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世紀上半期,美國三位著名史學家聯合寫作了《世界史》,從文明演進的角度來論述人類過去的歷史,在美國風行一時,歷經修訂。我國於1946、1948年兩次翻譯此書,1975年又出版了冰心、吳文藻、費孝通等人的譯本。此次我們采用1975年譯本,並重新更換了大量精美而有趣的插圖,撰寫了豐富多樣的圖注,冀以展現原作的風采。

雖是寫於半個世紀前,今日讀來卻不無有益有趣之處。它將從人類文明產生到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漫長過程,划分為四個階段:文明的開端、古典文明、基督教文明、近代文明加以介紹,尤其以西方文明的發展路徑為重點,文字輕快,論述精當,常有讓人耳目一新之見。作者善於從細節來揭示歷史大勢,在不算長的篇幅內,卻呈現出一幅有聲有色、既有上層精英也有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文明發展圖景。
 

目錄

序言
前言
緒論
第一編 文明的開端
第1章 漁獵時代
1.1 石頭的故事
1.2 獵取巨獸的獵人
1.3 獵人的技藝
第2章 農業時代
2.1 最初的農人
2.2 新的發明
2.3 農人?技藝
2.4 房屋和船只
2.5 銅和商業
2.6 家和市鎮
第3章 近東的藝術和帝國
3.1 偉大文明的搖籃
3.2 蠻族、馬和帝國
3.3 埃及帝國
3.4 愛琴文明和克里特的海王
3.5 敘利亞和閃米特人
3.6 鐵器時代的帝國
3.7 波斯的興起
第4章 遠東和遠西
4.1 古代中國
4.2 古代印度
4.3 古代美洲
第二編 希臘城邦的古典文明
第5章 希臘城邦的興起
5.1 希臘民族承襲的遺產
5.2 商業、殖民地和文化
5.3 斯巴達及其軍隊
5.4 雅典及其法律
第6章 波斯戰爭和雅典人的勝利
6.1 波斯帝國
6.2 希臘人反對波斯人
6.3 敘拉古和迦太基
6.4 雅典帝國
6.5 伯利克里時代
第7章 希臘的擴張和亞歷山大的征服
7.1 希臘世界里倒塌的牆垣
7.2 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文化
7.3 亞歷山大大帝的帝國
7.4 希臘化時代的文明
第三編 羅馬帝國內的古典文明
第8章 羅馬城邦的興起
8.1 羅馬興起前的意大利
8.2 羅馬城
8.3 羅馬共和國內的貴族和平民
8.4 羅馬統一了意大利
第9章 羅馬共和國的得失
9.1 征服迦太基西部
9.2 征服希臘化的東方
9.3 經濟和社會的變遷
9.4 煽動家和獨裁者
9.5 凱撒?凱撒的獨裁統治
9.6 奧古斯都的帝國君主政體
第10章 羅馬帝國和希臘—羅馬文明
10.1 奧古斯都的繼承者
10.2 後期的帝國
10.3 羅馬世界
10.4 政府和法律
10.5 經濟生活
10.6 希臘—羅馬的文化
第四編 中國與印度的古典時代
第11章 印度及其聖人
11.1 佛陀與佛教
11.2 印度與近東的接觸
11.3 印度的黑暗時代
第12章 中國及其智者
12.1 老子與孔子
12.2 中國同印度和近東的接觸
12.3 佛教在中國及其他各地
12.4 中華帝國
第五編 從古典文明過渡到基督教文明
第13章 回顧與前瞻
13.1 古代世界的諸偉大文明
13.2 古典文明的弱點
13.3 文明中的新力量
第14章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
14.1 基督教的開端
14.2 基督教和異教的沖突
14.3 早期的基督教教會
14.4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勝利
第15章 來自北方的蠻族
15.1 日耳曼部落
15.2 羅馬帝國土地上的日耳曼王國
15.3 匈奴人和斯拉夫人
15.4 基督教在蠻族中間的勝利
第16章 來自東方的侵略者
16.1 科斯洛埃斯和波斯人
16.2 穆罕默德和阿拉伯人
16.3 伊斯蘭教的傳播
16.4 阿拉伯帝國
16.5 穆斯林文明
第17章 黑暗時代
17.1 查理大帝和艾爾弗雷德大王
17.2 拜占庭帝國
17.3 基督教在北歐的勝利
17.4 阿拉伯帝國的革命
第六編 中世紀歐洲的基督教
第18章 中世紀的生活
18.1 封建制度
18.2 城堡和鄉村
18.3 市鎮和貿易
18.4 心和手
第19章 中世紀的政府
19.1 一條政治上雜亂拼縫的坐褥
19.2 教會和國家
19.3 帝 國
19.4 城 邦
19.5 民族國家
19.6 英格蘭
19.7 法蘭西
19.8 其他民族國家
第20章 中世紀的文化
20.1 語言和文學
20.2 教 育
20.3 學生和學生生活
20.4 科 學
20.5 藝 術
第七編 歐洲的擴張
第21章 十字軍
21.1 基督教徒在聖地反對穆斯林的戰爭
21.2 拜占庭帝國的革命
21.3 蒙古旋風
21.4 奧斯曼土耳其人
21.5 格拉納達和勒潘多
21.6 十字軍的結果
第22章 古代文藝的復興
22.1 對舊古典文學的新興趣
22.2 意大利,歐洲的學校
22.3 古典文藝復興的結果
22.4 文學和藝術
第23章 新的發明
23.1 哥白尼和伽利略
23.2 印刷機
23.3 火 器
23.4 航海羅盤
第24章 遠方探險和貿易
24.1 在遠東的傳教士和商人
24.2 亨利親王和華斯哥?達?加馬
24.3 哥倫布、卡博特父子和麥哲倫
24.4 歐洲和世界的接觸
24.5 對歐洲的影響
第八編 歐洲國家和教會中的動亂
第25章 專制政體的復活
25.1 一般因素
25.2 教會的衰弱
25.3 百年戰爭
