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社會倫理思想之研究

道教社會倫理思想之研究
定價:108
NT $ 94
  • 作者:何立芳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出版日期:2010-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526823
  • ISBN13:9787807526827
  • 裝訂:平裝 / 22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道教在長期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社會觀,就怎樣認識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怎樣看待和處理人際關系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社會倫理思想。本書圍繞道教神仙思想的演變,從國家層面的政治倫理、社會團體層面的社群倫理以及個人之間的人際倫理三個方面探討了道教以神仙信仰為基礎的人倫準則和社會行為規範及其實現渠道和取得的一些實踐性成果。書中指出,在人道中成就仙道是道教社會倫理思想的主干線索,道教神學體系的實際功能是指向社會的,道教信仰的終極源頭是現實社會本身。道教的價值是歷史的,更重要是現實的,道教社會倫理思想理應成為當今和諧社會建設的有益參考。
 

目錄


緒論 道教社會倫理思想研究的理論與學術史
 第一節 道教社會倫理思想研究的方法與意義
一 “道教社會倫理”概念的界定
二 作為倫理性宗教的道教研究
三 道教社會倫理研究的現實意義
四 道教社會倫理研究的方法及內容框架
第二節 國內外學界的道教社會倫理思想研究
一 國內道教社會倫理思想研究概述
二 國外道教社會倫理思想研究概述
第一章 從仙道到人道——道教的倫理化趨勢
 第一節 道教神仙思想的倫理化過程
一 從服食成仙到內丹修煉
二 從肉體成仙到精神成仙
三 當代神仙思想的嶄新詮釋︰生活道教
 第二節 從仙道到人道的?變過程
一 道教“仙道”與“人道”的辯證關系說
二 在“人道”中成就“仙道”︰道教神仙思想的社會關懷
第二章 “愛民則國安”——道教的政治倫理思想
 第一節 “天地大吾身,吾身小天地”——道教修身與治國合一思想
一 “治身者愛氣則身全,治國者愛民則國安”——道教治身理國關系說
二 “道之真以治身,其緒余以為國家”——道教“身國同構”的治世理論
三 “入主者,民之師也”——道教身國同治理論對統治者的要求
 第二節 “萬民歸往而不傷害,國家安寧而致太平”——早期道教“致太平”社會倫理思想
一 早期道家、道教“致太平”的社會理想
二 道教“致太平”社會理想在道教史上的影響
 第三節 “天地無人則不立,人五天地則不生”——道教
“天人感應”的政治倫理
一 從“天人感應”到“三合相通”
二 從“天人感應”到“三才相盜”
 第四節 “上無事而民自富,上無為而民自化”——道教“君無為臣有為”的政治倫理
 一 “無為”與“無不為”的辯證關系
 ……
第三章 “天道助弱”——道教社群倫理思想
第四章 “沖氣以為和”——道教的人際倫理思想
第五章 道教社會倫理思想的實踐性
結語 道教社會倫理思想的現代價值
參考文獻
後記
 

世界上的神學宗教都有自己完整的宗教倫理思想體系,都會通過傳播其宗教倫理而影響社會倫理。在古代,宗教倫理直接構成社會倫理的核心和主導部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社會倫理思想的形成和變遷,也往往依托宗教倫理的引領。在中國,魏晉以來道教從早期的民間宗教逐步嬗變為神仙道教進入社會上層,道教宗教倫理思想因素逐步深入到社會各層面。隨著唐代李姓王朝崇奉道教,道教倫理思想就逐步演變為社會倫理、政治倫理、人倫道德的主要基礎。就從這丘處機個時期開始,道教倫理體系吸收和匯通儒、釋倫理思想的努力,也適應了當時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需要,因而對于建構和完善古代社會倫理提供了神聖的思想支撐,並影響中國古代社會倫理一千八百年。

該書選擇道教的宗教社會倫理思想來做研究,是從根本和根源上探討隱含在道教出世教義中那種中國古人關注現世、積極的參與意識,探討道教思想文化對中國古代的社會歷史究竟有著怎樣的深刻影響,也探討傳統的道教社會倫理對今天還有什麼借鑒的價值。這就要求作者對道教思想文化、中國古代社會和傳統的倫理思想體系做整體的把握,因此,這個選題無疑具有相當的創新性,同時也有相當的難度。

該書討論道教社會倫理的問題,在結構方式上自有其特色與巧妙。以道教社會倫理的幾大核心範疇為重點,無疑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一章研究道教倫理思想“從仙道到人道”即逐漸社會化、政治化的轉變趨勢,重點論述道教神仙思想的倫理化過程以及從仙道到人道的社會化轉變過程。這一極為簡潔的思想史的勾勒,突出了道教宗教思想包括其倫理思想的時代性、現實性強的特點。第二章探討道教政治倫理思想,著重于道教“無為而治”政治倫理核心理念、“愛民則國安”的政治倫理、“修身與治國同”、“民為國之本”等政治倫理思想。這是前承道家、黃老道家,又在隋唐以來的政治實踐中,廣泛吸收儒佛思想而逐步完善起來的宗教政治倫理思想。第三章分析道教“天道助弱”的社群倫理思想。其中的關于道性平等、承負理論以及“以道觀之,物無貴賤”等思想,都是道教在“人性平等”的基礎上提出的“天道助弱”的社會思想,無論是個人的行為,還是國家的政治,都有一個善惡、治亂造成的承負問題。道教獨特的“承負”說涉及代際、代內公平問題,具有明顯的社會倫理的教化意義,體現了一種宗教化倫理的社會責任感。第四章研討道教內容豐富的以“和”為核心的人際倫理思想,認為道教以“我一你”和諧作為人際倫理的思想原則,通過“行善積德”這一有效途徑,把遵循基本道德規範當做修道成仙的首要步驟,結合積善成仙這一修行思想,勸化人們努力去實現縱向君臣父子關系到橫向的“人一我”關系的和諧,從而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穩定。這顯然是道教長期以來作為國教不斷適應社會需求的結果。其第五章專門評價道教社會倫理思想的實踐性特點,通過道教實踐並引導著社會倫理,道教提出的許多濟世利民舉措,在維護社會穩定、家庭和諧和促進個人品德升華等方面,對當時社會產生過深刻而廣泛的影響,也對今天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一些歷史文化的借鑒。在這樣五大板塊的論證之中,本書不僅基本完整地整理和發掘了道教社會倫理思想體系,而且還達到了研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之“古為今用”的學術目標。

該書討論研究的是道教社會倫理思想核心範疇,當然需要作者具有對中國古代社會思想文化的整體把握和較全面了解,需要作者對當代學術許多分支學科的知識和理論體系有所了解、掌握,也需要作者能夠得體地運用現代學術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從學術研究方法的角度說,采用交叉研究既是該書的優勢和特點,又是其學術難度和創新性大幅提升的重要保障。

同時,該書內容到底是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必須面對道教歷史文化和道教宗教思想本身,而道教的典籍文獻汗牛充棟,因而作者還必須要有對典籍爬羅剔抉的過硬功夫,要有嚴肅認真深入刻苦的鑽研精神和踏實態度。從該書在古代文獻使用方面的成效看,作者肯花工夫的嚴謹學風體現在論文從整體構思到遣詞造句的方方面面。這對于學術背景交叉跨度較大的作者來說,是應該得到充分肯定和贊揚的。

作為該書作者的導師,在為該書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而欣慰的時候,也衷心希望作者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繼續努力,做出新的道教研究成果,並將這些成果通過中外文化交流推廣出去,為我們的道教學術文化的拓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