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的西漸︰楚國經營西部的考古學觀察

楚文化的西漸︰楚國經營西部的考古學觀察
定價:276
NT $ 240
  • 作者:朱萍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出版日期:2010-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526963
  • ISBN13:9787807526964
  • 裝訂:平裝 / 33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長江三峽庫區的大規模考古工作從1997年開始,到2007年就已基本結束,大量的考古報告或已經出版或正在出版。新的資料大大改變了我們對長江三峽庫區歷史的認識,需要有一批研究者對這些資料進行消化和研究,並將這些研究成果盡快公布于眾。我們知道,長江三峽庫區的地下文物搶救保護工程,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只是這項工程的前期工作,通過發掘獲取的大量考古資料如果不進行歸納、綜合和比較分析,不將這些資料中蘊涵的歷史信息和文化信息充分挖掘出來,這項工程就完成得不完整。在參加長江三峽庫區考古會戰的隊伍陸續離開後,研究的重任就主要落在了長江三峽庫區的重慶市和湖北省的考古學家身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重慶市文物考古所合作編寫的這套“三峽考古研究叢書”,就是這些單位在三峽庫區田野考古工作的繼續。我衷心希望他們再接再厲,將這套叢書一直編寫下去,並希望有更多的參與過長江三峽田野考古的研究者參與到三峽考古研究中去,將我們的研究推向深入。


朱萍女,雲南東川人。1997年7月畢業于四川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專業為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物館學方向);2002年7月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專業為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夏商周考古方向)。1997年7月至1999年8月任職于雲南玉溪博物館;2002年7月至今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文博系,講師,開設《考古學導論》、《中國考古學》、《博物館陳列設計》、《博物館與觀眾》等課程。
 

目錄

引 論
一、研究歷程回顧
二、本書研究的時空範圍
三、相關考古學文化的命名問題
第一章 遺存分期及年代
第一節 峽東地區
一、居址分期及年代
二、墓葬分期及年代
三、峽東地區分期綜述
第二節 成都平原
一、居址分期及年代
二、墓葬分期及年代
三、成都平原分期綜述
第三節 峽西地區
一、居址分期及年代
二、墓葬分期及年代
三、峽西地區分期綜述
第四節 相關地區
一、牟托石棺墓
二、郝家坪墓地
三、滎經古墓
第二章 考古學遺存的文化因素分析
第一節 峽東地區
一、商代晚期末至西周早期
二、西周中期偏晚至春秋早期
三、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
四、秦代
第二節 成都平原
一、商周之際至春秋中期
二、春秋晚期至秦代
第三節 峽西地區
一、李家壩遺址
二、半邊街墓地
三、其他墓葬
四、居址
第四節 相關地區
一、牟托石棺墓
二、郝家坪墓地
三、滎經古墓
四、光榮小區、北干道古墓
第三章 歷史文化背景的探討
第一節 楚文化因素的消長
一、開始階段
二、過渡階段
三、高潮階段
四、分化階段
……
結語——楚文化西漸之歷程
參考文獻
附表
“三峽考古研究叢書”總後記
 

中國位于亞洲的東部,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到太平洋西岸諸島,北有廣漠,東南面向大海,西南是連綿不斷的山地。這片大陸四周有自然屏障,內部由若于地理單元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統一的體系。在古代中國人的概念中,這個地區是人類得以生息繁衍唯一的土地,因此稱為“天下”;又以為它四面環海,所以稱為“四海之內”。和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一樣,中國古代文明也最初形成于境內的兩大河流,一條是黃河,另一條就是長江。

傳統觀念認為,黃河是中國文明形成的中心地區,這是因為公元前2000年前傳說中的第一個王朝——夏朝,就建立在黃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這里在歷史上也是被稱為“四海之內、天下之中”的中心豫,這也是“中國”名稱的由來。根據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夏王朝根據其山川、河流、土壤、資源以及民族文化等情況,將其統治的地域劃分為九個行政單元,稱為“九州”。“九州”中的揚州、荊州、益州就分布在今天的長江流域。20世紀70年代以來,長江流域一系列的重要考古發現,包括在長江下游的浙江省發現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前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聚落和宗廟祭祀遺址,在長江中游發現了公元前6000年前的中國最早的城址——湖南澧縣城頭山.以及稍晚一個時期的江陵陰湘城等古代城址。同時也在長江上游的四川盆地發現若干新石器時期的城址,特別是1986年成都三星堆遺址兩個祭祀坑的重大發現,雖然兩個祭祀坑的年代可能晚到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10世紀,但這一發現超出了以前所有人的想象,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認識長江流域在中國古代文明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長江作為我國第一大河流,全長6300多公里,流經10余個省、區、市,流域面積約有180多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長江流域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升,年平均氣溫6℃~20℃。今天生活在這里的人口有4.8億人,佔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強。長江既是中國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今天中國基礎最為雄厚的經濟區。但由于地理和氣候等原因,每當夏季長江流域暴雨如注,大量的泥沙順著千溝萬壑涌入大江,使江水猛漲,造成水患頻發。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從公元7世紀到20世紀初近1300年的時間內,長江共發生水患223次。因此,長江水患成為中國歷代執政者的心腹之患,治理長江也是中國人的一個夢想。

經過近六十年的設計、論證,1992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位于長江上游下段西陵峽河谷(湖北省宜昌市境內),控制了長江上游100余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可以有效地調節進入長江中下游的洪水,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灌溉等綜合效益,形成長達650公里的峽谷水庫區,水庫面積1048平方公里,總庫容393億立方米。

從20世紀50年代起,為配合長江三峽水利工程的論證,考古學家曾多次組織對三峽地區進行調查。國家正式決定建設三峽水利工程後,國家文物局積極組織全國30多家考古、地質、古生物、人類學等專門機構,開展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復查和試掘工作,並完成了32冊的《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及移民遷建區文物古跡保護規劃報告》,工程涉及文化遺產點1087處。從1985年湖北秭歸朝天嘴和宜昌中堡島遺址發掘開始,國家文物局陸續調集了全國110多家專業研究機構,對三峽工程淹沒區進行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文物保護搶救工程,累計有7000多位考古、建築、規劃、地質、測繪、水文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專業技術人員直接參與了三峽文物保護工作,從事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程的工人累計也多達近十萬人。目前,三峽文物保護工程已接近尾聲,近二十多年來,文物工作者不僅搶救了一大批珍貴的文化遺產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也為研究三峽地區的歷史文化積累了豐富的學術研究資料。

下面我從七個方面簡述一下三峽工程的考古發現。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