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竹書研究

戰國竹書研究
定價:336
NT $ 292
  • 作者:楊澤生
  •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6032364
  • ISBN13:9787306032362
  • 裝訂:平裝 / 21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在種類繁多的出土文獻中,簡帛文獻最為大宗。已發現的簡帛,按照內容性質主要分書籍和文書兩大類,此外還有書札、歷譜、遣策和卜禱記錄等。由于內容性質不同,簡帛書籍和其他類別在研究的方法途徑上也有一些區別,所以有學者主張將它們分開來進行研究。簡帛書籍按其年代又可分為戰國、秦、西漢早期、西漢中晚期至東漢四組,其中戰國一組年代最早,學術價值非常高,其文字又多與其他三組有較大差異。而從書寫材料看,簡和帛根本不同,簡也有竹簡、木簡之別。鑒于戰國帛書只有子彈庫楚帛書,其發現時代早,數量也少,學者研究比較多;而現在“已發現的戰國簡均為竹簡”,換言之,已發現的戰國簡帛書籍除了子彈庫楚帛書,就都是戰國竹書,因此,將戰國竹書獨立出來進行研究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


楊澤生,1969年8月生,廣東省信宜市人。198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1992年考取該專業古文字學方向研究生,師從李家浩先生。1995年畢業後在佛山大學中文系工作8年;其間在1999年考取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師從曾憲通先生,2002年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主要從事出土文獻與漢字的教學研究,發表《燕國文字中的“舞”字》、《長台關竹書的學派性質新探》、《甲骨文“妓”字考釋》、《筆順規則新探》等論文40來篇。
 

目錄

總序
零 引言
壹 緒論
一 中國歷史上的竹書
(一)竹書的名稱、含義和形制
(二)竹書的起源與流傳
(三)竹書的歷史文化地位
二 古代出土發現的戰國竹書
(一)孔壁竹書
(二)汲冢竹書
(三)其他竹書
三 現代出土發現的戰國竹書
(一)長台關竹書
(二)九店竹書
(三)放馬灘竹書
(四)慈利竹書
(五)郭店竹書
(六)上博竹書
(七)其他竹書
四 研究戰國竹書的方法
貳 長台關竹書研究(四篇)
一 “民”字考釋
二 文字風格的橫向比較
三 38號和3號殘簡考釋
四 學派性質新探
參 郭店竹書研究(七篇)
一 《老子》考釋(六則)
(一)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
(二)孰能阡以動者將徐生
(三)執之者遠之
(四)為而弗志
(五)有狀成
(六)甲于累土
二 《太一生水》“成歲而”和楚帛書“以為歲”
三 《緇衣》中的“言不行”和“以行”
四 《唐虞之道》考釋(兩則)
(一)身窮不(里勻),復而弗利
(二)二十而君
五 《忠信之道》考釋(兩則)
(一)呱
(二)群物皆成而百善磨立
六 《成之聞之》考釋(兩則)
(一)民可敬導也,而不可也;可舞也,而不可也
(二)智而比即
七 《語叢》考釋(七則)
……
肆 上博竹書研究(十篇)
伍 孔壁竹書研究(一篇)
結語
引用論著簡稱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本叢書所謂的“古文字”,主要是指通行于先秦時期的古漢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戰國文字,兼及秦至漢初的小篆和保留篆書寫法的篆隸等;本叢書的“出土文獻”,則是特指以這些古文字為載體的地下文獻資料。在這個特定的範圍內,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就其本質而言是一對如影隨形、相輔相成的專名。然而,從二者的含義有廣狹、出現的時間有先後來看,卻反映著這門學科的不斷發展和演進。

