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熱昏

杭州小熱昏
定價:210
NT $ 63
 

內容簡介

杭州小熱昏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清末民初盛行于杭州,並在上海、蘇州等地產生過一定影響。它采用杭州方言,曲調詼諧,善于從現實生活中取材來編排故事,深受杭州一帶民眾的喜愛。
 

目錄

總序
前言
序言
杭州小熱昏的歷史與沿革
【壹】杭州小熱昏的產生
【貳】杭州小熱昏的興盛
【參】杭州小熱昏的式微
【肆】杭州小熱昏的新生

杭州小熱昏的藝術特色
【壹】表演程式
【貳】語言特色
【參】藝術手法
【肆】唱腔

杭州小熱昏的曲目
【壹】傳統曲目
【貳】創作曲目
【參】曲目淺析

杭州小熱昏的傳承
【壹】傳承譜系
【貳】代表性傳承人

杭州小熱昏與相關戲曲
【壹】杭州小熱昏與獨腳戲
【貳】杭州小熱昏與滑稽戲

杭州小熱昏的現狀與保護
【壹】杭州小熱昏的現狀
【貳】杭州小熱昏的保護
附錄
【壹】杭州小熱昏傳承人自述
【貳】文獻記載與傳媒評價
【參】小熱昏代表作
後記
 

杭州小熱昏作為曲藝的一個重要品種,2006年已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杭州,作為小熱昏的保護地,也就理所當然地承擔起了保護它的重任。

近幾年來,杭州的電視傳媒十分重視方言類節目的播布,並大膽采用杭州小熱昏的曲調作為這一類節目的主題曲。人們打開電視機,常會听到杭州小熱昏的聲音,其中洋溢著濃濃鄉情,使得更多的年輕人也喜歡上了它。不過,由于歲月流逝,年代阻隔,今天的人們對于杭州小熱昏這種傳統藝術還十分陌生,十分隔膜。我們這本小書的寫作,正是為了消解這層隔膜。

杭州小熱昏是一種名副其實的草根藝術。在傳統社會里,它曾經長期與杭州底層民眾相濡以沫。杭州小熱昏藝人的演出生涯不同于我們所熟悉的戲曲、曲藝。想當年,許多杭州小熱昏藝人都是肩背著一只道具箱,走街串巷,隨處尋一塊空地,敲一陣三巧板,就聚集起一群觀眾,然後開始他們精彩的表演。這中間還要穿插著出售他們自制的梨膏糖。這又和歷史上的“叫賣聲”有著不解的緣分。藝人稱這樣一種演唱形式為“撂地”。後來,有一些演技精湛的藝人登上舞台,開始與當時的其他戲曲、曲藝藝人同台獻藝,演技越發成熟。逐漸地又在小熱昏的基礎上衍生出了另外兩種藝術樣式,一是獨腳戲,一是滑稽戲。綜觀杭州小熱昏的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它從一種商貿習俗走向觀賞藝術的脈絡。

今天,人們一般都知道獨腳戲,這是類似于相聲的一種曲藝,有人稱它為“南方相聲”。通常是兩人搭檔,以說為主,常常是“說、學、逗、唱”,妙趣橫生。滑稽戲也很有觀眾,這是喜劇的一種,主要流行在蘇浙滬一帶,用這一帶的方言表演,通常認為這是傳統戲曲的一種。在滑稽戲里,演員扮演劇中人,上台後就進入角色,一般不可以“跳進跳出”,這和曲藝演員的“跳進跳出”有著明顯的區別。

然而要特別指出的是,獨腳戲和滑稽戲的前身,就是杭州小熱昏。20世紀初,杭州小熱昏的創始人杜寶林開創了這一門草根藝術。一開始就是一個人在廣場或街頭向圍聚在他身邊的听眾們說唱的這樣一種樣式。杜寶林有很多徒弟,在杜寶林和他的徒弟們的共同努力下,小熱昏這門藝術逐漸成熟起來,並且壯大了勢力。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杜寶林登上舞台。從此以後,小熱昏名聲大振,進入了全盛時期。

也就在這個時候,杜寶林的演出由一個人的“單檔”發展成了兩個人的“雙檔”。以後,他的徒弟們也大多采用這種表演形式,逐漸奠定了“獨腳戲”這種樣式的基礎。緊接著,杜寶林的徒弟江笑笑、鮑樂樂等人到上海發展,這種藝術樣式在上海十分風行。一時間人才輩出,風雲際會,獨腳戲終于被公眾承認。

20世紀40年代,江笑笑、鮑樂樂等人率先從獨腳戲這種曲藝樣式又大膽地向前跨了一大步,變成了演員在舞台上用方言說唱喜劇的樣式,被大家稱為滑稽戲。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