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故我在:西方文學大師的愛情與愛情心理學

我愛故我在:西方文學大師的愛情與愛情心理學
定價:192
NT $ 167
  • 作者:熊哲宏/主/編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183380
  • ISBN13:9787301183380
  • 裝訂:239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文學大師是天生的愛情心理學家,他們為愛情心理學的知識寶庫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書是從心理學角度,探討愛情與文學經典之間的內在聯系的開創之作。通過追溯和刻畫文學大師本人的人格特點,特別是他們的愛情生活經歷和愛情心理體驗,本書揭示了文學大師的經典作品中所闡發的愛情心理學思想。 本書講述了許多文學大師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配有精到的心理學分析,文字通俗流暢,具有較強的可讀性。作為大眾文化普及讀物,適合一般讀者閱讀。


熊哲宏,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少已出版著作有:《皮亞傑哲學導論文》、《心靈深處的王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皮亞傑理論與康德先天范疇體系研究》、《認知科學導論》、《智慧的發生——皮亞傑學派心理學》、《西方心理學大師的故事》、《心理學大師的失誤啟示錄》等。另有譯作多部。
 

目錄

序言
1 莎士比亞:屬於所有世紀的愛情心理學大師
 第一幕幸福的童年
 第二幕青少年風暴
 第三幕愛情與婚姻
 第四幕莎翁經典作品
 第五幕當「莎翁」真正成為莎翁
 尾聲: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眼中的文學巨匠
2 奧斯汀:愛情點亮文字
 家庭:知識與歡樂的海洋
 姐妹情深
 愛情點亮文字
 作品中的「舉世真理」
 永遠的流行,永恆的經典
3 拜倫:愛情不風流
 父母與他
 童年:壓傷的蘆葦
 千瘡百孔的初戀
 水與火的交融
 跨越友誼和愛情
「墮落天使」的困惑
 愛情無價
4 巴爾扎克:理想在現實中綻放出真摯的愛
 缺乏愛的悲慘童年
 一生無悔的愛
 曇花一現的愛
 無結果的示愛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坦盪的愛
 與德·韓斯迦夫人步入婚姻
 理想的婚姻
 巴爾扎克的愛情心理學及其啟示
5 雨果:與浪漫同行
 希望中的完美
 愛不知足
 愛之本性
 愛的「症狀」
 心靈陽光
6 喬治·桑:我愛,故我在
 喬治·桑的一生
 愛情心理學思想
「愛,被愛,就是幸福」
7 福樓拜:「在泥濘里弄熄了我靈魂的聖火!」
 都是童年惹的禍
 初戀:與母親有關嗎?
 友誼還是同性戀
 科萊女士:可能的妻子?
 喬治·桑:到底有多遠?
《包法利夫人》:愛情背后的秘密
 愛情的傳說:盡頭居然是死亡
 愛情,究竟是向往還是回憶
8 小仲馬:沉郁一生的愛情衛道士
 成年之前父親對小仲馬的影響
 衛道者的愛情之路
 理想與現實的沖撞
 人格——愛情的風向標
9 杜拉斯:屈從於欲望的俘虜
 缺乏愛的童年,促使她對愛俘虜性的渴求
 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
 憂郁的王子如何搭配開朗的公主?
 綿長而深厚的兄弟情誼
 身體魅力相互吸引,抑或征服帶來的快感?
 充滿謊言和背叛的守護
 欣賞與體諒並重的老少戀
《情人》之愛
 冒險與征服帶來的強烈快感
10 昆德拉:愛情,發自偶然,終於必然
 隱藏在作品背后的文學家
 愛情是什麼?
 愛情中的「靈與肉」
 關於愛情的體驗
 輕與重的反復
11 歌德:繁花盛放成就的美麗
 第一步:那美麗的玫瑰,卻刺人
 轉角,芬芳的薰衣草,守候
 碧波,亭亭的蓮,遠觀而不可褻玩
 精致花瓶中,純白的百合,欣喜
 內院,迷人郁金香,如此高貴
 籃子中,綠葉襯着小巧的茉莉,清香怡人
 最后一個路口,活潑的矢車菊,耀眼
 繁花成就的美麗
12 席勒:生命中永不撕裂的紐帶
 夭折的玫瑰
 1+2的愛情
 愛的真諦
13 海涅:情場中的「模」術師
 緣起:漢堡的初戀
 漂泊:聖保利的流鶯
 港灣:香榭麗舍大道的灰衫女
 回光:床墓前的蒼蠅
 結語
14 里爾克:相愛一生,卻只能相忘於江湖
「假女孩」母愛缺失的童年
 邂逅母性情懷的愛人
 揮別難以廝守的情人,閃電結婚
 告別妻子,開始浪跡一生
 詩人的愛情心理學觀
15 茨威格:游走在時代邊緣的愛
 解讀人生
 解讀女人
 解讀愛情
16 德萊塞:「愛情是欲望與環境的棋子」
 操縱愛情的一只大手——欲望
 操縱愛情的另一只大手——環境
 愛情,在操縱中更顯偉大
17 馬爾克斯:永生永世的愛情
 從「馬孔多」男嬰到文學泰斗的完美轉身
「愛是我們逐漸學會的」
「純粹的愛情」並不等於無性的愛情
 靈與肉的掙扎
18 屠格涅夫:追求純真的愛
 美麗卻又殘忍的《初戀》
 游戲般的「精神戀愛」
 情系四十年
 愛之路:感激不是愛情
19 麥卡洛:尋找愛情的「荊棘鳥」
 可遇而不可得的文學之路
 父母不幸婚姻的陰影
 愛情悲歌——《荊棘鳥》
 邂逅愛情
 世間尋找愛情的「荊棘鳥」
跋:性、愛情與婚姻的功能獨立性——關於愛情的模塊理論
參考文獻
 

