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結構演進史

中國古代詩歌結構演進史
定價:150
NT $ 131
  • 作者:孫綠江 孫婷
  • 出版社:甘肅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2603803X
  • ISBN13:9787226038031
  • 裝訂:平裝 / 241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由孫綠江和孫婷編著的《中國古代詩歌結構演進史》內容介紹︰詩歌是心靈的歌唱,中國恰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對中華民族心靈的陶冶無與倫比,對中國古代詩歌結構演進史的研究正是對民族心靈的一次回顧與闡釋,這是一個溫馨而多彩的歷程。


孫綠江,甘肅聯合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與古代文化學,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文學結構論》、《道德的中國與規則的日本》等。孫婷,甘肅聯合大學人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曾發表有《李商隱無題詩的構思特征——兼論李商隱對李賀的繼承》等論文。

孫婷,甘肅聯合大學人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曾發表有《李商隱無題詩的構圖特征——兼論李商隱對李賀的繼承》等論文。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詩經》結構
四言結構形成的原因
四言結構對漢語的影響
賦比興的發生
賦比興的心理機制
賦比興特征辨析
賦比興與作品結構
《詩經》結構對後世的影響
“四始”與《詩經》編次
第二章 楚辭結構
屈原對語言結構的貢獻
《九歌》與組詩
《離騷》結構及其文化意義
第三章 五言詩結構
五言詩的語言結構
漢樂府民歌結構
曹植的貢獻及其意義
左思《詠史》之結構
陶淵明詩歌的結構與意義
《飲酒二十首》之結構
第四章 格律詩結構之形成
謝靈運與語言結構的變革
謝靈運詩歌的結構特征
謝靈運詩歌結構的影響
謝胱與永明體之結構
齊梁詩歌與起承轉合
第五章 唐詩結構
格律詩的結構與功能
杜甫對格律詩的貢獻
李賀、李商隱對格律詩的貢獻
第六章 歌行體結構
鮑照對歌行體的貢獻
李白對歌行體的貢獻
第七章 宋詞結構
詩人之詞
詩詞的雅俗
柳永詞的語言結構
柳永詞的篇章結構
詩莊詞媚與詩詞結構
蘇軾的意義
附:辛棄疾詞的語言特征
周邦彥詞的特征
第八章 元曲結構
元曲形成之背景
元曲的結構
地凶曲結構與風格
後記
 

詩歌是心靈的歌唱,中國恰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對中華民族心靈的陶冶無與倫比,對中國古代詩歌結構演進史的研究正是對民族心靈的一次回顧與闡釋,這是一個溫馨而多彩的歷程。

結構是文學作品的內在邏輯與審美觀念的組織形式與外化形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的信息不僅僅存在于作品的語義之中,而且也非常普遍地存在于作品的結構之中,尤其是審美信息大量而普遍地存在于作者有意無意間建立起來的作品結構之中。從直觀的、一般的語言形式來看,不同的語言形式往往具有不同的“韻味”,例如四言不同于五言,五言不同于七言,雜言又不同于“齊言”。這種不同,首先就表現在語言的結構不同,不僅表現在節奏的不同,更表現在表現能力與表現功能的不同,表現在風格特征與審美內涵的不同。另外,用同樣的詞語來進行不同的搭配,即建造不同的語詞結構,審美效果往往也會極為不同,這正是為什麼中國古人那麼重視煉字煉句的原因。例如同為五言詩,“大江流日夜”與“大江日夜流”;“黃河入海流”與“黃河流八海”;“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與“明月照松間,清泉流石上”相比,每一組中語詞的意義都沒有發生變化,而前句的審美信息卻遠遠大干後句。

再從詩歌的內在結構來看,不同的結構同樣會形成、創造出不同的審美風格與內涵。例如《詩經》中民歌的重唱復沓,圓環往復;漢魏古詩中的四句一轉,層層遞進;歌行體中的一氣貫注,揮灑自如;律詩中的起承轉合,絲絲入扣,所有這些結構上的不同都直接導致了審美風格的不同,而在詩詞曲的對比中更是有著太多的差異與不同。即使是同一體裁、同一題材、同一內容、同一形式的作品,也會因為作品內在結構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韻味”。

