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爭與文明自覺:中國語境中的施特勞斯

古今之爭與文明自覺:中國語境中的施特勞斯
定價:179
NT $ 156
  • 作者:徐戩 選/編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1780664
  • ISBN13:9787561780664
  • 裝訂:305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施特勞斯的學問方向給中國學人的啟發首先在於:自由主義也好,保守主義、新左派主義或後現代主義也好,是否真的能讓我們應對中國文明所面臨的深刻歷史危機。我們相信,按施特勞斯的學問方向培育自己,我們肯定不會輕易成為任何「主義」的教誨師,倒是難免走上艱難地思考中國文明傳統的思想歷程。
 

目錄

徐戩
編者說明
徐戩
高貴的競賽(代序)
劉小楓
刺蝟的溫順(2001)
甘 陽
《政治哲人施特勞斯》後記(2003)
張旭
施特勞斯在中國——施特勞斯研究和論爭綜述(2003)
鄧正來、曼斯菲爾德等
與施特勞斯學派相關的若干問題——與曼斯菲爾德教授的對話(2008)
馬愷之
哲人的自由,哲人的沉默——施特勞斯與中國哲學(2008)
劉小楓
施特勞斯與中國——古典心性的相逢(2009)
張志揚
啟蒙:落日前的憑吊——為「五四」九十周年而作(2009)
包利民
「《羅爾斯篇》」與古今之爭的得失(2009)
陳建洪
張皇失措的哲學(2009)
張文濤
施特勞斯、古典學與中國問題(2009)
韓 潮
天人之際·古今之變·中西之會——施特勞斯西來意(2009)
附錄
施志高
通識教育——通俗化還是教化(2009)
徐戩
斯言之玷——審視一個中國的施特勞斯門人(2008)
 

世紀之交以來,施特勞斯的思想和著述逐漸進人中國學界的視域。西方思想家進人中國語境,是改革開放以來司空見慣的學術現象。與以往頗為不同的是,施特勞斯不但喚起相當廣泛的關注,同時也引發巨大的疑慮。當然,施特勞斯在西方學界本身就極具爭議,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並未爆發類似的激烈論爭。如何理解這種疑慮與沉默?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的思想論爭不絕於耳。盡管對西學的引進突飛猛進,學界對「中國問題」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分歧。同過度的政治化一樣,過度的非政治化同樣不是社會常態。思想論爭的一個積極成果在於,各種立場超逾了因早前社會過度政治化而滋生的逆反心態,開始正視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所發生的急劇變遷。不但諸多學科在大學中迅速取得建制地位,而且均在深入西方學術的基礎上從不同知識領域推進了對「中國問題」的理解。各個領域的學者從自身專業背景出發,形成了紛然雜陳的問題意識,自由主義、新左派、保守主義以及種種「後學」(包括解構主義、後殖民主義、新馬克思主義乃至女性主義等等)構成了多元化的學術文化格局。這不禁讓人想起80年代的思想繁榮,無論是對康德、海德格爾抑或韋伯的引介,都在相當程度上深化了既有的歷史意識——今天的幾乎所有學術成就都歸功於當時的個性解放思潮:有理由相信,迄今所取得的進步必將有助於破除真正的教條主義。

當然,在大學建制乃至學問論說中推進現代化,並未擺脫「中國問題」背後所隱藏的焦慮。當前,「文明復興」逐漸成為社會共識,但關於中國文明的實質內涵的理解卻莫衷一是。近來關於「普世價值」的論爭表明,如何安頓中西政教思想之間的張力仍是令中國思想無法釋懷的負擔。盡管學界的知識言述呈現多元態勢,然而各種立場均在不同程度上分享了現代思想的基本前提。施特勞斯引起疑慮的原因或許在於,他看上去質疑了現代政治的主流信仰:我們耳熟能詳的種種觀念一—諸如文化多元、開放社會、價值中立、個體優先等等基本價值——顯得不再那麽理所當然。甚至有論者認為,施特勞斯是現代價值的敵人。

上述論調不難反駁:面對希特勒和丘吉爾,施特勞斯的思想抉擇不言而喻。只要閱讀過「德意志虛無主義」的講稿,很難會產生施特勞斯反對現代社會的印象。 曼斯菲爾德認為,恰恰是施特勞斯在挽救自由主義。回顧思想史,現代性向來是在經受批判的過程中不斷推進的——沒有盧梭對現代文明的批判,根本不會有德國古典哲學的輝煌成就;沒有柏克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很難產生歷史學派的豐碩成果;沒有尼采對啟蒙傳統的攻擊,今天的生活世界就全然無法想象┅┅以為憑靠施特勞斯一人之力就可以阻斷現代性的車輪,無論如何都過於誇張。幾乎可以斷言,施特勞斯反對的僅僅是那種「墮落的自由主義」,這種自由主義曲解了自由的原初含義,為虛無主義敞開方便之門。對施特勞斯最大的誤解往往在於,把反對「墮落的自由主義」同反對「自由」等同起來。按照潘戈的說法,施特勞斯是在為古典共和主義重新奠基。這種古典共和主義不但有別於辛亥革命所承接的現代共和主義,與阿倫特以及劍橋學派所主張的「共和傳統」也有著深刻的差異。施特勞斯對「古今之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思考,正是這種徹底性有助於深化我們對百年來「中國問題」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晚清知識人所面臨的古今問題重新突人當下的學術視域,使以往的中西二元格局變得更加微妙和復雜。只要尚未經過「古今之爭」的洗禮,「普世價值」對於中國思想來說就始終是遙不可及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