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服飾文化研究

壯族服飾文化研究
定價:156
NT $ 136
  • 作者:陳麗琴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5105216
  • ISBN13:9787105105212
  • 裝訂:平裝 / 31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壯族服飾是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寶序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食具有自己獨特的款式風格、精致的工藝、悠久的歷史及世代相承的傳統,保存著較多的原始文化的遺風,對其進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探尋壯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乃至人類文化發展的軌跡。本書運用文獻資料和田野調查資料的方法,兼顧古代和當今,把多種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結合起來,力圖從民俗學、生態學、考古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視野對壯族服飾文化進行探研。內容分成八個部分︰緒論、壯族歷史文化源流與壯族服飾的演變、壯族服飾的形制與分類特點、壯族服飾的制作工藝、壯族服飾的民俗慣制、壯族服飾的人類學考察、壯族服飾的美學透視、壯族傳統服飾的繼承與發展,對壯族服飾的起源、演變、特征、功用、文化內涵、美學價值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護與發展等問題作逐一分析。由此得出以下結論︰壯族傳統服飾絢麗多姿,工藝精美,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壯族服飾經歷了一個發展演變的歷程,其演變受到自然環境、物質條件、社會文化環境和心理環境的影響。壯族服飾有著自已的習俗慣制,它與人的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和葬禮等人生禮儀緊密相關,並形成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藝和傳承習俗。壯族服飾也是一種文化符號,它不僅可以標識人們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還具有社會控制作用,可以規範一定社會中人們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折射出人們的宗教信仰、審美觀念和交際習俗等。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和改革的深入,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既沖撞又交融,壯族的傳統服飾工藝已呈現衰落的面貌。在急劇的社會變革過程中,我們應該以一種發展的眼光對待民主服飾的保護傳承,著力保留壯族服飾文化優秀的傳統內核,並重視在變化的環境中求得發展。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學術界有關本課題的研究現狀
一、我國服飾研究的歷史回顧
二、壯族服飾文化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理論
一、研究方法
二、理論譜系梳理
第四節 資料來源及說明
一、資料來源
二、說明
第二章 淵源‧流變︰壯族的歷史與服飾的演變
第一節 壯族的歷史文化淵源及發展
一、壯族社會歷史概況
二、生存環境與經濟模式
三、文化的傳承及發展狀況
第二節 壯族服飾的變遷
一、壯族服飾的演變歷程
二、服飾變遷的因素
第三節 壯族支系服飾演變的個案透視
第三章 形制‧種類︰壯族服飾的外顯形態
第一節 壯族服裝形制
一、男裝
二、女裝
三、童裝
四、舞服、戲服與祭祀服
第二節 壯服佩飾種類
一、頭飾
二、耳飾
三、頸飾
四、肩飾和胸飾
五、腰飾
六、手飾
第三節 壯族各地各支系特色服飾舉要
一、上衣下褲裝式
二、上衣下裙裝式
三、上衣下褲、裙裝式
第四章 紡織‧印染‧刺繡‧雕琢︰壯族服飾的制作工藝
第一節 紡織工藝
一、織布技術
二、織錦工藝
三、紡織工具
第二節 印染技藝
第三節 刺繡工藝
第四節 佩飾工藝
第五章 觀念、儀禮‧信仰︰壯族服飾的民俗慣例
第六章 標識‧記憶‧生存空間︰壯族服飾的人類學考察
第七章 造型‧圖紋‧色彩‧審美進程︰壯族服飾的美學透視
第八章 遺產‧境遇‧傳承︰壯族服飾的保護與發展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服飾是文化的表征,是思想的形象化表現。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它的功能已不限于遮身蔽體,保暖防寒,它的美感功能還是一個民族身份的認同,文化觀念的顯現,並有信仰習慣、交際禮儀等心理的控制作用。在一個悼亡的悲痛場合;人們會自覺地穿著素服,或黑或白,或戴白花,或披黑紗,絕不會穿紅戴綠,珠光寶氣裝著;在喜慶的日子里,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的審美愛好。“服飾美”從來就是我們民俗生活的一大領域,衣食住行,衣是第一位的。

