,我們依舊生活在一個充滿危機的時代,面臨著恐怖主義的威脅和遍及全球的“反恐戰爭”危機。盡管我們的科技不斷進步、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每天仍有數百萬人(尤其是兒童)死于饑餓,數百萬人遭受營養不良的折磨。不同宗教群體和族群之間的戰爭,以及其他類型的武裝沖突,仍然困擾著人類社會,成千上萬枚核彈依然暗示著人類自我毀滅的巨大風險。全球各地的人們都發現,自己所熟悉的社會體系,正在被急遽的經濟和文化全球化所撕裂,全球化已經將人類帶入一個令人混亂的快速變遷時代。人類所生存的這個地球,已經被我們的文明化進程折磨得干瘡百孔,但它似乎還沒有看到人類停止進一步破壞的明確信號,更不用說去彌補所犯的錯誤。

本書集中關注人類普遍危機的一個重要方面——各主要信仰傳統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些信仰傳統,為正在形成的全球社會秩序中的大多數人提供了思考和倫理標準。如果我再有25年時間采不斷修訂,這本書無疑會變得更加完善。然而,“使用社會學方法和研究工具來評估當前全球化時代的世界宗教狀況”這一話題的急迫性,使我有理由立即展開這一探索性的研究工作,並將有關想法及時反饋給大。在本書中,我嘗試對各類材料進行綜合分析,並希望讀者能在主旨精神上來理解本書的落腳,點——作為一個探索性研究,僅僅是全部研究的第一步,後續研究和實踐活動將會在此塞礎上繼續推進︰

自從韋伯在1918年提出社會學的“價值中立”原則之後,隨著二戰後社會科學和整個學術領域職業化、專業化程度的提高,社會學家已經塞于其討論社會問題的方式,或是塞于這些問題在根本意義上是否可以被討論而被進行劃分。主流社會學,尤其是美國社會學,趨于支持更為客觀、感情元涉的研究方法,在社會科學規範的引導和約束下,盡量避免個人偏見和政治立場的干擾。與此同時,自從社會學這一學科建立以來,更具批判性的社會學研究,也一直在努力堅持自己的發展空間,並在20世紀60年代取得巨大發展,當時,社會問題研究中的道德議題及客觀可能性問題不斷被提出。無疑,本書屬于後一研究類型,它運用社會科學方法調查人們的宗教生活狀況,但並不聲稱能夠實現完全的價值中立。通過限制和減少自己的偏見來追求客觀性是很重要的——我們追求和探索的是真理,而不是支持我們偏見的證據——但是,我們幾乎總是首先帶著某些前提假設,然後才展開具體研究,這些前提假設決定著我們研究的塞本軌跡。因此,有必要先在這里介紹一下隱含其中的研究假設,再來展開我們的討論。

本書的一個核心假設是︰所有的知識都是由認識者的社會背景所塑造的;因此,宗教傳統和我們對宗教的研究,都由人類建構它們的社會情境所形塑。當然,這並不是說對客觀性的追求沒有價值——在我們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偏見干擾下一而是說,我們不可能在絕對意義上達至客觀。我們不能自然而然地從本質上去認知這個世界,而僅能通過其在人類頭腦中的影像及人類已有的概念範疇,對所生活的世界進行認知。與其他領域的學者一樣,社會學家不能過度覬覦客觀性的目標,因為他們的偏見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他們的工作;即使如此,所有研究人員仍應努力超越他們的社會背景和專業背景局限。不過,這一明確的相對論並不意味著不存在任何“絕對性”,而僅僅表明我們已經掌握的知識通常都是不完善的。

本書的第二個假設是︰地球柑未來可預見的發展,離不開宗教多元主義這一必要的前提條件。人類共同體所面對的問題不是“哪個宗教傳統是真的”甚或是“存在一種真的宗教傳統嗎”,而是“我們如何使各種宗教和世俗傳統在地球上和平共處”。甘地就一直堅信︰即使寬容是不充分的-缺乏的,我們也必須善于相互學習,尊重他者(甚至是我們的敵人)。

第三個假設,其實是這樣一種信念︰宗教社會學(其本身也是一個多元化學科)的研究成果,可以為當今時代所面臨的大多數追切問題,提供非常有價值的洞見和知識。這並不是說社會學研究者因此就應主導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孔德曾這樣設想過),也不是說他們僅僅應該為人類的沉思“疏松土壤”(像韋伯所堅持的),而是說應該使用他們的分析工具去了解和評估全球化時代的宗教角色,並積極參與到相關討論和爭論中去,為人類未來的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最後,在教學伊始明確告知學生我的偏見所在也非常重要,這樣做可以避免他們去做某些猜測。在整本書的寫作中,我同樣堅持這一原則,因為我認為自己的生活背景實際上形塑了我的觀察視野和解釋方式。我出生在堪薩斯市,是一名美國循道聯合教會牧師的兒子,祖先中有著長期從事牧師工作的傳統。20世紀60年代,在父母的教育下,我逐漸形成自己的政治意識;當我還是一名初中生時,他們就帶我參加威奇塔市一次爭取民權的大游行。盡管我會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闡釋教會的某些教義,並將其中某些細節留待未來做更深入的領悟,但我仍是一名參加宗教活動的塞督徒;正如《可蘭經》所告誡大家的,無論經歷什麼樣的變化,神都會無時無刻給我們所有人以啟示。我對世界宗教的比較研究、我在印度和中國台灣地區的一段生活,以及我在耶魯神學院攻讀藝術學碩士學位這段經歷,都進一步塑造了我的個人信仰。我的妻子瑪麗安是位穆斯林,我家會定期參加美國聯合衛理公會組織的活動,同時也會參加一些其他信仰傳統體系下的宗教活動。我們的婚禮在亞伯拉罕清真寺舉行,在這次跨宗教婚禮儀式開始之前,我向各位來賓宣布︰“我相信這個世界只有一個神,穆罕默德是神的信使。”一份伊斯坦布爾的報紙講述了我們這一婚禮故事,報道了我對雙重公民身份、基督徒和穆斯林的評論。從我的個人經歷和學術探討中我逐漸發現︰文化創新的機遇,往往源自重要歷史時期對相互對立文化的吸收和整合,每個人的個體生活和知識探索,都可以相互補充和豐富。人類當前的發展困境,需要不斷的文化創新和精神探索——就像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ell)的《千面英雄》(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為了人類利益,不斷超越傳統生活中的常規束縛,獲取新的洞見。有心的讀者會在本書的系統譏論中,探明所有這些正在不斷變動中的影響力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