25.4 專制政體在英、法及其他諸國的興起
第26章 新教起義
26.1 教會早期的分裂
26.2 新分裂的原因
26.3 新教教會
26.4 天主教教會的改革
26.5 不寬容和宗教戰爭
26.6 基督教徒的三大團體
第27章 荷蘭、英國對專制政體的襲擊
27.1 荷蘭的起義
27.2 清教徒的起義
27.3 英國的王朝復辟
27.4 「光榮革命」
第28章 大陸上專制政體的盛行
?28.1 法國的波旁王朝
28.2 普魯士的霍亨索倫王朝
28.3 俄國的羅曼諾夫王朝
28.4 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
28.4 商業上的和家族間的世仇
第九編 今日文明的革命基礎
第29章 美國革命
29.1 美國革命的原因
29.2 宣告獨立
29.3 贏得獨立
29.4 美國憲法
29.5 美國革命的重大意義
第30章 思想革命
30.1 近代科學
30.2 自然宗教和懷疑論
30.3 進步的觀念
30.4 批評精神的廣泛應用
?第31章 法國革命
31.1 法國革命的原因
31.2 法國革命的成就
31.3 諸王的進攻
31.4 拿破侖?波拿巴的軍事獨裁
31.5 王朝的復辟
31.6 永恆的成果
第32章 拉丁美洲革命
32.1 美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響
32.2 米蘭達——政治上的先驅者
32.3 玻利瓦爾在北方
32.4 聖馬丁在南方
32.5 國外的情緒
32.6 門羅主義
第33章 工業革命
33.1 什麽是工業革命
33.2 新的紡織機器
33.3 詹姆斯?瓦特和蒸汽機
33.4 煤和鐵
33.5 汽船和火車
33.6 寂靜的家
33.7 荒蕪的村庄
33.8 工業巨頭
33.9 無止境的革命
第十編 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
第34章 歐洲的不安
34.1 梅特涅打擊反叛
34.2 東歐的反叛
34.3 西班牙和法國的波旁朝諸王
34.4 1830年的革命
34.5 1848年的革命
第35章 英國的改革
35.1 中等階級的改革
35.2 政治民主的逐漸采用
35.3 民主的社會改革
35.4 愛爾蘭問題
第36章 英帝國的改革
36.1 英帝國的大憲章
36.2 從殖民地到自治領
36.3 帝國的擴大
第37章 美國的擴張和統一
37.1 走向民主主義
37.2 走向民族主義
37.3 走向大工業
37.4 走向帝國主義
第38章 意大利的解放和統一
38.1 馬志尼、加里波第和季奧貝提
38.2 反奧地利的起義
38.3 卡富爾和他的國王
38.4 卡富爾和他的國家
38.5 羅馬和意大利
第39章 德意志的統一
39.1 關稅同盟和邦聯
39.2 俾斯麥和他的國王
39.3 俾斯麥和他的國家
39.4 鐵和血
39.5 德意志帝國
第40章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40.1 從第二共和國到第二帝國
40.2 拿破侖三世的統治
40.3 色當和投降
40.4 第三共和國的誕生
40.5 第三共和國的持續
第41章 東歐
41.1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41.2 東南歐各國
41.3 奧匈帝國內的民族主義
41.4 俄國的民族主義和專制政體
41.5 俄國的飢餓
第十一編 白種人的負擔
第42章 東方和西方
42.1 歐洲在亞洲的門口
42.2 日本的革命
42.3 中國的覺醒
42.4 英國國旗下的印度
42.5 亞洲的其他部分
第43章 非洲的征服
43.1 原因,好的和壞的
43.2 帝國的創建者塞西爾?羅茲
43.3 英法協定
43.4 近代帝國主義意味著什麽
第十二編 近代文明在考驗中
第44章 國際無政府狀態
44.1 為什麽近代國家要打仗
44.2 秘密外交?危機
44.3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樣開始的
第45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45.1 德國在陸上的勝利
45.2 英國在海上的勝利
45.3 海上的損失和悲劇
45.4 世界在動盪中
45.5 中歐列強的最大努力
45.6 協約國的勝利
45.7 悲劇和損失
第46章 新的地圖和新的法律
46.1 巴黎和約
46.2 民族主義在歐洲的勝利
46.3 中歐的共和革命
46.4 西歐的民主主義
46.5 俄國的革命和共產主義
46.6 意大利的?西斯獨裁統治
46.7 其他獨裁統治
46.8 民主主義的表面勝利
第47章 戰後問題,遠東和近東
47.1 中國的困難
47.2 日本的改革
47.3 印度的動亂
47.4 近東的民族自決
47.5 委任統治地
第48章 國際聯盟和國際法庭
48.1 聯盟的種種方案
48.2 國聯的憲法
48.3 國際法庭
48.4 爭端和賠款
48.5 許願的時期
第49章 和平的歲月
49.1 地球的縮小
49.2 社會平等的問題
49.3 資本主義的加強
49.4 勞工運動
49.5 應用科學的進步
49.6 教會
49.7 學校和它們日增的任務
第50章 危機的年頭
50.1 商業危機
50.2 政府危機
50.3 國際危機
第5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51.1 希特勒在國內
51.2 希特勒在國外
51.3 攔路的獅子
51.4 遠及四方的戰線
51.5 決定性的夏天
出版後記
 