文學,作為人類最典型的藝術形式之一.或如納博科夫所言,作為「人類思想所能提供的最珍奇、最成熟的藝術之果」。關於它的性質、功能和意義,特別是關於它的由來或源起,人們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解釋。但無論做出何種解釋,有一點是千古不變的,那就是 沒有愛情,就沒有文學。

呈現給讀者的這本《經典背后的浪漫曲 一西方文學大師的愛情與愛情心理學》,就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愛情與文學經典之間的內在聯系的一部開創之作。本書的核心主題是,通過追溯和刻畫文學大師本人的人格特點,特別是他們的愛情生活經歷和愛情心理體驗,揭示其經典作品中所闡發的愛情心理學思想。本書試圖表達的 個中心觀點屜:文學大師是天生的愛情心理學家,他們為愛情心理學的知識寶庫作出了不可磨火的貢獻。

斬不斷的紐帶:人格特質與愛情生活

我們遵循心理學家的思維方式,描述和解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首先是要分析他的內在的「人格」特質,然后再看看他所處的外部「情境」,最后弄清這二者之問如何相互作用。如此一來,一個人的「愛情」,包括一見鍾情、婚外戀等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了。

人格中有先天的遺傳特質或因素,而且這種「先火的」個體差異極大,若把文學家與普通人相比,這種個體差異就更大。弗洛伊德最先揭示了這一點。盡管他曾戲謔地說過,「在創造性作家的問題面前,精神分析只好繳械投降」,但他對作家之創造性的原因,的確做出了精神分析式的解釋。他說作家具有「先知的魔力」,能「憑直覺把握真理」。這個真理就是:「愛情的必要條件」。作家能夠或者總是在心理學家之前看到愛情的必要條件。他們「富有想象力」,能提供「詳盡的心理過程描寫」,他們「往往知道天地之間的一切東西」。

弗洛伊德進而分析了文學家創造性過程的心理機制。在《創造性作家與白日夢》一文中,他認為文學就像孩子的游戲,「是一種崇高的白日夢,一種溫和的麻醉劑,一種讓人從現實逃進虛境的幻想」。作家正足通過這種「迂回方式」,靠「幻想」贏得了他們在現實中無法贏得的東西——「榮譽、權力和女人的愛情」。這里,弗洛伊德已向我們點題:作家創作的心理動機之·便是「女人的愛情」。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弗洛伊德感到,普通的知識分子在性的方面要遜色十藝術家:

我認為,在藝術家與從事具體科學工作的人之間存在着一種普遍的敵意。我們知道,他們在其藝術中擁有一把萬能鑰匙,能輕而易舉地開啟所有女人的心扉;而我們卻束手無策地站在設計古怪的鐵鎖面前,起初不得不絞盡腦汁想發現一把合適的開鎖鑰匙。

這段話非常有趣。這里的「鑰匙」和「鐵鎖」具有象征意義,它們象征着男女的性器官。而弗洛伊德之所以要使用「鑰匙」和「鐵鎖」,是因為「鑰匙」和「鐵鎖」的形象暗示着藝術家也像科學家那樣,成了揭開自然之謎的「發現者」。藝術家是「在深淵中進行心理探索的人」,他們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從自己感情漩渦中拯救出最深處的「真理」——「愛情的必要條件」。對藝術的發現者來說,發現,就意味着「榮譽、權力和女人的愛情」。文學藝術家是天生的情種。他們不能不愛,不能不把這種愛見諸於藝術化的表達。進化心理學家美國作家亨利·米勒直白地坦言:「我對牛活的全部要求不外乎幾本書、幾場夢和幾個女人。」

