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市場的民族藝術

走向市場的民族藝術
定價:234
NT $ 204
  • 作者:何明/主/編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722446
  • ISBN13:9787509722442
  • 裝訂:平裝 / 29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當代資本利益需求和文化娛樂消費需求的促動下,作為文化表征的地方民間藝術展演備受關注。其源發于日常生活的藝術性活動,依據某些外界因素的影響而加以形式或內容上的調整,並以具有特定地區文化之集中示範性的自我定位而呈現給受眾。

《走向市場的民族藝術》所收錄之案例研究,集中展示了一些民族地區社會中以經濟效益為目的、由當地人“在地”或基于“在地”而“外出”所進行的藝術展演活動,多角度地回應了關于藝術與族群、藝術與商業社會、藝術與文化資本等問題的討論。
 

目錄

從村寨到舞台——南澗彝族“跳菜”商業展演的民族志研究
梯田搭起的舞台——元陽縣箐口村哈尼族歌舞展演的人類學觀察
村落藝術的當代建構——雲南新平大沐浴村展演藝術考察
旅游文藝展演的文本機制解讀——湘西德夯苗寨的個案研究
聖誕樹下的小水井——雲南富民小水井村唱詩班展演活動研究
 

一 藝術人類學為何要邁殉 藝術建構經驗

人類學自19世紀後期的創建之初就把藝術作為研究對象的構成部分之一,而將其納人研究視域並產生了一批具有經典意義的學術著述,而藝術理論和美學借用人類學的調查研究成果建構其理論也有上百年的歷史。可以說,人類學與藝術或美學之間的知識共享與學科合作源遠流長,孕育出“藝術人類學” (或稱“審美人類學”以及“音樂人類學”、“舞蹈人類學”等)這一交叉學科研究領域,為藝術和社會文化的解釋提供了有益的知識。

然而,面對當代人類社會文化及藝術界的巨大變化,以往的藝術人類學因受人類學和藝術學或美學的傳統範式的制約而越來越捉襟見肘,甚至喪失了應有的洞察力和解釋力。

20世紀是全球化進程加快和“原始社會”或“部落社會”包括藝術在內的社會文化急劇變化的時代。隨著交通通訊技術的進步、全球市場體系的推進、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東西方對峙和“冷戰”結束後新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形成,人口、商品、貨幣、技術、產業、信息、文化以及意識形態等突破了既往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隔離界限而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加快與擴大流動,全世界各個地區、國家、社會、文化之間的聯系與互動迅速增強,制造出“多文化之文化” (A Culture of Cultures)的人類社會文化格局,與“我們”截然隔絕的“他們”、與“本文化”判然相別的“異文化”已不復存在,二個又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獨立自治“部落社會”或“原始民族”變成與外部社會具有密切聯系甚至深度依賴的群體,傳統藝術的本文化的內部自主性被越來越多的異文化的外部誘導性和市場選擇性制約甚至替代。隨著進人非西方社會和非西方國家的殖民者的數量增多和偏見淡化,非西方社會的藝術品和工藝品作為“在異國他鄉為國盡忠”的紀念品被帶回西方國家,其中有些進人人類學博物館或藝術博物館。非西方社會的藝術品和工藝品區別于西方藝術的拙樸風格引起對西方不滿的藝術家的贊賞,被視為藝術創新的靈感源泉,其審美價值被“發現”與“確證”。與此同時,發韌于西方的“文化工業”迅速向世界各地擴散,以旅游業、娛樂業和藝術品市場為龍頭的文化產業勃然興起。遙遠的異國他鄉文化由觀念中的想像圖景變成現實中的消費商品,非西方的藝術品和工藝品因象征著與身份和威望相關聯的國際旅行、探索、多元文化等符號而形成了巨大的外來藝術品市場,進而影響與改變了非西方社會藝術的功能、生產、意義及其文化載體。

與此同時,在西方社會和其他主流社會,藝術與非藝術之間邊界趨于模糊甚至倒置成為人們不得不正視的經驗事實。一方面,藝術的邊界趨于消解,“藝術的生活化”成為一種重要趨勢。其標志性事件是1917年法國藝術家馬賽爾‧杜尚(Marcel Duchamp)直接在由工廠流水線生產出的一個男用陶瓷小便器上署上“R.Mutt”的標記,命名為“泉”後提交紐約獨立美術家協會美展廳展出。把日常生活用品或廢舊物品即“現成品” (ready-made)當做藝術展出的舉動,在藝術界、美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和激烈爭論。人們或指責其為對神聖性的藝術的褻瀆,或稱贊其是對傳統藝術觀念的突破,或反思藝術的邊界在哪里,但更多的是疑惑不解。然而,所有的爭論與質疑並沒有阻擋住打破藝術與非藝術邊界的實踐探索,相反,沖擊傳統藝術觀念的藝術實踐和流派接踵而至。觀念藝術、波普藝術、偶發藝術和行為藝術等對藝術的邊界發起一波又一波的沖擊與突圍! 04年,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起評選 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品的活動,向藝術家、藝術品經銷商、藝術界評論家以及各大藝術博物館和畫廊的專業人員等共500位權威人士進行調查,盡管質疑現代主義藝術特別是把“現成品”作為藝術的做法的理論家大有人在,但《泉》以64%的最高得票率名列榜首。這不僅說明受調查者已普遍接受《泉》是藝術品這一事實,而且認為其重要性遠遠超過畢加索、馬蒂斯兩位現代藝術大師的著名作品。藝術頭上的“光暈” (aura)被摘掉而趨向日常生活,人們對藝術邊界的訴求淡漠甚至消失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及其物品的藝術性日益增強,呈現日漸強烈的“生活的藝術化”傾向。隨著傳統等級社會的瓦解、匱乏時代的過去和文化消費的興起,藝術不再為某些特殊群體所獨佔,也不再與大眾的日常生活形成軫域分明的界限,呈現由少數群體向普通民眾擴散、由專屬領域向日常生活各個領域擴散的態勢。環顧置身其中的生活環境,反思當下的衣食住行,體驗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藝術幾乎已成為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或必各要素。以藝術消費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不斷地推動藝術生產的批量化和消費群體的擴大化,把藝術深深地嵌人大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以感受異文化為目的的旅游業的崛起,激發起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持有者不斷地把原本的日常生活活動和實用物品轉化為藝術項目推介給游客作為藝術進行消費。藝術和審美逐漸滲人大眾的日常生活及其各個領域,而大眾的實用性活動及其物品不斷地被轉化為藝術,日常生活的“藝術化”或“審美化”成為當今社會的基本事實。在“藝術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藝術化”的相向運動中,藝術與非藝術之間“非此即彼”的界限模糊直至消解了,大量呈現的是“非此非彼”又“亦此亦彼”的混融狀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