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道德研究

旁觀者道德研究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黃岩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10091595
  • ISBN13:9787010091594
  • 裝訂:平裝 / 24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旁觀”是現代都市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本書是一部從倫理學角度對旁觀者進行系統研究的專著︰首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厘定、分析和闡述了旁觀者的內涵、特征及類型;其次,結合現代社會的流動性、個體性、市場性、媒介性等特征,立足于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的基本理論,從道德品質形成的這四個環節入手,深入探究了旁觀者出現的原因及其嚴重後果;最後,針對“旁觀”現象出現的特點以及個體自身道德修養提升的規律,從公民教育、榜樣示範、輿論監督、制度建設等維度提出了有效轉化旁觀者的實踐方略,以期重建心心相融的和諧道德關系。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旁觀者的內涵及類型
第一節 “旁觀者”的內涵
第二節 旁觀者的主要類型
第二章 旁觀者的道德認知分析
第一節 道德認知的內涵與功能
第二節 旁觀者道德認知的支撐
第三節 旁觀者道德認知的缺失
第三章 旁觀者的道德情感分析
第一節 道德情感的構成及功能
第二節 旁觀者的道德情感分析
第三節 旁觀者道德情感中的誤區
第四章 旁觀者的道德行為分析
第一節 道德行為的構成
第二節 旁觀者道德行為的定性分析
第三節 旁觀者行為的責任認定
第五章 旁觀者道德批判
第一節 旁觀者道德批判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旁觀者道德批判的歷史考察
第六章 旁觀者向敢為者轉化的實踐方略
第一節 實施有效的公民道德教育
第二節 弘揚見義勇為的崇高精神
第三節 強化旁觀現象的輿論監督
第四節 加強道德制度建設和行為調控
結束語 走向互助和諧的道德生活
參考文獻
後記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任務,它反映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征程中,道德始終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胡錦濤同志在2007年9月18日在接見全國道德模範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的︰道德力量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範,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培育文明道德風尚,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我國傳統儒家倫理思想,非常重視和諧、仁愛、互助的道德觀念。儒家創始人孔子視“愛人”為道德的根本要求,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為人處世原則。孟子繼承孔子的仁愛思想,進一步強調,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就在于人有“良知”,就在于人有禽獸所沒有的“同情”、“憐憫”、“關心”和“慈愛”之心。我國歷史上流傳著“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等頌揚互助精神的不朽格言。尤其是“見義勇為”、“舍生取義”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融匯在偉大的民族精神之中,深深根植于華夏大地,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引導著中國社會的道德風尚。

中國共產黨人歷來強調互助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就指出︰一個共產黨員,應該“關心黨和群眾比關心自己為重,關心他人比關心個人為重”。新中國成立 後,我黨又明確提出︰“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要大力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尊重人,關心人,特別要注意保護兒童,尊重婦女,尊敬老人,尊敬烈軍屬和榮譽軍人,關心幫助鰥寡孤獨和殘疾人。”鄧小平同志曾多次強調,要在青少年中大力提倡“助人為樂”的革命風尚,培育廣大青少年的集體主義精神。江澤民同志也強調,“要發揚互相幫助、互相友愛、助人為樂的集體主義精神”。新世紀新階段,胡錦濤同志更是明確提出要“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這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對社會主義人際關系的精闢概括。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極大地沖擊了我國干統社會那種生存空間狹小、職業劃分簡單、社會結構單一和社會身份穩定的狀況。社會存在的多元化,使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行為取向呈現多元、多樣、多變的態勢。在這樣的背景下,盡管植根于中華兒女心中的“見義勇為”、“舍生取義”價值取向仍然是當今中國社會風尚的主流,但不能忽視的是,在這塊神聖的土地上,我們常常能從新聞報道中听到一些讓人頗感不和諧的“新聞”︰“受騙民工揮刀自殘,冷漠看客高呼再來一刀”,“助人為樂卻被誣為‘黑車”’,“扶起孕婦卻被反咬一口”……接二連三的類似事件,讓我們不禁要問,一向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的中華民族究竟怎麼了?

黃岩博士的專著《旁觀者道德研究》一書,基于營造和諧人際關系自良好願望,從倫理學的視角對現實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旁觀者”——進行了比較深入系統的研究。該書是一部時代性、理論啦和實踐性較強的學術著作,從選題、研究方法到框架體系的建構,都有一定的獨到之處。具體來說,主要有如下方面︰

其一,研究選題的針對性。當前,我們正在從傳統意義上的“熟人社會”走進一個“陌生人社會”。在傳統的“熟人社會”,人們生于斯、長于斯,日常生活圈子狹小,每個人對其他人都是“道德警察”,因而比較容易產生道德互信、道德自覺乃至道德自律。而在市場化、城市化、個體化、網絡化的今天,在“沒有人知道我是誰”的背景中,傳統道德“圖式”的合理性遇到強勁挑戰,“見死不救”、“見義不為”等令人感到震驚和憤怒的現象屢見不鮮。可以說,現代旁觀者的產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對社會正常倫理秩序的一種挑戰,它無疑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本書從倫理學的視角直面旁觀者產生的個體和社會化原因,積極探索將旁觀者轉化為見義勇為者的可行途徑和方法,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提供主體素質提升的理論支撐,具有強烈的現實性。

其二,研究方法的綜合性。旁觀現象的產生,無論是置他人危難而不顧,還是對不義之惡缺少起碼的正義感,都是道德冷漠心態的暴露,本書選擇從倫理學視角進行分析,可以說是恰到好處。但無論是社會歷史文化、個體成長環境、事件發生情景還是其他看客的行動,都會對旁觀者的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對旁觀現象的研究,必然要借助于不同學科的知識,乃至于實實在在的調查研究。作者在研究的過程中,運用了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方法,在堅持以倫理學方法研究為主的基礎上,綜合運用了哲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學科知識,在進行個別分析的基礎上開展綜合研究,較為全面地把握了旁觀者的多種特征,其結論具有較強的科學性。

其三,理論分析的系統性。本書的主旨在于促進旁觀者向見義勇為者的轉化,但作者並不是簡單地提出對策和建議,而是在厘清旁觀者、勇為者與作惡者等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選擇以人們道德行為形成的過程為切入點,從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幾個方面著手,層層深入。在每一步探討的過程中,作者既深入分析了旁觀者產生的社會和個體原因,也強調了該現象對社會以及個體可能造成的危害,在此基礎上,作者再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對旁觀現象進行了深入批判,繼而結合旁觀現象出現的原因以及個體道德提升的規律,提出促使旁觀者向勇為者轉化的途徑與方法。這樣一種框架結構,前後連貫、邏輯嚴密,大大增強了全書的理論說服力。

當然,旁觀現象產生的原因異常復雜,其研究的難度之大,所涉及的問題之多,遠非一書數文所能窮盡,因此本書也難免存在一些不足與遺憾。如某些觀點不夠成熟,有些理論分析不夠深入,對策設計上也存在泛化現象。

黃岩是我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在求學的坎坷道路上,他腳踏實地、靜心定神、執著進取。該書是在他的博士論文基礎上充實、修改而成的,也是他的第一本專著。該書的出版,既是對他過去學術研究的一個肯定,也是對他未來研究的一個鞭策。希望黃岩能夠以此為契機,在今後的學術生涯中,精益求精,不斷進取!

是為心願與文序。

吳潛濤
2010年5月于北京海澱區世紀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