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的力量︰全球宗教對話與交流

覺醒的力量︰全球宗教對話與交流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釋了意/主/編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2543150
  • ISBN13:9787802543157
  • 裝訂:平裝 / 29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在全球化的脈絡下,體現了跨宗教研究、跨學科對話及跨地域交流的三大特點。深入探討了宗教對話與宗教學術交流的時代意義、中西宗教信仰模式的差異以及宗教教育對全球倫理普世價值的作用等。
 

目錄

主編序
上篇:宗教對話與宗教學術交流的時代意義
第一章 宗教學術研究對宗教理解的貢獻
一、前言
二、宗教學術研究中的宗教認知之回顧
三、將宗教研究作為一門“謀心”之學
四、將宗教研究作為一門“謀事”之學
第二章 走向第二軸心時代的宗教對話
一、前言
二、從對抗到對話
三、從一元論到多元論
四、從本質到關系
五、從第一軸心時代到第二軸心時代
六、結論
第三章 宗教研究的多元格局與宗教學術交流的意義
一、前言
二、科學與宗教的關系
三、宗教學基本理論定位
四、宗教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 全球化與宗教研究:再思伊利雅德的“新人文主義”
一、前言
二、“全球化”的背景與特征
三、“全球化”下的宗教認知
四、宗教研究的未來方向
五、結語
第五章 基督宗教對話神學的演進與全球化
一、前言
二、對話模式的層層演進
三、宗教對話與全球化
四、結論
中篇:中西宗教信仰模式的比較
第六章 天與神—儒家與基督教本體之比較
一、前言
二、“天”字的普遍涵義
三、“天”的宗教性特征
四、西方宗教傳統中神的特征
五、結論:天與神的比較宗教涵義
第七章 論中國民間宗教的信仰模式
一、引言
二、世俗化是中國民間宗教信仰模式形成的前提
三、中國民間宗教的多神信仰模式
四、中國民間宗教的末世信仰模式
第八章 從玄奘大師的印度取經來看現代佛教的海外留學
一、前言
二、玄奘的早年學習生活
三、玄奘在印度的留學
四、玄奘返國從事翻譯
五、現代佛教海外留學的一些思考
六、結語:取經典範與科學典範
下篇:宗教育對全球倫理普世價值的作用
第九章 佛教教育對人類倫理普世的意義
一、序論
二、佛教“止惡修善”的倫理普世教育
三、佛教“戒殺放生”的倫理普世教育
四、佛教“清規戒律”的普世教育
五、佛教“知恩報恩”的倫理普世教育
六、結論
第十章 宗教教育與世俗教育
一、教育和宗教在人類社會進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現代社會的特征之一:所謂宗教與教育的分離
三、宗教與教育分離的利弊
四、宗教教育與世俗教育適度互動的歷史趨向
第十一章 儒家倫理在全球化下的時代意義:社會學觀點的考察
二、“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韋伯與派深思對基督新教倫理與儒家倫理的比較
三、儒家倫理的“脈絡化的普遍主義”:以“仁”為例作說明
四、韋伯學說與儒家倫理在全球化下的時代意義
五、當代西方社會學家看全球化下的“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以貝克(Ulrich Beck)的“脈絡的普遍主義”為例作說明
六、當代西方社會學家看全球化下的“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以羅伯森(Roland Robertson)的“全球在地化”為例作說明
七、結語
第十二章 論一行禪師的“十四戒”與全球倫理之建構
——兼論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
一、前言:“全球化”問題就是“全球倫理”的問題
二、“十四戒”——入世佛教的十四個規範
三、“十四戒”的思想基礎
四、關于“十四戒”的譯名
五、將“十四戒”融入全球倫理的可行性
六、亨廷頓的危險論述
七、結論:建構中的“全球倫理”
第十三章 全球化下的中國台灣佛教:靈鷲山教團的經驗分享
一、前言
二、佛教史上的全球化
三、中國台灣的佛教全球化簡述
四、全球化過程中的靈鷲山佛教教團
五、結論:展望愛與和平地球家的未來
 

