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定價:299
NT $ 260
  • 作者:孫隆基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3344942
  • ISBN13:9787563344949
  • 裝訂:精裝 / 46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于1983年面世以來,一直獲得各方面的反應,但是有深度的批評還沒有看到過。因此,這個批評還得由我自己去進行。同時,在書出版了之後,我的一些看法也有改變,借此修訂的機會將它們包括進書內。

對這本書較常見的反應是︰“它如何去救中國?”關于這一點,我確實沒有答案,書也沒有一個結束語。在有機會與讀者面談的場合中,我的答復總是︰“這本書是我個人的陳詞。”換而言之,“救國”原非寫此書之目的,它只是表達了一個人與其原生文化之間的疏離而已。以一個“個人”身份,毋需惜著“替中國找出路”的名義,而斗膽反映一己與文化之間的異化,這已經是一種立場——也就是我主張的確立“個人”的一個表現。

此外,就是對本書有否嚴格地采取了結構主義方法的質疑。在這里我必須澄清︰我的“結構”概念是一個比喻。它並不像列維一施特勞斯那般想確立人類心靈的基本文法規則。事實上,這類嘗試已歸失敗。如今,對“敘事”有了解的人,都只把它看作一種意義的編織。任何敘事都能說明一些現象,甚或“發明”現象之間的一些關聯。在此意義下,思想與藝術創造的距離應可拉近。
 

目錄

新千年版序 .
修訂版序
第一版序
一 導論
(一)試從一個新的角度看中國文化
(二)“良知系統”與“深層結構”
(三)中國歷史形態的超穩定性
二 中國人的“良知系統”
(一)中國文化對“人”的設計
(二)“身體化”的傾向
(三)中國人的“人心”邏輯
(四)“心”對“身”的照顧
(五)“心”對“身”的組織
三 “二人”關系
(一)中國人的“和合性”
(二)他制他律的人格
(三)中國人的代際關系..
四 中國人的“個體”
(一)“社會”對“個人”的極權主義籠罩
(二)自我壓縮的人格
(三)“個人”的不發展
(四)不發展的“個人”對別人的傷害
五 國家與社會
(一)中國式的專制主義
(二)“大統一”的傾向
(三)“小國寡民”的傾向
(四)鏟平義主的傾向
(五)特殊化的傾向
六 對待世界的態度
(一)鎖國心態
(二)中國人的現實感
七 “現代”中國人政治行為的“文法”規則
(一)代際的政治關系
(二)“外抗強權”與“內除國賊”的關系
(三)“團結”與“斗爭”的關系
(四)“天下大治”與“天下大亂”的關系
(五)“廣開言路”與“壅塞防川”的關系
(六)“土”與“洋”的關系
(七)“鎖國”與“開國”的關系
 

下筆寫這篇序言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已經有二十年的生命了。二十年的時段是可以用來定義一整個“代”的。因此,當我重新打開這本書的時候,恍如再次閱讀一部陳年的日記,里面的思想情愫既曾相識又倍感陌生。書中提到的“文革”及其余緒,對國內的讀者來說,恐怕也會引起既曾相識又感覺陌生的感受。

然而,這本書等了二十年才有機會在國內出版。國內的氣氛已經和二十年前的大不相同,但這次應三輝公司之邀,為了和國內的讀者見面,仍有將該書作技術性修改的必要。因此,它與1990年的“最新修訂版”不盡相同,而後者與1983年的原版的差距更大。這段變化有必要向今日的讀者交代。

對國內的讀者來說,本書雖然姍姍來遲,但上面提及的問題卻仍然存在︰它賴以立論的陳年舊事,如今是否只剩下了紀念的價值?書中反復論述的“深層結構”,是否已經失去“時效”?既考慮“時效”,有否基本上推翻了所謂不變的結構之命題? 在這個序言中,作者得面對這些問題。首先,我必須對“深層結構”這個概念予以進一步的澄清。這個概念的運用並非指中國歷史從無出現變化,而是辨認中國歷史上由古至今比較穩定的某些規律,它們是使“中國”在歷經變化後仍保持它自身特殊認同的因素。因此,它可以比擬作河床的底部岩層,縱使河流本身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顯然,在歷史思考中應用“結構”這個概念,不該是用來論證黑格爾哲學傳統里“東方社會”或者“亞細亞生產方式”這類先天固定的本質。它應該是用來指示某一個歷史時段內相對穩定的因素,而這些因素之間又出現相互聯系性,可以讓我們用“結構”的概念去綜括之。“歷史”本身就代表變化,沒有概念的魔術師能改變這個事實,然則,歷史如何被“結構”這個觀念取消呢?

用結構觀念研究歷史的佼佼者是法國年鑒學派的布羅代爾( Fernand Braudel),他用史料論證︰在整個16世紀,地中海地區的人地關系呈現出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這個結構既不同于15世紀也有異于17世紀,自然也使它不同于其他地區。但這個16世-紀只是一個“時段”,如果我們想論證地中海這個大區在整個近代初期都具自身特色,令它與其他地區判然有別,我們不妨把“時段”拉長,進一步探討該區在15、16、17世紀這三個時段間的共同關聯性,歸納出這個更長“時段”里的相對穩定的因素。如果我們想論證地中海區由古至今都有自身的特色,在理論上是可以設想一個極長“時段”作為操作單位的。

當然,把中國上下三千年當作一個“長時段”的,並無人嘗試過。它是否為人接受,該視其有否說服力,而不該是理論上的一種絕無可能性。從理論上對它作出本能式的排斥者,是出于把歷史時序和邏輯時序兩者混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