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紐約

第三個紐約
定價:239
NT $ 208
  • 作者:潘國靈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0129811
  • ISBN13:9787300129815
  • 裝訂:平裝 / 261頁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座城。紐約!紐約!這一次,這第三個紐約,屬于潘國靈。

它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記,也不是普通的導游書,更不是理論或學術論述,但卻兼有這三者的長處。帶一本書游紐約?我建議你只帶這一本《第三個紐約》就夠了。——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偉倫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

潘國靈以觀察入微的筆觸格調,書寫美國的城市文化,體現城市抗爭先鋒簡‧雅各布斯叮囑我們“請細察看”的精神。即使是美國讀者,都會為這位中國作家的洞察力所喚發,他在美國展開首度的一年之旅,帶回注滿一整個背包的情感及對香港“我城”的關切。——華敏臻(Michelle Vosper),亞洲文化協會(香港分會)主席

書國紐約;欲望都市;地鐵之城;歸零地。消費啟示錄;世代價值;綠色革命;在路上。流動的自由女神;全球化的星巴克;多元的公共空間;引領潮流的紐約客;和潘國靈一起,與這座城市,偶遇、初戀、重逢、分離,重返……

第三個紐約——一個屬于生在他鄉的人,到此來尋找什麼的紐約。正是這第三個紐約,造就了“紐約的敏感,它的詩意,它對藝術的執著,連同它無可比擬的種種輝煌”。

城市是一直是潘國靈關注和寫作的重點。潘國靈來到紐約,轉換于旅人、住客、築夢者、文藝交流者等身份之間,以他獨到的眼光冷靜觀察這個位處世界前線的國際大都會。

潘國靈以“屬于第三個紐約的紐約客”身份走進這個代表城市魅力的大隻果,思考都會生活,訪問文化地標,探索城市空問,再讀路上經典,寫出一本既生動、活潑又具知性與洞察力的紐約城市筆記。

潘國靈,小說作家、文化評論人,于多份刊物撰寫專欄,及為香港中文大學、浸會大學兼任本科及碩士課程講師。著有小說集《親密距離》、《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城市論集《第三個紐約》、《城市學2》、《城市學》,文集《愛琉璃》、《你看我看你》,及主編《銀河映像,難以想象》、《王家衛的映畫世界》等。小說被收入香港及內地多部小說選集,短篇小說《失落園》被譯成英語,于2009年由美國Heroes & Criminals Press出版。幾部著作亦先後于天津、上海、北京推出內地簡體版。曾獲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冠軍、香港文學雙年獎小說推薦獎、中文文學創作獎等。2006年獲亞洲文化協會頒發一年期“利希慎基金獎助金”,游學紐約及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並曾赴伊雲斯頓西北大學參加該校首屆“國際寫作日”,及到芝加哥肖邦劇院與當地作家交流。2007年獲藝術發展局頒發杰出青年藝術獎(文學藝術)。
 

目錄

序 李歐梵
自序
第一章 文化首都與地標
第三個紐約
獨立電影院
林肯中心
書國紐約
城市的肺
中央公園
布魯克林大橋
歸零地
洛克菲勒中心
第二章 色欲都市與消費
色欲都市
性博物館
同志驕傲大游行
“石牆事件”見證者
蝙蝠俠與葛咸城
消費啟示錄
星巴克了
第三章 城市空間與景觀
簡‧雅各布斯——街道的“芭蕾舞娘”
“十八英寸”的距離
日常生活的自由
城市速度
私有公共空間
地鐵之城
地鐵攝影
地鐵公共藝術
城市之光
城市之鐘
建築美學與歷史
街頭小東西
第四章 美式信仰與危機
美國國旗
走入街頭的自由女神像
美國宗教的世俗性
寵物狂熱
創意資本主義
“我們”和“我”
綠色革命——世界熱、平、擠
第五章 紐約客
文學風景︰作家故居篇
文學風景︰酒店酒吧篇
在路上
蘇珊‧薇格——紐約詩人歌者
表象就是真相之安迪‧沃霍爾
從鮑勃‧迪倫,看一個“小波希米亞”
屬于紐約和歐洲的蘇珊‧桑塔格
後記︰離開這里,就是我的意思
 