友人劉啟戈先生,研究兩洋史多年,於中古歐洲史尤為精通,近譯海斯、穆恩和韋蘭合著的一部世界史,全書凡十二卷,五十一章,七十余萬言,附歷史地圖及其他插圖甚多。譯者在這動亂的時代與艱苦的生活中,能完成這一巨大工程,真是值得贊嘆。

這本書,不久即將出版,澤者要我寫幾句話,作為本書的介紹。我很高興譯者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對於這本行將送到中國青年面前的世界史,表示我的意見。

我知道這本世界史在美國是一種頗為流行的著作。自從1932年出版以來,增訂過三次,在第三次增訂後,又已發行六版。譯者所據,是1947年的增訂本,亦即最近的版本。這個新版本的特點,就是把本書敘述的范圍,向下伸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

這本書的幾位著者,在美國史學界都有相當的地位,除本書外還各有其他的著作。海斯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歷史教授,曾著《近代歐洲之政治史與文化史》(Political 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及《大戰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Great War)。穆恩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系講座,他的著作有《帝國主義與世界政治》(Imperialism and World Politics)及與海斯合著的《古代史》(Ancient History)、《古代史與中古史》(Ancient and Medieval History)和《近代史》(Modern History)諸書。韋蘭是弗吉尼亞州麥迪遜學院(Madison College)的歷史與社會學教授,曾著歷史故事多種,並與其他作者合著《弗吉尼亞地方志》。這本書是他們三個人合著的,其資料與中心思想,大半采自海斯與穆恩合著的《古代史與中古史》和《近代史》,但據作者在本書序言上所雲,並不是以上二書的縮本,而是徹底寫過的一本新書。

