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本寫給藝術院系師生的手冊

在這本寫給學生和老師的機敏的生存指導中,詹姆斯‧埃爾金斯檢視了大學藝術教育里普遍熟知的“教授無法教授的東西的奇怪努力”︰追溯了現代藝術學校的發展歷程,深入思考了關于基礎課的合理性、藝術學校與知識階層的疏離對傳授和學習藝術所帶來的影響等問題︰認真探討廠藝術課上無法學到的各種藝術類型,藝術評論中的各種現象,尤其強調先人為主的假設所帶來的混亂;最後則提供了可以使評論變得更加有效的建議。

埃爾金斯發現,在藝術教室里“我們對自己的所為知之甚少”。他尖銳的評論為正在進行藝術學習的人闡明了學習藝術的各種經驗,也為正在藝術大門外徘徊的人打開了—扇讓人有興趣—一窺究竟的窗戶。


詹姆斯‧埃爾金斯(James Elkins,1955—),芝加哥大學藝術系藝術史博士(1989),現為芝加哥藝術研究院藝術史、藝術理論和藝術批評系教授兼E.C.Chadbourne主任(1999—),2008年被授予瑞典哥德堡大學榮譽博士,其主要研究領域為圖像理論、非藝術圖像、文藝復興與現代主義之間的關系、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關系,藝術史、藝術實踐與藝術史之間的關系等,撰寫大量評論,出版多部論著,包括《我們美麗、干癟、離題的文字︰藝術史寫作》(Our Beautiful,Dry,and Distant Texts:Art History as Writing,1997)、《身體圖像︰疼痛和變形》(Pictures of the Body:Pain and Metamorphosis,1999)、《如何使用你的眼(目青)》(How to Use Your Eyes,2000)、《圖畫與眼淚》(Pictures and Tears,2001)、《視覺研究》(Visual Studies:A Skeptical Introduction,2003)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歷史
第二章 對話
第三章 理論
第四章 評論
第五章 建議
結論
注釋
 

藝術到底可以不可以教?這是特指從事藝術創造的能力可否在學院里學習到手。當然,這不是什麼問題,同時,這卻又確實是個問題。

說不是什麼問題,是因為事實上藝術一直在教,古往今來,從未停歇,而且,藝術學院最引以為自豪的也是那些從中畢業而又日後獲得巨大成功的藝術家。所以,英國的皇家藝術學院會把大衛-霍克尼的雕塑放置在顯要窗口的位置上,而芝加哥藝術學院則會津津樂道于杰出的畢業生,如克拉斯奧爾登堡、喬治亞-奧基弗和杰夫‧昆斯等。

可是,藝術是否真的是教出來的嗎?這又是一個不斷被問及的問題。究竟是藝術學院成全了畢業的藝術家,還是已經因為藝術的天分而不需再學的畢業生成全了藝術學院的名聲?有人甚至認為,正是那些天分甚高的藝術學子對學院藩籬一以貫之的抗拒和背叛才有了藝術的真正創造,因而,與其說是學院教出了藝術家,還不如說是藝術家的名聲支撐了徒有虛名的學院。

問題是否成立,其實要看提問者的立場和用意。強調學院權威力量的人一定對藝術可以教的結論深信不疑,同時會用一套套的理論來證明藝術學院中“教”的種種理由;相反,對藝術學院是否可以教出藝術家持深刻懷疑態度的人則從來就認為,來自學院的一切只是一種束縛而已,唯有那些對天分堅信不疑同時自闢蹊徑的人才是真正的藝術家。

作者詹姆斯‧埃爾金斯讀過藝術專業碩士(MFA),有過工作室學習的經驗,盡管他自己確實沒有最終成為名副其實的藝術家。不過,他後來又讀了藝術史的博士。這其實是一種很少見的經歷。因為,既然讀了藝術專業碩士,那麼,在獲得了藝術專業的終極學位之後,就不應該再去讀什麼博士了,或者想明白要讀博士的話,之前根本不需要讀藝術專業碩士。正是這種有點匪夷所思的經歷,讓作者對藝術可以不可以教這一問題擁有了某種入乎其內而又出乎其外的特殊條件。我不太認為作者在這本小書中想明白並寫明白了自己提出的問題。不過,我覺得作者在提出問題之後所陳述的方方面面,盡管不乏老生常談,倒也有一些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啟示性。

譬如,正如藝術是個變動不居的觀念一樣,藝術教育也是始終處在變化之中的。如何適時而變絕非隨心所欲的事情。事實L,中國的藝術學院具有濃烈的西方味道,無論是國立藝專,還是北平藝專,當時都吸取了西方學院教學的模式特點,其影響至今猶在。這套體系被人詬病或贊美過,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但是,如今如何改革,卻有大講究。因為缺乏對學院式教學的“歷史感”的意識,往往會導致無的放矢或者跡近心血來潮,因而所做的一切很快就會變成過眼煙雲;而一味追趕新潮,則更有可能在極無根底的盲目中徹底誤人子弟。而且,畢竟如作者所雲,“約有千分之五的藝術學生最終會以他們的藝術為生,只有千分之一的人會聲名遠播到其所在城市之外。”想一想今天中國的藝術“熱潮”委實反差得有點耀眼︰幾乎所有的院校都設有藝術的專業!作者在書中提醒的九種無法教的東西,大概可以看做是對藝術教育的善意警示。從這個意義上看,這本小書是寫給所有學藝術的學子的。

不過,我個人更願意把這本書看做是一種對藝術靈性的敬畏觀。因為有這份敬畏,才可能談得上對藝術教學的神聖感。在今天,這種敬畏實在是太重要了。

此書的譯者羅潔是我的研究生,她把這本論述方式有點繞的書譯到這樣的面貌殊屬不易。不過,譯者也應該是研究者,這樣可以對原文中的謬見有所鑒別。譬如,作者喜歡在論述過程中談及中國的古代藝術,有些結論卻並不恰當,例如說到中國的明清藝術沒有什麼差別,見不出政治對藝術的影響(見第70頁)。這似乎過于武斷了。難道石濤的作品不足以證實這樣的差別嗎?或許,這是另一種藝術不可以教的例證?

總之,藝術可不可以教,還有很大的討論余地。這本小書是一種觸媒,但願由此能夠引出具有真知灼見的種種有益的話題。

是為序。

丁寧
2010年12月23日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