為潘國靈寫這篇小序,我是在一種極度亢奮的情況下執筆的,還沒有仔細看完,就迫不及待地寫下我的一點感想。

試問兩岸三地華文出版界又有多少像《第三個紐約》這樣的書?它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記,也不是普通的導游書,更不是理論或學術論述,但卻兼有這三者的長處。它出類拔萃,恰是因為潘國靈是一位作家、評論家和學者——一個“三合一”的“另類”人物。更特別的是他是香港少有的“書蟲”,一年之中在紐約公園里看了大量有關紐約的書(當然還不計他事前做過的閱讀準備)。我閱此書的本能反應是:為什麼當年我去過紐約那麼多次,怎麼沒有讀過這麼多關于這個城市的書?也沒有看過那麼多社會性的地方?下次重游時,何不按他的這本書去“按圖索引”?

帶一本書游紐約?我建議你只帶這一本《第三個紐約》就夠了。此書的長處和優點,多不勝數,豈是這篇短序所能涵蓋?只能略舉一二。

全書共分五章,令我讀來愛不釋手的是第一章和第三章。第一章把紐約描寫成“文化俱樂部”,絕對有道理。我發現潘國靈在紐約的生活方式,與我當年在波士頓作研究生時極為相似︰每周必看《紐約時報》周日書評版(還有“雜志”附頁)和《紐約客》,課余則看各種“閑書”,當然也不放過音樂會和美術館,但他卻比我多了一樣︰在紐約的公園中散步,坐在椅子上看書,甚至暗自和旁邊也在閱讀的陌生女郎作靈犀上的交流!(我只在巴黎做過類似的傻事。)但他看的書絕對比我當年看的精彩,例如女詩人埃德娜‧聖‧文森特‧米萊(Edna St.Vincent Millay),的那首詩:《蠟燭兩頭燒》。

這種閑情逸致,至今在香港不可能有——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但願我年輕三十年。

潘國靈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所以無論在世界任何地方,處處也時時不忘香港。第三章討論紐約的城市空間和景觀,非但引經據典——特別是美國都市建築的理論經典,而且發揮不少有創意的觀點,我想都是從他在紐約“行街”探勝得來的經驗之談,並非空泛的理論,而且他內心的坐標依然是香港。不少香港高官富豪往往把香港比作東方的曼哈頓,但又有多少達官貴人到紐約坐過地鐵,並仔細研討地鐵藝術和攝影?在這方面我較國靈略佔優勢,因為我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親自感受過地鐵車廂中graffiti(涂鴉)的刺激。當年紐約市的“高容忍”還包括時代廣場的性鋪和便宜“偷窺店”和脫衣舞場,即使匆匆路過,也不免帶走一片西天的黃色(erotic)雲彩。如今早已在“gentrification”中無蹤無跡。紐約現在安全多了,沒有當年的危險和雜亂,但文化生活卻更豐富。

本書的第二章——“欲望都市與消費”——當會成為今日“小資”讀者的寵物(也許他/她們只有時間看這一章),內中不但談到星巴克和麥當勞,以及膾炙人口的電視劇《欲望都市》,也談到蝙蝠俠和性博物館和同志大游行,並將之與另一個同志聚居的城市三藩市比較,也非一般導游書的作者可以寫得出來的。這一章似在頌揚紐約的寬容,但國靈在第四章也論到美式信仰和社會危機,以為對照。他兼敘兼議,發人深省。

最後一章才是他私人的日記和札記。其實國靈此次游美,是得到亞洲文化協會的資助,先在中西部愛荷華的著名的“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磨煉一段時間,才到紐約“浪游”的。作為一個現代的“都市漫游者”(flaneur)他可能早已成竹在胸,為他的下一部小說打下腹稿,這一年的所見所聞——“一些事,一些人”——說不定會走進他的小說里。這一年在紐約的文化經驗是寶貴的,必會為他今後的寫作開拓出更新的視野。在此先祝他成功。

是為序。

李歐梵
二○○九年三月十五日
草于九龍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