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風景

昨日風景
定價:174
NT $ 151
  • 作者:黃碧端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08078203
  • ISBN13:9787208078208
  • 裝訂:平裝 / 33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昨日風景》是黃碧端在《聯合報》副刊所發文章結集,分“時光的聲音”、“時代的面目”、“創造力的吊詭”、“忽忽昨日”四輯。黃碧端身在學界,關注社會,其文博雅通達,兼“理性與感性的交光互影”。因其在文中顯露的“優雅的城府”,被台灣評論界稱為“穿裙子的士”。

不看黃碧端,你不會有什麼損失;看了黃碧端,你就不願錯過她任何一篇文章。她素筆淡墨,黑白電影,風塵戀戀我們剛涌出眼淚,卻被她幽幽一默化解,可真要笑,想到忽忽昨日,倒又呆了。獨此一家的黃氏風格,碧淨,端麗。黃碧端的散文,清新、明亮,有抽離眼前、垂示後世的象征輻射力。
 

目錄

序一 “台灣學人散文叢書”總序/周志文
序二 城市驚夢/張瑞芬
第一輯 時光的聲音
西灣散章
蜉蝣過客
愛憎童蒙
書牘華洋
如夢
樹和時間
尋覓
桌面文章
草木篇(之一)
草木篇(之二)
草木篇(之三)
何不秉燭游
飲酒篇(之一)
飲酒篇(之二)
飲酒篇(之三)
說生死(之一)
說生死(之二)
說生死(之三)
時光的聲音
知識的得失
當死亡是例外
風情
疊像
逝日篇
錯失
君子之交
人狗之間
寂寞
城市風景
歌者
詩人的夏天
我打江南走過
父女
蠑螈潘彼得
車過英法海峽
不朽的魚
十七年記︰跟專欄道別
依依南藝
第二輯 時代的面目
說賭
暢銷其罪
寒士之忿
母愛倫理
食“道”
時代的面目
行路
才貌之間
美女人權
沒有了英雄
說文人之名
公眾人物胡適之
聖彼得堡與列寧格勒
且說幽默
廣告與古典
是鳳凰還是灰燼?
善忘的弱者
雅子的抉擇
掌聲與親吻
城的宿命
北愛喧囂錄
笑容
我看林清玄“事件”
爸爸們的女兒
怨婦永遠是輸家
北大行
在網上不朽
彼亦人子
不忘之象
SARS隨想
在遺忘的路上
第三輯 創造力的吊詭
困頓與超越︰《湖濱散記》導讀
查特頓之死
從跳蚤之吻說起
《愛樂罪言》新讀
作家的“工作”
詩教
快樂的媒介
讀書與讀光盤
《雷雨》的笑聲
百老匯的艾略特
“北京人”在台北
“馴悍”之外
心靈的可能
創造力的吊詭(之一)︰舒曼與精神病
創造力的吊詭(之二)︰美少年勃拉姆斯
創造力的吊詭(之三)︰雅納切克的激情
自己的房間
行腳東京都
作家談美術
“解構”生與死
畫畫的女子
張愛玲的冷眼熱情
北大荒行(之一)︰蕭紅故居
北大荒行(之二)︰北地的仙人掌
BBS文學
李安‧電影‧地球村
第四輯 忽忽昨日
孫將軍印象記︰兼記一只箱子
舊事
忽忽昨日︰紀念一個早逝的學生
當典型成為夙昔︰紀念張繼高先生
談《譯叢》
呂紹嘉與慕尼黑愛樂
效勞讀者也可以致富
辛諾波里猝逝
記幾位讀書人長輩
台北失去的風景︰追憶曹永坤先生
跨越傳統與當代的漢學家︰敬悼周策縱老師
一個文人典型的消逝︰懷念喬志高先生
後記/黃碧端
 