全球化這個議題,對今日的我們而言已不再陌生,它從經濟體系開始向各個不同的領域擴張,終至每個領域都籠罩在全球、化的氛圍下:經濟領域著重在全球經濟的利益問題;社會領域關注的是全球化所造成的社會不公以及壓迫問題;政治領域留心于國家間的安全與利益的得失,然而,不論是抗拒排斥或是期待歡迎,都無法改變全球化已經徹底改變我們生活樣貌的事實。

在這種情況下,每個領域都試圖尋求全球化下的應對之道。宗教領域也是如此,全球化為宗教界帶來新的生命力,拉近了信仰之間的距離,傳統的信仰模式面臨解構,新形態的信仰模式應運而生。在不同信仰通過現代科技文明的帶動下,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神聖與世俗都被放置在同一時空中產生踫撞,不同宗教、信仰間的對話、交流成為可能,而且是必要的。

這本《覺醒的力量》就是從這樣的觀點出發,來處理、看待宗教在全球化下的問題,特別是在“對話”的功能與意義上呈現出本書的價值。

本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宗教對話與宗教學術交流的時代意義;中篇為中西信仰模式的比較;下篇為宗教教育對全球倫理普世價值的作用。本書企圖為全球化下的宗教對話提出理論、實務與方向上的建言,在上篇中我們透過學者對于宗教對話的反思,提出在全球化脈絡下宗教對話的意義與價值,中篇則是實際說明中西方對話的實際成果,如儒家與基督教本體之比較,下篇則是針對全球倫理作出響應,點出宗教對話對于全球倫理的補足、借鑒等方面。

本書的重點圍繞在“對話”這個議題上,從本書中,可以發現對話具有下列三個特色:

1.“對話”能促成彼此正確的認識:過去,我們總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來看待“他者”,用自我的想法與認識來對他者進行認識與理解,因此我們對他者的認識永遠停留在自我角度上面,因此無法對他者產生正確的認識。對話的意義在于,讓他者也可以發表意見,用他們的語言、符號、聲音或是其他方式,對于我們的理解進行反駁與澄清,達成彼此之間的重新認識和再認識。所以對話是造就彼此相互正確認識的關鍵,宗教對話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展現其重要性。

2.“對話”是促成和平非暴力的最佳方法:有了正確的認識,方能知道彼此差異的所在,可以針對彼此可合作的地方進行互動努力,對于不可合作的地方則是尊重差異,讓彼此保留自我獨特性的領域。尊重是非暴力的基礎,而對話的正確認識,能加深對他者的尊重,所以在全球化的今日,暴力已經是我們所共同唾棄的方法,對話讓我們更懂得為何與如何尊重他者,以最和平方法解決彼此差異的問題。特別是不同宗教間長期因為誤解而造成沖突甚至戰爭,都可以循著對話的途徑獲得解決。

3.“對話”可以建構人與自我關系的完整:人是活在層層的關系網絡當中,不論是自我與自我內心的關系、自我與社會的關系、自我與外在自然的關系,在關系網絡中健全了人的存在價值與意義,而對話所能提供的正確認識,讓我們得以調整自我與自我內心、社會、外在自然的關系,每一次的對話,就是一次趨于和諧關系的調整。因此,對話能整全自我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建構一個天、地、人的和諧關系。也因此,宗教對話,不只存在于不同宗教間,也存在于同一宗教間,更存在于人、自我與宗教之間。

由此可知,對話可以增進宗教間彼此的互動與了解,也能消弭宗教間因為誤解或不認識所產生的沖突與對立,個人則可以通過他人與自我、自我與自我對話的過程,來達成信仰上的和諧。這對當代鈞宗教發展是相當重要且具有意義的,或許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消弭宗教過去千年來的紛爭,但卻可以通過對話的方式,期待宗教逐漸走向和解共榮的未來。

期待本書的出版能夠拋磚引玉,借以號召更多對宗教有熱忱的朋友一起加入,不論是學術上或實務上,都能通過對話的方式,為宗教和諧、世界和平盡一份心力,共同為實踐“愛與和平地球家”而努力。

了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