造成這種種不同的原因除了人們通常所強調的文化的、語義的、修辭的等等因素之外,在更深的層次上說就是作品結構(這里所說的結構包括從最深層的語言結構直到最表層的體裁結構)的不同。這正印證了結構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結構不是一個簡單的集合體,結構的各組成部分不會以它們在結構中存在的同樣形式真正獨立地存在于結構之外。也就是說,只有在如此的結構中,結構的組織成分才會產生如此的意義,離開了這個特定的結構,這些組織成分也就會失去在結構關系中所獲得的“獨特”意義。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眼楮漂亮還是小眼楮漂亮?回答只能是︰這要看它們長在什麼樣子的臉上。是否漂亮,除了眼楮本身的特征之外,還取決于結構(臉部)的組織方式(包括其他組織成分的特征)。在不同的結構中,這雙眼楮便會擁有不同程度的漂亮,甚至會由美轉變為丑。這又印證了格式塔心理學的一個經典定義︰“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在一個良好的結構中,它的各種組織成分都會因為結構的良好而獲得更佳的效果。正是因為在不同的結構中形成了不同的內涵,而對結構的改變又必然會改變原有結構中已有的內涵。這就使翻譯成為一項尷尬的工作,因為任何翻譯都必然要破壞原有的結構,尤其是在對詩歌的翻譯中。這才是人們常說的“翻譯意味著背叛”的真正原因。

結構主義基本上是一種思維方式,它最為關注的不是事物本身的特質而是事物間的結構關系,或者說是組成事物的各種成分之間的關系。這與自然科學以及大多數社會科學門類的思維有極大的不同。在數學中,不論如何運算,最終的結果都應該是一致的,但從心理學、文藝學的角度來研究藝術,不同的運算方式往往會得出不同的運算結果,整體既有可能大于部分之和,也有可能小于部分之和。而這恰恰是結構主義合理與有價值的地方。

雖然結構主義的思維方式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但運用這種思維方式來思考中國詩歌的特質卻具有格外的意義,因為漢語言的以單音單字為元素的組合方式,以及在“以形象論道”的思維模式與比興手法影響下進行的詩歌創作,是最適合于用結構主義的原則來進行解釋的了。只要從“結構”與“關系”的角度對中國古代詩歌的音節、聲律、句型、對偶、結構單位(層次)、起承轉合、組詩、詩集等方面進行分析,都會獲得各種新的見解。

在中國詩歌史上,不論是體裁、形式,還是審美、內容,每一次重大的變革都必然伴隨著詩歌結構的變革,而且只有在完成了結構的變革之後,詩歌才會獲得新的表現手段與新的表現功能,才有能力去表現、創造新的審美內容,詩歌的新的高潮才會到來。因為推動結構變革的動力源于社會對詩歌的新的期待,而這種期待往往是由審美精神與人生態度的轉變所致,所以要想適應這種轉變,首先需要改變的就是詩歌的表現功能。若要實現表現功能的轉變必然要尋求詩歌內在結構的變革,只有實現了結構的變革,詩歌才能以新的面貌與新的精神來表現新的內容。

結構是一種隱性的存在,它無時無處不在發揮著作用,但又始終難以讓人把握,尤其是當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它的作用的時候更是如此。中國古人在詩詞研究中對于各種藝術手法以及修辭技巧都有極為深刻的認識與總結,但對于蘊涵在結構中的審美信息卻始終難以用理論性的語言來表述,所以在古代文藝理論中才有那麼多的諸如“滋味”、“韻味”、“言有盡而意無窮”、“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等等玄而又玄的評論。

通過對結構變革的探索來解讀詩歌內在發展的軌跡應該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本書的目的便是對中國古代詩歌結構的演變歷程進行一次較為全面的勾勒與掃描,並力圖通過對結構的解析來揭示不同體裁與不同形式的中國古代詩歌的表現功能與風格特征,希望這種努力能有一定的收獲。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