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荒唐史

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荒唐史
定價:270
NT $ 235
 

內容簡介

兩位著名經濟學家經過深入的研究、清晰的分析,指出在歷史上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持續的時間和影響程度都驚人的相似。

歷史可以給研究金融危機的人提供許多經驗,本書揭示了幾百年間金融的跌宕起伏規律,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政策的討論和制定,注定會成為一本重要的書。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致謝
緒論
第一部分 金融危機入門
第1章 危機的類型和標識
第2章 債務不耐︰連續違約的根源
第3章 一個基于長期視角的全球金融危機數據庫
第二部分 主權外債危機
第4章 債務危機的理論基礎
第5章 外債主權違約的周期
第6章 歷史上的外債違約
第三部分 被遺忘的國內債務與違約史
第7章 國內債務和違約的程式化事實
第8章 國內債務︰解釋外債違約和嚴重通貨膨脹缺失的一環
第9章 國內債務違約和外債違約,誰更嚴重?誰更重要
第四部分 銀行危機、通貨膨脹和貨幣危機
第10章 銀行危機
第11章 通過貨幣減值的違約︰“舊世界”的偏愛
第12章 通貨膨脹與現代貨幣危機
第五部分 美國次貸危機和第二次大緊縮
第13章 美國次貸危機︰一個跨國的歷史比較分析
第14章 金融危機的後果
第15章 次貸危機的國際視角︰是危機傳染還是共同因素沖擊
第16章 金融危機的綜合度量
第六部分 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
第17章 關于早期預警、國家升級、政策應對及人性弱點的思考
數據附錄
參考文獻
 

如果從2007年夏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算起,本輪全球金融危機歷時已近三年。直到目前,關于這場危機的根源與成因依然是各方熱衷探討的話題,並且沒有確鑿統一的答案。不管對事情本身的看法有多大分歧,思想者們至少有一點應存在共識,那就是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的判斷,最需要的元素是︰時間。

本書一個突出的特點在于,在全球金融危機史的研究上可謂迄今時間跨度最長的一部著作。如作者所言,當一位研究人員用25年的數據觀察一場“百年一遇洪水”,只有1/4的機會,而如果以8個世紀的時間段來觀察,則有8倍的機會。

這恰好引出了作者研究方法的特點,即充實的定量和經驗分析。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尋找確定性,在周而復始的變化中尋找恆常,在歷史的多稜鏡中探求規律,最可依賴的工具依然是數字。而西方學者對數字的痴迷不禁讓人想起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那時的先哲們就確信,通過數字可以發現宇宙的奧秘。

本書收集整理的數據量之巨,堪稱恢宏。盡管有些數據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可能難免草率,但作者巧妙地在時間與空間軸中抽取典型案例加以輔助敘述,形成立體感,令人信服。作者強調在歷史中“捕捉那些容易被遺忘的‘罕見’事件”。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數據上的缺憾。在研究全球金融危機史的眾多著作中,學者們往往把本書的學術價值與金德爾伯格30年前出版的《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相提並舉。相比之下,本書在數據的處理和分析上更為嫻熟,而思想性和啟迪性絲毫不遜于前著。不過,有一點需要指出,再龐大的數據集也只是時間的截圖,置于漫漫歷史長河,亦不過滄海一粟。

在種種金融危機表現形式中,作者首要探討的主權債務違約問題在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上得到了鮮活的印證。書中明確指出,從18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以希臘為代表的部分歐洲國家曾持續發生主權債務違約。而當前的這場歐洲債務危機更讓人擔憂,是否存在演變為全球財政危機的風險。

為何危機一再發生?作者歸結到人類的本性。人類總是過于樂觀,認為錯誤不容易再犯,當歷史一旦重演就去尋找新的借口。然而,人類的貪婪與破壞性的原動力總會在一個時期後突破理性的控制,能量在破壞性地釋放之後,才會回歸相對的寧靜與繁榮。無論是為政者在經濟繁榮時的政策推銷,還是投資者在商海中搜尋價值坐標,再听到“這次不一樣”的說法時,听者心中當有判斷。

研究危機意在為避免危機提供參考,閱讀之後,讀者或許可以自己得出避免危機的最佳途徑。從一個側面可見,本書不僅僅是考察金融危機歷史的工具書,它帶給人們更多的是思維的歷練。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最近在總結金融危機的教訓時引用了一句馬克‧吐溫的名言︰“歷史不會重復自己,但會押著同樣的韻腳。”盡管歷史從來不能提供完美的指引,它卻是人們探索世界和認識自我不可或缺的一面鏡子。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