古文字之稱肇始于漢代,漢人用以指稱漢以前的先秦文字,故又稱為古文或古字。根據王國維先生的研究,漢代所謂的古文一般指漢時所存之先秦文字,大抵有四種含義︰一指彝器銘文,如《漢書‧郊祀志》言“張敞好古文字”,又載美陽得鼎,敞議日︰“臣愚不足以跡古文”,與《說文‧敘》謂鼎彝之銘“皆前代之古文”同。二指先秦寫本舊書,如《史記》所記秦柱下和石室金匱之書,以及《五帝德》、《帝系姓》、《孔氏弟子籍》和《春秋》、《國語》、《春秋左氏傳》等,都是先秦六國遺書。三指孔子壁中書,如《說文‧敘》記亡新“六書”,一日古文,“孔子壁中書也”。四指古文經學派,如《漢書‧地理志》凡地名下說解雲“古文以為某”者,此處古文非以文字言而以學派言之也。其中一、二項皆指先秦古文字,第三項指壁中書的書體,第四項則是由于研究壁中書的古文經而形成的古文經學派。可見古文字即古文之名,由原本指文字、書體之名,引申之而為學派之名。但綜觀有漢一代,彝器銘文僅美陽所出尸臣鼎等少數記載而已;許慎《說文‧敘》中雖提及“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然許氏不能一一目驗,又無拓本可致,故《說文》全書並未曾征及銘文一字。及至東漢,古文一名遂由壁中書所專。其後魏正始刊立石經,中有古文。晉太康二年有汲冢竹書出土,其性質類于壁中書,亦屬古文一系。至北宋初年郭忠恕集古文七十一家成《汗簡》一書,隨後夏竦又增益之成《古文四聲韻》傳世。由此可見,自漢至宋古文字概稱為古文,乃指漢人所傳的先秦寫本及其輾轉傳抄的先秦文字,今人謂之傳抄古文,是為古文字含義的第一時期。

在這一時期中,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楚。所謂出土文獻,是指因種種原因埋藏起來而被重新發現的文獻資料,與前代末被埋沒相傳至後世的傳世文獻有所不同。漢初上離秦始皇焚書坑儒未遠,典籍異常匱缺。漢高祖戎馬一生,關心的是打天下和坐天下的事。至惠帝始解除挾書之令,武帝更開獻書之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到西漢末年,社會上收藏的古書便逐漸多了起來。主要來源有三︰一是發自中秘,如毛氏《詩》、費氏《易》、左氏《春秋傳》等;二是得自孔壁,如《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三是獻自民間,如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等。按照後人的觀點,發自中秘者應屬于傳世文獻,得自孔壁者應屬于出土文獻,獻自民間則二者兼而有之,它們都屬于漢人所見的古文經,而與當時流行的今文經有所區別。可是這些古文經的價值,只是到了劉向父子校理中秘書時才被發現的。自此形成了貫穿整個漢代學術史的古文經和今文經的學派之爭。對于古文經學派而言,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是沒有本質差別的;而對于今文經學派來說,更加不會去深究二者之間的異同。由此可見,早期的出土文獻指的是漢人所傳的古文經,它實際上涵蓋了傳世的先秦寫本和被發掘出來的先秦寫本在內,《說文》中的古文,當是來源于這些先秦寫本的文字,而魏三體石經的古文和郭忠恕、夏竦書中的古文,則是這些先秦寫本所用文字的變體。

第二個時期開始于宋代直至清末。這一時期,古文字之名基本上為“鐘鼎彝器款識”或“吉金文字”所代替,前者又稱為“鐘鼎文”,後者則簡稱為“金文”,並且沿用至今。這一時期的出土文獻比較集中在青銅器的圖文方面,大體上有三種類型︰一是摹錄青銅器的圖像和文字,如《宣和博古圖錄》和乾隆“四鑒”等。二是專門集錄青銅器銘文,如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王俅《嘯堂集古錄》、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吳式芬《擯古錄金文》、吳大徵《憊齋集古錄》和劉心源《奇觚室古金文述》等。三是僅有器名、釋文或跋語的,如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趙明誠《金石錄》、鄭樵《通志‧金石略》,以及散見于宋人的筆記、小說等。但這種形式只見于早期,後來便十分罕見。北宋是我國金石學勃興的時期,由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帶來了思想的活躍和文化的繁榮,士大夫階層中收藏、鑒賞和研究古代器物的風氣便盛行起來。經過北宋慶歷之際理學思潮和經學流派的洗禮,古器物的研究由文字而及于禮制和史實。又經清初乾嘉樸學的影響和“小學”研究的推動,文字由字形的辨識和字義的訓釋而及于銘文的通讀。至晚清同光時期,潘祖蔭、陳介祺鑒別精嚴,吳大激、劉心源精于字形辨析,方溶益、孫詒讓精通文字、音韻、訓詁,且熟悉典籍,他們都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傳世典籍與出土文獻相印證,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這些都為古文字和出土文獻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個時期是自20世紀開始至今,以清末殷墟發現甲骨文為契機,古文字和出土文獻的研究走上了全面成熟的發展道路,在縱深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飛躍進展。具體表現在“古文字”這一概念有了明確的對象和範圍,從出土材料和研究成果來看,已逐漸形成了殷商周初甲骨文、先秦青銅器銘文和戰國文字(含傳抄古文)三個分支,以及秦至漢初保留篆隸寫法的簡帛文字。同前兩期比較,第三期的古文字和出土文獻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