說到這本書的內容,一般說來,我完全同意譯者在寫給我的信上所說的「這不是一本名著」,而是「一本有用的書」。它有很多優點,最大的優點就是它對史實的組織,綱舉目張,有條不紊,對史實的敘述具體扼要,簡單明了。以體裁論,它以卷為綱,而以章為目,在章之下分節,又於每一節目中標以小題,端緒雖繁,而能類聚條分。此外於每一卷之前有前言,包舉大要,每一卷之後有結語,綜括前文,承前啟後,交代明白;以敘述而論,它完全是排列史實,平鋪直敘,很少繁文贅語,臆說浮詞,既能高瞻遠矚,訊論大勢,又能網羅概括,委曲細事。此外又能力避瑣碎,抓住要點,把人類史上一些不足輕重的史實,輕輕放過,而對於那些足以影響後世的巨大歷史事變,則予以有聲有色的說明。即因如此,所以這本書雖然沒有把世界史發展的全過程,划出明確的階段,但從它的敘述中,卻隱然可以看出人類社會由低級形式到高級形式的發展之系列。正如作者在本書序言上所雲:「我們從古代漁獵時期到近代大商業時代,從尼安德特人、克羅一馬農到布爾什維克與法西斯人類,一路說來,成為一個極流利的故事。」

說到本書的觀點,當然沒有脫離觀念論的窠臼。例如作者在本書中有時過分強調精神與英雄對歷史的作用,如作者以為羅馬貴族之殘酷與荒淫,是由於「生活無常與無靠的心理」。又如他們以為美國革命的最重要之因素,是「華盛頓個人的品格與功業」。這些都是例證。不過作者並不因此而忽略物質文明對歷史的作用,反之,他們以最大的篇幅,來敘述人類的發現與發明,從手搖紡車到紡織機器,從獨木舟到火輪船,從古舊的驛車到蒸汽機車與汽車、飛機,一言以蔽之,從石頭的故事,到原子能的發明,其間如銅器、鐵器、蒸汽機與電之發明、改進與應用,以及由此而引致之經濟的變革、政治的改組、文化思想的進步,皆有詳盡的說明。總之,這本書敘述政治、文化,也敘述經濟。正如作者在本書序言中所雲:「它的敘述對於整個地球上各世代各民族的文化,社會,經濟生活,都等量齊觀,予以注意」。這本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偏見較少,而且有時還表現出一種歷史學家應有的正義與公平。一般地說來,作者似乎知道為了保持歷史學的嚴肅性,常常警戒自己,不使越出人性的堤防。例如他們對於歷史上各世代之被迫害者,都寄以同情,他們曾以悲憫的語調描寫古羅馬的奴隸生活,中世紀的農奴生活,並且歌頌法國大革命,甚至對十月革命也能保持鎮靜。反之,他們對於奴隸主、貴族、封建暴君,乃至近代資本家之荒淫、暴虐與過分的剝削,都會予以指責。這種指責甚至對於教皇也不例外。自然,作者對於史實也有錯誤的看法,例如作者看到古代羅馬奴隸被引用於農業生產,便認為當時的經濟是農奴制與奴隸制的混合(第10章)。又如他們看到中世紀封建領主曾給與家臣或市鎮以某種特權之事,就以為在中古封建政府中,有共和主義與專制主義並存(第19章)。最有趣的,是他們以為有了基督教的信仰,中世紀的領地性質,就是一種合作社會,而且寓有農業民主的思想(第18章)。不過這一類錯誤,與其說是偏見,不如說是作者的階級性限制了他們對於歷史事實之深入的理解。

最後值得特別提到的,是譯者在他的譯本上作了許多有價值的注文,這些注文不僅豐富了原書的內容,並且有時也糾正了原書的偏向。前者如在原書僅僅只有一個名字的歷史人物,在注文中即可獲知這個人物的生平,在原書中僅僅只有一個標題的歷史事件,在注文中即可獲知這個事件的源流。後者如譯者在原書「白種人的負擔」的標題後,即於注文中指出這句話是吉卜林的成語,而吉卜林是帝國主義的歌手。

總之,這本世界史優點很多,缺點也有,但仍不失為一本有用的書,因為它能供給讀者以世界史的具體知識,而這種具體知識是今天中國的青年必須具備的。今天中國的青年不說研究歷史,就是做一個合格的公民,也不能僅以學習本國史為滿足,為了應付那瞬息萬變的世界,必須具備世界史的常識。這本書恰恰符合這一種要求。

剪伯贊
1948年6月14日於香港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