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銘等主編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回顧與展望)》集合了十余位區域和城市經濟學家,對有關中國城鄉和區域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文獻和經濟政策的回顧與評論,他們對一些認識誤區也作出了基于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探討。全書共11章,分為“總論”、“激勵與協調”、“分割與整合 ”和“集聚與平衡”四個部分。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回顧與展望)》既可以作為中國城鄉和區域發展問題的研究手冊,也可以作為相關經濟政策制定者的參考資料。同時,《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回顧與展望)》也可以作為區域經濟學、經濟地理學、城市規劃和公共政策等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和培訓項目的參考用書。
目錄
序/雅克‧蒂斯
前言
第一部分︰總論
1 經濟地理學
2 經濟集聚與區域協調
第二部分︰激勵與協調
3 中國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
4 中國城鄉發展的政治經濟學
第三部分︰分割與整合
5 制度制約下的勞動力流動與滯後的城市化
6 對外貿易、區域間貿易與地區專業化
7 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發展
第四部分︰集聚與平衡
8 中國制造業地理集聚的成因與趨勢
9 中國制造業空間集聚的影響
10 城市空間結構︰居住、就業及衍生問題
11 基于區域平衡發展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現狀、挑戰與改革
後記
前言
第一部分︰總論
1 經濟地理學
2 經濟集聚與區域協調
第二部分︰激勵與協調
3 中國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
4 中國城鄉發展的政治經濟學
第三部分︰分割與整合
5 制度制約下的勞動力流動與滯後的城市化
6 對外貿易、區域間貿易與地區專業化
7 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發展
第四部分︰集聚與平衡
8 中國制造業地理集聚的成因與趨勢
9 中國制造業空間集聚的影響
10 城市空間結構︰居住、就業及衍生問題
11 基于區域平衡發展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現狀、挑戰與改革
後記
序
經濟地理學的一個共同而獨有的特征就是把經濟集聚的出現解釋成一個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對稱性被逐漸打破的過程。換言之,這門學科的目標就是去尋找這樣一些機制,通過這些機制來解釋經濟活動的空間均勻分布是否穩定。與該領域之前的貢獻相比,在如今的經濟地理學中,產生影響的離心力與向心力都是基于市場的,並且都是內生的。中心一外圍理論的結論廣為人知,並且引發了很多爭議。與不考慮要素流動的新貿易理論不同,在經濟地理學中,一旦考慮到勞動力的流動,就可以得到內生的經濟集聚。具體說來,中心一外圍理論表明經濟整合會引發地區差距的自我強化。考慮到其政治和社會的啟示,評估該結論的穩健性就變得非常重要。特別是中心—一外圍理論沒有考慮到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中間產品在生產中的使用或者歐洲較低的勞動力空間流動,這些因素都會使結論變得不那麼悲觀。如果經濟整合的早期確實足以培育出一個更加集約的集聚經濟,其延續過程則傾向于導致經濟活動的重新布局,這種重新布局可能會導致經濟活動在地理上的均勻分布。簡言之,我們可以期待空間發展過程會呈現出鐘形曲線(
bell-shaped curve)的特征。
新經濟地理學特別適用于研究那些快速發展的大型經濟體,比如中國。中國正經歷著地區差距的擴大(在2007年,42.8%的人口在13.5%的國土上創造了67.9%的GDP)和快速的城市化(最近城市化率接近50%)進程。這兩個進程已經而且將繼續對經濟活動在中國的空間分布形態產生重要影響,並帶來巨大的社會和政治影響。中國的城市太大了還是太小了?中國的國內貿易壁壘依然很高嗎?大規模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會促進中國省份之間的收斂還是發散?這些問題只是中國科學家們與他們的國外合作者應該去探尋的研究議程中的一小部分。
這本由十余位中國杰出的青年經濟學家共同完成的著作會是經濟地理學發展中的重要貢獻,將會幫助中國與外國讀者深刻理解中國的區域與城市發展中正在發生的故事。
新經濟地理學特別適用于研究那些快速發展的大型經濟體,比如中國。中國正經歷著地區差距的擴大(在2007年,42.8%的人口在13.5%的國土上創造了67.9%的GDP)和快速的城市化(最近城市化率接近50%)進程。這兩個進程已經而且將繼續對經濟活動在中國的空間分布形態產生重要影響,並帶來巨大的社會和政治影響。中國的城市太大了還是太小了?中國的國內貿易壁壘依然很高嗎?大規模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會促進中國省份之間的收斂還是發散?這些問題只是中國科學家們與他們的國外合作者應該去探尋的研究議程中的一小部分。
這本由十余位中國杰出的青年經濟學家共同完成的著作會是經濟地理學發展中的重要貢獻,將會幫助中國與外國讀者深刻理解中國的區域與城市發展中正在發生的故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3折$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