散文在中國文學中的源流既深,影響又廣,完全是在西方文學家的意料之外。西方有散文,但在文學的比重上,一向甚輕。舉例而言,由西方文學觀念主導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最多的是小說,其次是詩,再其次是劇作,幾乎沒有靠散文得獎的。在中國則不然,中國傳統把文類分成韻、散兩類︰韻文指廣義的詩,而無韻的就是散文。散文幾乎包羅萬象,經史子集全是它的範圍。唐代韓愈提倡古文,是表示與當時的駢麗之風不同調,而明代中期之後所標舉的“古文”,是與考試應制時所寫的“時文”(即八股文)區隔,而古文指的是傳統散文,都是熔鑄經史、陶冶百家的。明清以來的古文選家都持這個看法,比如姚鼐的《古文辭類纂》、林雲銘的《古文析義》、曾國藩的《經史百家雜鈔》,以及坊間最容易看到的《古文觀止》等等。

從這個角度看,散文在中國不僅包羅廣大,甚至是文學的主流。當然,傳統的文學觀念認為,“詩”是言志的,志比較個人化,所以詩中容許有自我意識;而“文”是載道的,道往往是由社會集體所形成,所以論文時多重視文中所含的道理是否充足、是否客觀,作者的個性反而較為淡薄。這使得中國傳統對詩的態度較輕松,而對散文的態度則較

然而“五四”之後,受西方文學觀念的影響,散文改變了熔經鑄史的傳統,從而向純文學靠攏,變得更純粹、更有藝術性——簡言之,是所謂的散文“詩化”。這樣的處理方式當然有所建樹,它使得散文擺脫歷史的糾葛,重新在文學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然而也有缺點,散文在無形中被窄化了,邯鄲學步地跟隨著詩的腳步——作為純文學中的一個文類,其存在的意義都不禁令人懷疑了。

有人說“五四”以來的文學解放,是自明代晚期的文學中得到啟發,這個說法是可以成立的。晚明文學有一特色是詩論發達,大部分有特色的文學見解是在詩的討論中發展出來的,譬如公安派的主要文學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原是詩論。然而,晚明甚至整個明代像樣的詩人很少,真正能夠流傳百世的詩作也不多,倒是晚明文人在散文革命上發揮了巨大的影響,他們把傳統散文“載道”的觀念扭轉了回來。“五四”時期的文人強調晚明的“小品精神”,其實是有點弄錯了,小品並不是指散文要輕薄短小,去表現“小處的美”。晚明文人搬出小品,其實是要與經邦濟世的傳統散文信仰相對抗,因為過分耽于大道,往往會喪失自我。所以,這種“小品精神”即自由創作的精神,強調自我意識與自我風格,與形式上的大小長短反而沒有什麼關系。

“五四”以來的文學革命,可以說是延續了晚明的精神,部分散文的“詩化”,其實可視為散文朝“言志”方向發展。然而散文並不等于詩,不論在其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比詩更寬廣的空間,“言志”固然可以,“載道”亦無不可,不過“道”不再是以往集體認可的聖賢之道、治國平天下之道。“五四”之後的散文,如果僅以文學的範圍來討論,比以前有更大的創作和發揮空間。但事實上,中國的散文舞台看似熱鬧,其實涔寂,在散文創作的質與量上反而無法與傳統相提並論。

台灣的文學,基本上是承襲著中國傳統文學的源流而來,但因海峽的阻隔,從上世紀中葉之後又逐漸發展成一種與大陸不太相同的文化與文學環境。台灣沒有經歷“文化大革命”,傳統的價值從未受到大的沖擊,學校語文教育的古典部分佔有相當大的分量,仍然使用傳統漢字,並沒有使用後造的簡化字。其次,台灣為一海島,與海外接觸是生活中的必要。台灣人雖不拋棄傳統,但通過與外界的頻頻接觸與踫撞,在很多方面可能更加多元和開放,文學上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盡管海峽兩岸的文化與文學環境有差異,然而文學不見得都會依照一定的公式來發展,何況文學也沒有公式。整體而言,近六十年來的台灣社會雖有起伏,但起伏不大,也不險峻。對于文學創作而言,這樣的環境不見得都值得慶幸,因為處在這種環境的人,比較缺乏驚濤駭浪式的生活經驗,激蕩不出昂揚憤激的生命力,因而也難以創造出開闔宏肆的有“偉大力”的作品。歐陽修就說過,“文必窮而後工”,生活上的跌宕有時反而是文學追求上的寶貴動力。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