在弗洛伊德之后,對文學藝術家的「多樣化性伴侶」傾向做出最新解釋的,是進化心理學。米勒提出r他所謂的「炫耀假設」。這一假設斷言,藝術是一種自然發生的現象,「它起源於采取不同擇偶策略的個體在繁殖活動中的競爭行為」。由於女性在擇偶時特別挑剔,這就加劇了男性之間的競爭。為了有效地打敗同性競爭者,不少男性就喜歡創造和演示藝術、文學和音樂,以此向大量的女人傳達他們的求愛信號。米勒以搖滾歌手吉米·亨德里克斯作為例證。亨德里克斯去世時年僅27歲,死因是吸入了過量的毒品。但是,在他輝煌而又短暫的一生中,他與數百個女性歌迷發生過性關系,並在4個不同的國家擁有后代。米勒還提到,像畢加索、卓別林和巴爾扎克這樣的藝術家,都曾有過大量的性伴侶。所以,米勒得出結論說,「有一件事青少年都很明白,但是大多數心理學家卻把它忘得一千二凈。這就是:男性可以通過文化誇耀行為來增加他們獲得性接觸的機會」。應該說,這個假設很大膽。它幾乎要說,男人的一切藝術行為——乃至一切創造性……都是為了女人,准確地說,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女人。

我們相信,由童年的早期經歷——乃至某些「創傷性經驗」——所建構的人格特質,決定了文學家愛情生活的特征與風格。在這方面,我們除了采納弗洛伊德理論和進化心理學炫耀假設之外,還有意識地運用了約翰·鮑爾比的「依戀理論」。這一理論的要義在於,人的依戀關系驅動着人格的發展。依戀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它最初具體地表現為兒童尋求與母親(或照看者)的親近和身體接觸。后來,兒童由於自己擁有可變動的「親密關系提醒物」,而能夠相對地忍受「分離」。因而,「安全依戀」實際上促進了兒童的探索行為和獨立,促進了自主的自我及新關系的形成。

「依戀理論」有助於解釋文學家愛情生活的形成與發展。以里爾克為例。在與母親建立親密關系的關鍵期,他卻只感受到了父母的吵吵鬧鬧,目睹了家里的分分合合,造就了他奄年生活的郁郁寡歡和根植於內心深處的孤獨感。他太需要一位像母親那樣的懂他、愛他、給他溫暖關懷的女性了!面對這樣一顆需要呵護和關愛的心,一種慈母般纏綿的愛意悄然在莎樂莢心底彌漫開來。她帶着里爾克漫游歐洲、討論哲學、寫詩、唱歌、會友、閑聊,野餐、打獵……他們在月光下漫游,在花叢中擁吻.讓里爾克全然沉醉在了情人又像是母親的懷抱罩。特別在里爾克內心孤獨惶惑的時候,莎樂美總是陪伴在他身邊,以她獨有的智慧、大度、理解力和包容性給他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鼓勵,讓那顆干涸的心靈如同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之下,從此不再漂泊流浪。弗洛伊德在1937年悼念莎樂美的文中就曾這樣寫道:「在他(指里爾克)無助的時候,困惑的時候,她變成了他體貼的知己、和藹的母親。」

而杜拉斯童年愛的匱乏讓她一刻不停地希望得到別人的愛,希望得到異性之愛。她對愛的渴望從她的作品《厚顏無恥的人》中清晰可見:

男人可能從四面八方過來,從地平線的各點冒出來,從沉沒在黑夜中的各條小路上過來,她不知道她應該在哪一條路上等待。這是一種怎樣的折磨啊,這種多重可能的接近,她仿佛被置身於一個越來越窄、越來越危險的圓圈的中心。

杜拉斯對於愛的渴求甚至到了絕對占有的程度。她善於嫉妒,她希望自己的男人能夠寸步不離地圍着她轉,稱贊她、欣賞她的一切。然而,如此令人窒息的愛卻並非如她本人那樣活潑可愛易於接納。於是男人們總是通過各種借口和騙局暫時逃走,或是干脆投入到其他女人懷中。於是聰慧可人的杜拉斯變成了口齒惡毒的潑婦。她用各種尖刻的語言諷刺和抨擊,不願接受任何形式的背叛。單純如她,深受情場浪子傷害,卻永遠無法屈從抑或是妥協於不再專一的愛情。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