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跡流淌︰十六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時代書風凸顯

心跡流淌︰十六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時代書風凸顯
定價:288
NT $ 251
  • 作者:沈浩
  •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358556
  • ISBN13:9787807358558
  • 裝訂:平裝 / 21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沈浩以古鑒今,在史學研究的同時,不忘文章的使命,針對當下的種種問題,提出了很有價值的觀點。尤其對那些真偽莫辨,優劣不分的失序狀態,能執守正統,這是非常可貴的。所以,他的論文的最後部分,將晚明書法與當代書法教育結合起來,其用意也是很明顯。

全書包括了等內容。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國書法時代書風凸顯的社會必然
第一節 從步入衰勢的社會到追奇逐新的社會風尚
第二節 社會劇變沖擊下的社會思潮與文化藝術
第三節 物質條件的改變對書法的影響
第二章 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國書法時代書風凸顯的締造者
第一節 離古創新
一、時代書風的先鋒人物徐渭
1.坎坷而不幸的人生
2.儒道互補的藝術思想
3.理性與感性交織、衛道與叛逆共存的書法理論和實踐
二、人品和藝品相悖的張瑞圖
1.騎牆的人生態度,矛盾的內心世界
2.奇絕的審美取向
第二節 寄古再造
一、在堅韌的衛道中創造自我的黃道周
1.守節重義誓死衛道的人生選擇
2.力主傳統堅韌衛道的藝術思想
3.心性主宰下的寄情傳統和實現再造
二、“只欲自出新意”的傳統守護者倪元璐
1.丹心衛道以死盡忠的人生歷程
2.從崇古到只欲自出新意的藝術再造
第三節 持古傳真
一、以精致淡雅演繹江左書風的董其昌
1.位列朝班卻無心政治以書畫避世的人生經歷
2.博采眾長師心而不師法的學書經歷
3.獨抒性靈以“淡”求“真”的書法實踐
二、以雄強奇偉演繹江左書風的王鐸
1.錯誤的選擇悲劇的人生
2.從持守傳統到從傳統中蛻變的心路歷程
3.以心性感悟現實用“奇強”展現“真我”的創造
第四節 借古師心
一、游離于傳統和現實之間的傅山
1.“興亡著意拼”的人生和博學通才的學識
2.以獨特人生觀建立的書學思想
3.以“天倪”和“求真”思想貫穿的書法實踐
二、在傳統中師心在經典中化蝶的八大山人朱耷
1.從貴族到遺民從逃禪到入道的人生歷程
2.借古師心技進于道的書法實踐
第三章 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國書法時代書風凸顯的本質
第一節 尚“奇”
一、氣勢奇偉
二、空間奇拙
三、用筆奇崛
四、意境奇曠
第二節 印“心”
第四章 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國書法時代書風凸顯之鑒
第一節 以書法實踐規律看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的時代書風凸顯
一、專精與博涉
1.專精
2.博涉
二、入帖與出帖
第二節 從書法教育的視角審視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的時代書風凸顯
一、中國書法的文化性和時代性
二、書法教育的多元性和取法觀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沈浩學棣的博士學位論文即將殺青付梓,欲請我序之。其隨我自攻讀碩士、博士,聰慧之極且人品尤佳。此專著是其四年博士期間所進行的研究課題,而今回想其征集素材之勤,且有教學任務在身,可謂傾盡心力。時近飄燈隔巷,過敝舍而談至夜深,征詢我的意見,討論文章之得失,可見其行事踏實篤行,甚為欣慰。

明末清初的書法,形態變化之大,引起多方學者的關注,近年來成為學術熱點。其中較為重要的因素是晚明書法的突變,弓起書法界關于書法表現能變到什麼程度這樣的思考。他們在引經據典合理化自己觀點的時候,往往首先想到晚明書法的變異形式。晚明確實有許多書家從心抒發,狂放不羈,不為筆墨所囿。無論尺幅形制,還是書寫風格,大有突破前代之處。所以,有學者認為這與西方文藝表現主義思潮暗合。然而,我認為這樣的思考,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傾向,即是拿書法的變化發展去嫁接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概念,很容易消解了我國固有的文化傳統脈絡,引起歧義。世界並不大,人與人的思想時有意想不到的接近,更何況晚明書法變化的時期與西方文藝表現主義的發生時期相近,又有西學東漸的事實。但東西方文化說到底,還是兩回事。只有分離愈遠,東西方文化才有無盡的獨立性和相互的吸引力。沈浩在此問題上,思路清晰,提出了一個大的論述框架,即晚明書法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文化品質必然會朝自己獨有的方式進行,不會輕易受外來文化的消解。再深入的思考,中西文化各具特色,但其核心性質是相去甚遠的。西方哲學認為“存在即合理”的基本觀與東方文化追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理念有著本質的區別,西方藝術注重無所不可,中國傳統素來主張先為人後文藝的理念。

書法藝術因實用而審美,各時代都有其風格。後期書法從實用中分離開來的傾向越為顯著,更多地加入了人格、情緒、審美等因素,成為了—種帶有某種形式意味的藝術作品。但無論怎麼演變,書法始終沒有脫開以文字為載體的根本範疇。我時常將它的變化喻之為兒童時常玩的“萬花筒”,當我們手執此物,圓形旋轉,它能變化出各種各樣的圖案,沒有一個是相同重復的,但其本質還是“萬花筒”。書法史的演進變化大致亦如此,形式雖然在不斷翻新變化,而本質是不會改變的,正如趙松雪所雲︰ “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而宜”。

明中葉以來的經濟復蘇,人們在相對穩定的生活狀態下,追求物質與精神的享受,一種更高、更新的藝術需求也勢在必行。劉勰所謂“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于時序”也。因此,晚明書法因時而變,波瀾壯闊,前所未有。正如文學上“公安派”、 “竟陵派”大熾,影響所及, “天下耳目一新,又復靡然而從之”,文藝市井化,小品世情化,繪畫風俗化,等等,無不鋒芒所至,狂飆成風。這就是明代審美活動變革的縮影。我相信,這不僅僅是復制魏晉時代的個性解放,而是一種文藝的轉折。晚明的書家也是如此,他們不僅僅是書作手,一些書家甚至還以書法為學問中七、八乘事,但他們看重的是氣格與修養,以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立于世。所以,他們的書法既是藝術的載體,同時也是思想的表達手段。晚明書法之所以豪邁,與那一段歷史的坎坷密不可分的。他們無論是抗清,還是仕清,我都認為是不同形式的心跡流淌。以往論及人品與書品,往往將仕請者趕出歷史舞台。但從歷史來看,明末清初各家都在自己的心路歷程中表現出不同的理想意志,而今天我們看到的是經歷史選擇過的記憶。這種經過實踐檢驗的記憶也是在時時提醒我們去思考什麼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