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收入、農民發展與公共產業供給研究

農民收入、農民發展與公共產業供給研究
定價:168
NT $ 50
  • 作者:李克強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86391
  • ISBN13:9787500486398
  • 裝訂:平裝 / 30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收入,而農民收入提高的兩個支點是農民發展與農民獲得的機會與權利,即政府為農民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數量與質量。為此,本書以如何為農村提供符合農民需要的公共產品為切入點,以農民發展為核心,分析農民發展的本質,農民發展內涵、主題,具體分析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的策略。

本書除導論外,共由八章構成,前三章是理論基礎,中間四章是以北京市為對象的農民收入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農民發展的實證分析,最後一章是基于上述分析而給出的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民發展的制度安排。具體來講,前三章的理論基礎是為農民收入問題研究提供理論準備。第一章重點探討以福利經濟學為基礎的公共產品理論,為進一步研究農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給,進而促進農民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提供理論支持。第二章依上章中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認識,進一步界定、分析農村公共產品的內涵、構成及特點,並從理論上探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農民發展、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第三章重點探討農民及農民發展,以黑格爾和馬克思人本質理論、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理論為農民發展的切入點和邏輯起點,探討農民的本質、農民發展的內涵、農民發展的矛盾體,進而研究農民發展路徑、農民發展的選擇。第四章至第七章是以北京市農村為基點的農民收入、農民發展及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實證分析,其中,第四章以中國經濟體制的變革為背景,從總體上分析與中國經濟體制變革相伴隨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演變過程,以及所呈現的基本特征。制度變遷從三個方面來考察,即公共產品供給的主體、供給的方式、供給的結構。第五章從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遷的視角來分析農民發展,運用實證分析方法具體分析了北京市農民發展狀況、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民發展影響及作用,以及由此對農民收入所產生的影響。第六章具體分析了京郊農民收入結構狀況、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變動,以及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第七章基于對農民發展與農民收入之間關系的認識,重點探討了北京市農村人力資本水平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第八章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制度安排,認為政府作為公共產品的供給者,其根本還是要提高農民的素質,促進農民健康發展,這也是公共產品供給的核心或主旨,而且要以不同發展時期農民之需求為基本指導,滿足農民發展對公共產品的需要。為此,政府為了實現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均等化,針對農村和農民就要有相應的制度安排,使公共產品的供給制度化、法制化。這其中包括針對農村的公共財政職能定位、針對農民發展的公共產品供給內涵等。
 

目錄

導論
一、增加農民收入的意義
二、提高農民收入的外生變量︰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投入
三、提高農民收入的內生變量︰農民發展
四、增加農民收入研究的主題、主義與方法
五、本書的基本框架與主要內容
第一章 農民收入問題研究的理論基礎︰福利經濟學與公共產品理論
第一節 福利經濟學理論與公共產品供給
一、福利經濟學基本理論
二、公平、效率與公共產品供給
三、帕累托改進與公共產品供給
第二節 公共產品供給與需求
一、公共產品理論的發展
二、公共產品的規定
三、公共產品的供給
四、公共產品供求分析
第三節 公共產品供給中的公共選擇
一、公共選擇理論的基本觀點
二、公共選擇理論與公共產品供給
三、公共產品供給的公共決定與少數決定的成本收益分析
第二章 農村公共產品及其與農民收入
第一節 農村公共產品及其供給
一、農村公共產品的界定及特點
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
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
第二節 農村公共產品的需求
一、農村公共產品的需求層次
二、農村公共產品需求的顯示機制
第三節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需求的均衡分析
第四節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農民收入之一般
第三章 農民與農民發展
第一節 農民、農民本質
一、人本質與人的發展
二、對農民的規定
三、農民本質
第二節 農民發展的內涵
一、農民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主體性
二、農民發展內涵
第三節 農民發展的權利
一、農民的政治權利
二、農民的經濟權利
三、農民的人身權利
第四節 農民發展的矛盾體與外部供給
一、農民發展的矛盾體
二、農民發展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
第四章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制度變遷
第五章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遷中的農民發展
第六章 農民收入——以北京為例
第七章 農村人力資本與農民收入——以北京為例
第八章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制度安排
參考文獻
 

民族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特定階段的社會存在形式,它從文化、政治等各個層面影響著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又是民族存在和演化的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標志著中華民族的統一,並以法律的形式承認中華民族的56個支民族,其中漢族人口佔百分之九十以上,55個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居少數的民族,稱為“少數民族”。不論漢族還是55個少數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權利、地位、義務、責任是平等的,都在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努力。雖然歷史上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但在中華民族總體現代化過程中,各少數民族勞動者積極主動,取得了飛躍進步。少數民族經濟是中華民族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少數民族經濟也是經濟,具有經濟的一般性,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範疇都適用于對少數民族經濟的認識。因為這種一般性,所以出現了對少數民族經濟理論研究的質疑︰既然少數民族經濟也是經濟,只要應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範疇解決實際問題就夠了,何必再對之進行理論研究呢?然而,科學研究並不僅局限于一般性,一般性與特殊性的內在統一才構成科學的規定。經濟學自從形成以來,一直關注著各國、各民族的特殊經濟矛盾,所有已經出現的經濟學說,實際上都是對特定國度、民族經濟矛盾的理論探討。在特殊經濟矛盾的探討中體現著、包含著經濟的一般性。所謂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範疇,都是某一國家(十九世紀是英國、二十世紀是美國和蘇聯)的經濟學家在探討基本國、本民族特殊經濟矛盾中作出的規定,因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形式上表現為“基本”或“一般”了。中國人知道並應用經濟學,是從二十世紀開始的,由于簡單地將某一外國的特殊經濟學說當成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忽略了對本國,本民族經濟矛盾特殊性的研究,因而走了許多彎路,甚至吃了很大虧。經濟教訓告訴我們,必須明確中國和中華民族的主體性,才能從特殊矛盾的探討中形成適合中國和中華民族發展的經濟學。也只有在中國經濟學和中華民族經濟學的研究中才能發現並概括出對經濟學基本原理和範疇的新認識。

對中國經濟的研究,當然也包括中國的少數民族經濟,在一國、一民族的總體中有56個支民族,這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必須正視這個特點。不僅要從總體上包括對少數民族經濟的研究,還要從少數民族經濟自身的特殊性上進行專注研究。這正是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理論研究的現實性和可行性之所在。

中央民族大學是中華民族統一的象征,也是56個支民族相融合的學府。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不僅承擔著培養經濟人才的任務,也肩負對少數民族經濟理論和實務研究的責任。“九八五工程”的“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所設的首要課題,就是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研究。經與本校及全國民族(地區)院校同行學者的同心協力,我們從理論、專題、應用、調查四個層次進行探索,所得成果,結叢書出版,請教學界、政界、企業界人士指教。恭候批評。

劉永佶
二○○八年十月十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