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時期的中國︰市場、國家與世界經濟(1929-1937)

大蕭條時期的中國︰市場、國家與世界經濟(1929-1937)
定價:150
NT $ 131
  • 作者:[日]城山智子
  • 譯者:唐磊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14060299
  • ISBN13:9787214060297
  • 裝訂:平裝 / 25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現代歷史。由于當時各國都已紛紛擺脫銀本位,世界貨幣體系由金本位主導,而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幾乎唯一仍采用銀本位的國家,因此當世界上其他國家作為商品的白銀價格發生波動。就會對中國的金融和經濟生產帶來直接的沖擊。

本書通過長江中下游地區棉紡業、繅絲業在大蕭條中的表現具體演示了這種傳導效應。當終于無法承受這種;中擊之時,國民政府不得不積極地進行幣制改革,廢除銀本位。這場由政府主導的幣制改革,從一開始就面臨著復雜的國際關系和嚴峻的國內經濟形勢的挑戰。盡管以擺脫銀本位的法幣改革初時頗見成效,但外匯儲備始終不足、對財政金融管控不力,都為中國經濟後來更大的混亂埋下伏筆。
 

目錄

譯者的話
導 論
銀本位的中國︰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
大眾預期與金融危機
市場、政府和貨幣體系
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兩次危機及其後
本書結構
上卷 通貨膨脹與自由放任的年代︰1931年之前的經濟趨勢
第一章 銀本位︰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中國
中國的銀本位
作為貨幣或商品的白銀
作為白銀交易商的銀行︰平價與市場匯率
白銀價格及其對中國貨幣供應的影響
小結
第二章 工業化的到來︰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紡織業
棉紡業
繅絲業
小結
第三章 公司負債︰資本積累問題
資本積累︰企業家的初始問題
尋求貸款與銀行貸款合同條款
債務與公司管理
小結
下卷 蕭條年代,1931—1937年︰經濟與政治的轉變
第四章 農村崩潰
農產品價格的下降
農村地區的貿易狀況
農村金融機構的崩潰
農村的崩潰︰一個城市問題
小結
第五章 工業蕭條
繅絲業
棉紡業
小結
第六章 上海金融恐慌(1934—1935年)
城市繁榮的幻象︰1929年10月至1931年8月
銀行延誤清償︰1931年9月至1934年6月
上海金融恐慌︰1934年6月至1935年11月
小結
第七章 應對危機︰1935年11月的幣制改革
幣制改革的外交背景
1935年11月4日的幣制改革
從大蕭條中復蘇
小結2
第八章 成就與局限︰經濟政策與國民政府再考查
繅絲業的復蘇
棉紡業的復蘇
農村金融的重建
小結
結 論
銀本位與中國的工業化
貨幣體系的政治經濟學
中國與世界經濟
譯後記
 

中國曾經遺忘過世界,但世界卻並未因此而遺忘中國。令人嗟訝的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就在中國越來越閉鎖的同時,世界各國的中國研究卻得到了越來越富于成果的發展。而到了中國門戶重開的今天,這種發展就把國內學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們不僅必須放眼海外去認識世界,還必須放眼海外來重新認識中國;不僅必須向國內讀者逐譯海外的西學,還必須向他們系統地介紹海外的中學。

這個系列不可避免地會加深我們150年以來一直懷有的危機感和失落感,因為單是它的學術水準也足以提醒我們,中國文明在現時代所面對的絕不再是某個粗蠻不文的、很快就將被自己同化的、馬背上的戰勝者,而是一個高度發展了的、必將對自己的根本價值取向大大觸動的文明。可正因為這樣,借別人的眼光去獲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歷史使命,因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過強烈的反差反觀自身,中華文明就找不到進入其現代形態的入口。

當然,既是本著這樣的目的,我們就不能只從各家學說中篩選那些我們可以或者樂于接受的東西,否則我們的“篩子”本身就可能使讀者失去選擇、挑剔和批判的廣闊天地。我們的譯介畢竟還只是初步的嘗試,而我們所努力去做的,畢竟也只是和讀者一起去反復思索這些奉給大家的東西。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