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童年時,我們無條件地接受來自父母的愛;少年時,我們學著怎樣去愛;青春時,我們把愛演繹成一場浪漫,一種情懷;為人父母時,我們無條件地給孩子愛……在愛與被愛的漸變中,我們成長!但可惜的是,當我們成為父母時,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個孩子,忘記了曾經渴望從父母那兒獲得怎樣的愛,忘記了自己還需要繼續學習、繼續成長。于是,我們假借了愛的名義,使孩子的成長傷痕累累,也讓自己的“父母生涯”心力交瘁。

九條龍有九種飛翔,盧勤、孫雲曉、秦文君、王金戰、蔡笑晚、東子、戚若予、譚天弘、林燕玉、李麗艷,講述成功教子之道!
 

目錄


教孩子知識,不如給孩子真愛/顧鼎競
盧勤
孩子,你真棒
孫雲曉
教育專家的教育經
秦文君
往大處想,往小處做
王金戰
我的眼里沒有差生
蔡笑晚
把“父親”當作事業
東子
玩過小學
戚若予
只要你快樂
譚天弘
把孩子從“羊”變成“狼”的故事
林燕玉
二十年母親臼記成就“中國愛迪生”
李麗艷
愛,是唯一的路——柏邦妮的成長紀實
後記
 

從不諳世事到年少氣盛漸變為老成穩重,從蹣跚學步到奔跑跳躍漸變為步履匆匆……一切都不能掩埋歲月給予我們的痕跡,我們把它叫做“成長”。正如《成長》節目的片頭曲,特意引用的羅大佑先生的作品——《光陰的故事》︰“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童年時,我們無條件地接受來自父母的愛;少年時,我們學著怎樣去愛;青春時,我們把愛演繹成一場浪漫,一種情懷;為人父母時,我們無條件地給孩子愛……在愛與被愛的漸變中,我們成長!但可惜的是,當我們成為父母時,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個孩子,忘記了曾經渴望從父母那兒獲得怎樣的愛,忘記了自己還需要繼續學習、繼續成長。于是,我們假借了愛的名義,使孩子的成長傷痕累累,也讓自己的“父母生涯”心力交瘁。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在他的著作中記錄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位母親為她的孩子傷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專家。

專家問︰“孩子第一次系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從此以後,你是不是不再給他買有鞋帶的鞋子了?”

夫人點了點頭。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打碎了一只碗,從此以後,你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池了?”夫人稱是。專家接著說︰“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整整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你嫌他笨手笨腳了,對嗎?”這位母親驚愕地看了專家一眼。專家又說道︰“孩子大學畢業去找工作,你又動用了自己的關系和權力,為他謀得了一個令人羨慕的職位。”這位母親更驚愕了,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湊近專家問︰“您怎麼知道的?

專家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

夫人問︰“以後我該怎麼辦?”專家說︰“當他生病的時候,你最好帶他去醫院;他要結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準備好房子;他沒有錢時,你最好給他送錢去。這是你今後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

對孩子的溺愛也是一種愛,這和對寵物的愛沒什麼區別,可以說是一種父性和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經過思考,更不需要智慧,這對孩子的成長毫無幫助,所以不能算真愛。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他成為他自己的過程,愛是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們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愛,孩子就以適應這種愛的方式成長。父母愛對了,孩子才成長;父母做對了,孩子才成才!

那麼,什麼樣的愛才算是真愛?我們怎樣去愛?

翻遍了這部書稿,那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用行者般的實踐,解析著什麼叫“真愛”。

我特別認同盧勤的一句話︰“其實作為父母來說,最終要收獲的是兒女對父母的愛,其他的東西都是屬于社會的,只有這份愛是屬于你的。”所以,我以為,盧勤對兒子的愛,是一種大氣的愛,她把視角放得很開闊,她把視線放得很長遠。因為她明白,孩子經由你出生,但不是從你而來,雖然在你身邊,卻不屬于你。她給兒子選擇興趣班的自由,她不在意兒子喜歡捏泥人、吹大號是不是有出息,她在意的是︰“男孩子的‘男’字是一個力頂一個田地的田,男孩子是要承擔責任的︰女兒是明天的母親,特別需要愛心,愛心需要欣賞,在賞識中長大的女孩子愛人愛己,在指責中長大的女孩子勾心斗角。男孩要用,女孩要夸。”

我知道,編導們喜歡把譚天弘稱為“狼爸”,因為他主張“把孩子從‘羊’變成‘狼’”。他一腳把當年八歲的兒子踹進冬日冰冷的泳池,他帶著兒子八次進藏探險︰他把孩子送進大自然萬里行;他讓孩子在第一時間趕到災區……老譚說︰“教育沒有口字旁,不是用嘴巴講出來的,是用行動做出來的。”我把老譚對兒子的愛,稱為“狠心的愛”。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2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