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歌謠

黑龍江歌謠
定價:480
NT $ 418
 

內容簡介

縱觀黑龍江的文明、歷史發展,有助于我們充分理解和把握黑龍江民間文學作為民俗、文化的載體現象征的認識意義和價值。黑龍江地處邊陲,“自古文風不盛”,地方的——特別是民族的生產、生活、社會、儀禮、娛樂、信仰等民俗、文化,主要依托于民間文藝——特別是民間歌謠的口傳心授才得以承傳、發展。在樸素的苦樂觀、價值觀、時政觀和歷史評價中,民間歌謠構建出獨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生動形象而又“裨益史征”的社會文化發展史。它們執著地傳承著“民族之魂、文化之根”,默默地為“北大荒不荒”作證。

黑龍江的民間歌謠,從題材和文化內涵卜大致可分為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風物歌、歷史‧傳說‧故事歌、兒歌;為突出黑龍江省抗日斗爭的歷史,我們又單設出“抗聯歌”,共計九類。

勞動歌,是長期從事多種形式的生產勞動過程中逐漸形成、不斷傳承的民間歌謠,與此同時,勞動歌也反映出黑龍江地區自古至今由原始采集、伐木到漁撈、狩獵,由游牧、畜牧到農耕、稻作,直至礦業以及其他行業生產類型的歷史發展軌跡。滿、鄂倫春、赫哲等民族的《挖參謠》、《放排號子》、“打紅圍”、“蹲堿場”、“卡鹿道”、“樺皮船”、“滑雪板”、“獵鷹”、《比武叫號歌》、《斗熊舞》,漢族的《農事十三道大轍》、石油大會戰組謠、“牽著油龍鼻子走”、“手托鑽機走天下”、《築路謠》、《打夯號子》、《紡棉歌》、《巧銀匠》、《剃頭謠》、《補籮謠》、《貨郎謠》、《賣扁食兒》、《十三香》、《醒木謠》等等,或調侃、詼諧,激發勞動熱情,或鋪排渲染,鮮活展示生產民俗場景,或以獨特的韻轍形式,富有哲理地總結生產經驗,或以樂觀主義精神,顯現新時代工人階級的創業豪情……由此展現三百六十行千姿百態的歷史風采。
 

目錄

概述
勞動歌
農業歌
二十四節氣歌(一)
二十四節藝歌(二)
農事十三道大轍
漁獵歌
赫哲狩獵歌
四季狩獵歌
一年四季山里轉
獵人之歌
比武叫號歌
母子打獵對唱
唱空中倉房
熟皮子舞
斗熊舞
鷹啊,我那心愛的鷹
漁家節令歌
五花山
早晨,迎著火紅的霞光
礦業歌
石油大會戰組謠
石油工人沒冬天(組謠)
采油姑娘
哪里有油哪里家
礦山勞工號子
頭載一盞燈
礦工喜 礦工歡
林業采集養殖歌
放排號子
上楞號子
裝車號子
磨菇頭號子(一)
磨菇頭號子(二)
挖參謠(二)
搭伙去放山
春采茵陳夏挖草
草藥歌
青草地上野菜多
養蜂四季歌
其他行業勞作歌
築路謠
拉縴歌
紡棉歌
鞋鋪歌
打夯號子
巧銀匠
鐵匠與農夫
剃頭謠
補籮謠
推豆腐
相馬經
迎客謠
貨郎謠
賣扁食兒
……
時政歌
抗聯歌
儀式歌
情歌
生活歌
風物歌
歷史‧傳說‧故事歌
兒歌
後記
 

黑龍江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她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創造文明的重要區域。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黑龍江三江流域部落眾多,人口密度甚至超過中原黃河流域。古代史籍明確記載在黑龍江地區生息過的民族先後有︰先秦時的肅慎、濺貊、東胡三大族系;漢晉時的夫余、鮮卑、挹婁、北沃且;北朝、隋時的夫余、勿吉、室韋、烏洛侯、地豆于、豆莫婁等;唐、北宋時的棘曷、室韋、契丹、女真、蒙古、漢族等;南宋、元、明時的女真及蒙古諸部、漢族、索倫諸部(即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等)。東北地區的先民鮮卑、女真、蒙古、滿等民族,先後入主中原,對中華民族的政治、思想、經濟、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產生了重大的、深遠的影響。這些崛起于東北大地的民族,一次次地向中華民族文化的母體中注入了無比遒勁和深厚的生命力,並在文化的交流中成長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水乳交融的重要組成要素。

黑龍江是一片開放的土地,她幾百年來一直是眾多遷徙者和拓荒者神往的地方。清朝建立,黑龍江地區的齊齊哈爾(卜奎)和璦琿,被闢為流徙要地。“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張縞彥︰《域外集‧六博圍棋說》)“當是時,中土之名卿碩彥,至者接踵”。(楊賓︰《烯發堂文集‧伍敬玉五十壽序》)清末開禁之後,關內山東、河南人民大批移居黑龍江,民間稱之為“闖關東”。清朝時期,黑龍江省的人口構成已是“(內地)十三省,無省無人”。(方拱乾︰《絕域紀略》)19世紀末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俄羅斯人、猶太人及20多個國家的近20萬僑民涌人哈爾濱等地區,又帶來濃重的歐風西俗。哈爾濱市因此有“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之稱。新中國建國之後,轉業官兵開墾北大荒,開發大慶油田,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以及文革時期的知青來到黑龍江地區。大量外來移民不僅改變著黑龍江的人口結構,也帶來了新的文化要素,不斷塑造出新的黑龍江文化面貌,積澱了黑龍江多元文化的底蘊,形成了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異域文化多元交融的文化格局。

黑龍江是一片多彩的土地,她歷史上一直是多民族聚居的重要文化分區之一。民族眾多、習俗多樣構成了黑龍江地區內涵豐富、色彩斑斕的本土文化。時至近代,這里生活著滿族、蒙古族、鄂倫春、鄂溫克、赫哲、費雅喀、庫頁、奇勒爾、恰喀拉、錫伯、朝鮮、回族等眾多民族。黑龍江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為歷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慷慨地提供了豐美的原料,勤勞勇敢的人們則在向大自然索取的過程中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生活形態,陶冶出絢麗的少數民族風情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鄂倫春族、鄂溫克等民族的薩滿、歌舞和樺皮藝術,赫哲族的魚皮工藝,朝鮮族的民族風情,滿族的剪紙、刺繡等等,在全國範圍內都是獨樹一幟的。

在這片古老、神奇、開放、多彩的大地上,黑龍江文化就像一條匯聚了眾多支流的奔騰江河,雄渾瑰麗、氣象萬千。流淌于其中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回旋踫撞,激蕩出激越、震撼的音符。豐厚的文化遺產資源是黑龍江流域文明的具體呈現,積澱了北方獨特的文化脈絡和文化基因,展現出鮮明的龍江特色和龍江風格。龍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過重大作用,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是黑龍江提升文化軟實力,發展文化產業取之不盡的寶藏,是黑龍江實現科學發展的雄厚基礎。研究和保留傳承黑龍江文化,是當代黑龍江人不容推卸的神聖責任。《黑龍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將分民風民俗、民間文學、民間藝術三個系列,全方位、立體性、多角度、大縱深地展示黑龍江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優良的黑龍江文化基因,更好地繼承民族和地域傳統,為文化興省、文盛龍江,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