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集團體系與二十國集團︰演進、角色與文獻

八國集團體系與二十國集團︰演進、角色與文獻
定價:216
NT $ 188
 

內容簡介

八國集團與二十國集團已經成為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機制,其作用不斷增強,議題不斷擴展,成員範圍不斷擴大,所涉及的國家和跨政府網絡也越來越廣。領導人峰會處于核心位置,同時協調人會議、部長級會議、任務組會議和專家組會議也在不斷形成和增多。哈吉納爾教授密切關注了這些機制架構的發展,並細致分析了八國集團體系與二十國集團產生的文獻以及新近解密的外交檔案等。本書比較全面地探討了︰七國集團與八國集團的起源、特征、成員、演進、角色、議程,與其他國家、國際組織、市民社會、商業機構的關系;有關七國集團、八國集團的主要爭論;各種改革七國集團、八國集團和二十國集團的建議,對八國集團體系和二十國集團的文獻進行了詳盡細致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目錄

叢書總序
譯者序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七國集團峰會的起源
第三章 峰會的歷史演進
第四章 峰會成員:正式成員、潛在成員與受邀成員
第五章 七國集團與八國集團峰會議題設置
第六章 七國集團與八國集團體系
第七章 七國集團、八國集團與其他國際組織的關系
第八章 七國集團、八國集團與商業機構的關系
第九章 七國集團、八國集團與市民社會的關系
第十章 峰會成效的評估
第十一章 二十國集團及其文獻
第十二章 七國集團、八國集團與二十國集團的改革
第十三章 峰會的文獻
第十四章 部長級會議、任務組、工作組與專家組會議的文獻
第十五章 七國集團、八國集團體系與二十國集團的其他文獻
第十六章 結論
譯後記
 

當前國際體系正經歷深刻復雜的變革,全球化的迅猛發展成為當今時代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全球化給國家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也給各國帶來了空前的挑戰,如金融危機、氣候變化、非洲貧困、H1N1擴散等。國際社會普遍認識到,這些挑戰是任何單個國家都無法獨自解決的。如何在現有的主權國家管理體制內,加強各國尤其是各主要大國在這些全球性問題上的協調與合作,已經成為改善全球治理、確保全球化朝著良性方向發展的緊迫需求。其中,多邊國際制度無疑是保障這種合作得以進行的重要因素,而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正式國際組織在有效性方面存在嚴重不足,而且改革艱難,這就在客觀上催生了以八國集團、二十國集團(簡稱Gx)為代表的大國領導人多邊峰會機制的誕生。

聯合國和Gx代表了全球多邊治理中兩種不同類型的國際機制。聯合國是正式的國際組織,擁有常設秘書處和官僚機構,建立在《聯合國憲章》等正式的國際條約基礎之上,在聯合國內達成的國際協議吳有程度不同的法律約束力,而Gx是非正式的多邊峰會機制,沒有設的秘書處和組織機構,主席采取輪換制,也不是建立在國際條約焉基礎之上,峰會上達成的《領導人共同聲明》中所包含的承諾沒有國際法意義上的約束力。

聯合國作為當今世界代表性最廣泛、最具權威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在全球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和無可比擬的合法性優勢,這種合法性優勢來源于聯合國會員國的普遍性和《聯合國憲章》的廣泛接受性,但毋庸諱言,聯合國在應對當前涌現的全球性問題時存在嚴重的有效性缺陷,被稱為“全球治理的能力赤字”1,短期內這種缺陷和赤字很難通過聯合國自身的改革來進行彌補,而Gx這種非正式的大國協調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聯合國全球治理的有效性不足,成為聯合國系統的有力補充。

本序言試圖回答“大國多邊峰會機制為什麼會在全球治理中興起”,本人認為有效性是這種機制的主要優勢,其有效性又來源于它的非正式性,這樣就從理論上為Gx的興起做了一“證明”。非正式性在橫向的空間維度上表現為一致性,Gx機制可以進行跨問題領域、跨國際組織、跨國內國際的統籌治理,實現全球治理的一致性;在縱向的時間維度上非正式性又表現為靈活性,Gx機制能靈活適應不同時期全球治理中新舊議題的變換、權力結構的變動和利益偏好的變化。