有關服飾的文字記載,起于周朝,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關于服飾的研究,涉及科技、生產、工藝、美術等多種行業,服飾文化可謂一項巨大的工程。歷代服飾的流變,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形態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代,各國致力于富國強兵,北方少數民族輕便適身的戎騎服飾傳人中原,出現了胡漢服飾的第一次融合,流傳千年的長袍馬褂便是這一時期打下的基礎,至清代得以定格;魏晉南北朝時代,玄學興起,追隨靈性自然,不為禮俗所掏,加上一批狂放的文人推波助瀾,衣飾便以悠然自得為時尚,衣襟低敞,寬松飄逸,足登木屐,出入大雅之堂;唐朝國力鼎盛萬邦朝拜,服飾新奇明艷,款色頻出,有朝服、公舨、常服之分;宋人日常著裝更為簡樸、自然、端莊,以黑白色為主色調,成為我國後代服裝的根脈,對壯族服裝影響猶蓍;清王朝初定中原時,服飾改革力度更大,詔令天下剔發易服,清中晚期,女性“旗袍”,男性“馬褂”,影響深遠;清以後至民國,旗袍、馬褂、瓜皮帽、白布襪、青布鞋成為舉國一統的樣式。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服飾精美,實用大方,飾物絢麗多姿,美麗的壯錦早已名揚四海,明清時代就已列為貢品,其中許多內涵深厚的故事不但在中國服飾史上可引以為美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也是一顆亮麗的明珠。陳麗琴同學的《壯族服飾文化研究》是在她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精撰而成的。可喜的是她不僅把壯族服飾的源流、形制、特點等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而且深挖了其中的文化內涵。第五章“民俗慣制”,第六章“人類學考察”,第七章“美學透視”,實際上都在探討物態衣飾之外的非物質文化的意義,可惜這部分挖掘得還不夠深透,記得論文初稿並無“民俗”部分,是我提議加進去的,這對探究民眾心理,以及因之而形成的各種觀念和習俗都有好處。壯胞為什麼喜歡素服又喜歡大花邊?為什麼把尖口朝上三角領花改為尖口朝下?為什麼寬腿而窄衣袖?那里面都有許多文章可作。陳麗琴在這些方面下了許多功夫,她不僅查閱了許多文獻資料,還深人民間采訪了許多鮮活的故事!因為她知道,這些服飾不僅被穿戴于身,還反映在神話傳說里,鐫刻在藝術品上,鮮活于歌舞中,它與人的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和葬禮等人生禮儀緊密相關。可以說它融匯了民眾生活的許多文化符號,折射出人們的信仰、習慣和愛好。作為一個女性學人,她更關注壯族服飾與女性的關系。在傳統社會中,典型的民族服飾都是婦女們一針一線地縫制出來的。壯族服飾是壯族婦女情感和智慧的結晶,壯族服飾文化也可以說是壯族女性文化的瑰寶。它使我們對壯族女性在傳統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認識。今天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去審視,她們不僅是半邊天,更有她們給歷史文化留下的印記是不可或缺和替代的。寫到這里,我不由想起母親珍藏著的那件大邊衫,據說是她的嫁衣,平時是從不穿的,是留待她百年時陪葬的,可惜她勞累了一生,走得太早了,那時我還遠在他鄉求學,沒能盡孝,也借此表示一點思念吧!願它化為對壯族婦女的崇敬。

社會發展到今天,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沖擊下,文化的整合是必然的,漢壯文化的交融顯得更加突出。改革開放陶大潮,沖破了幾十年一貫制,甚至幾百年一貫制的服飾市場,西裝、牛仔褲、夾克、T恤一起涌來,琳瑯滿目,充斥市場,傳統民族服飾在新形勢下如何跟上潮流,又保持自己的特點,這是各兄弟民族都面臨的一個問題。陳麗琴提出來了,並闡明了自己的主張︰“著力保留壯族服飾文化優秀的傳統內核,並重視在變遷的環境中求得發展。充分利用壯族服飾中的文化因子為現代時裝的發展創新服務,促成壯族服飾文化與現代化的完美結合。”那只是一個原則,一個方向,還可供大家進一步討論、細化。這也算一個貢獻吧!

縱觀當今多元化的煆飾市場,人們已經學會了包容、冷靜的接受,服飾形制的發展,也正沿著多樣化、系列化、高檔化、整體化的方向發展。壯族的傳統服飾,也在趨同中求生,或以禮服的形式作為文化遺存,或吸取其中一些文化符號,融人現代服飾中,使其活化,以利永久傳揚。

  葉舂生
 2009年4月21日于中山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