什麼是非正式性?肯尼思‧艾伯特、羅伯特‧基歐漢等國際制度研究學者根據成員國在國際制度中所做承諾的屬性,把國際制度分為正式國際制度與非正式國際制度兩種,具體來說,可以從義務性、授權性和精確性三個方面來衡量國際制度中承諾的屬性:如果在國際制度中做出的承諾具有國際法上的義務性和法律約束力、將執行承諾的權力授權給國際制度本身、承諾又清晰明確,那麼這樣的國際制度就是正式國際制度,如果相反,則是非正式制度。當然,在很多情況下,這三個條件不一定同時具備,有時只要具備兩個條件就可以,但義務性是一個必要條件。

同樣是大國之間協調機制,聯合國安理會與G20就代表了正式和非正式兩種不同的國際機制。在義務性方面,聯合國安理會做出的決議具有法律約束力,G20領導人共同聲明中的承諾不具有國際法意義上的約束力;在授權性方面,聯合國安理會得到了明確的授權,《聯合國憲章》第24條“為保證聯合國行動迅速有效,各會員國將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之主要責任,授權給安理會,並同意安理會履行此項責任下之職務時,即系代表各會員國”,而G20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授權;精確性方面是個例外,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和G20峰會領導人共同聲明有時都比較精確,如G20倫敦峰會共同聲明中,各國明確承諾增資1.1萬億美元來加強國際金融機構。

1999年12月15日至16日,G20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德國柏林召開了歷史性的G20創始會議,討論了G20的角色與目標,並在會後發表了第一份G20公報,公報強調,G20是布雷頓森林體系框架內一種非正式對話的新機制,旨在推動發達國家和新興發展中大國就實質性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以尋求合作並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世界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缺乏一致性是正式國際制度在全球治理中的一個重要弊病。一致性是指各國際機構制訂相互支持的政策,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而進行系統性的協調。在聯合國系統正式國際制度內部,各國際制度都是功能性的,各自追求各自的功能性目標,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和一致性。4以環境領域為例,法國外長曾用五個“I”來概括正式國際制度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不足,首當其沖的就是不一致(Incoherence),“目前與環境有關的國際協議超過500個,負責處理國際環境事務的聯合國組織與機構不下數十個,而這些環境協議和機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分散和雜亂的,相互之間缺乏統一的規劃。”而G20領導人峰會及其前身G8峰會,恰恰具備這方面的優勢來實現全球治理的一致性,“G8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經濟、政治、安全、社會等各項議題綜合起來考慮,而不是像其他功能性國際組織只討論某一個問題,這樣有利于制定出總體戰略”。

缺乏靈活性是正式國際制度的又一重大缺陷。正式國際制度多數建立在成員國之間達成的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定上,明確針對某一類“全球公共問題”,設有常設的秘書處和官僚機構,表決機制也通常采用投票的方式,這些都導致它們在新舊議題變換、大國之間權力結構變動、國家利益偏好變化的情況下很難適應全球治理的新形勢。以聯合國安理會為例,安理會成立于二戰後的1945年,當時的安全威脅還主要是國家間沖突和戰爭,而到了60多年後的今天,國際安全威脅的範疇已經大大拓寬,國家之間力量對比發生顯著變化,對國家間傳統安全的關切擴大為關注整個人類的生存、發展等“大安全”議題,各成員國的安全利益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都導致安理會在應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新形勢下存在“能力赤字”,亟需改革。而G20這種大國領導人的多邊峰會機制,在議題設置、成員組成和議事方式方面都能較好適應全球治理中議題、權力和偏好的變遷,G20沒有固定議題,每次峰會的議題由輪值主席國與其他成員國協商確定,在成員組成方面也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從G8到G20本身的轉變就很好地表明了這一點,能較好地體現國際體系中的“權力轉移”,在議事方式上,充分考慮多數成員的利益偏好,不采取強行表決的方式。

總的來說,與其他國際組織比較起來,Gx的形式更像是一個俱樂部,它集合了當今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集合了各種具有代表性的世界觀、世界問題及其解決途徑。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當今世界的一個縮影︰權力分散化和威脅跨國化,其活動為現存國際體系中主要大國增進理解、擴大共識、減少分歧、尋求對共同問題的解決辦法提供了獨特的平台和契機,因而在全球性問題凸顯而正式國際組織又應對乏力的情況下,以G20峰會為代表的非正式機制興起就具有歷史的必然性與合理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