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就是宇宙真理

通就是宇宙真理
定價:192
NT $ 167
 

內容簡介

曾仕強、劉君政教授著,文字淺白有趣,大量圖解說明。《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與您暢談易經智慧在現今社會的思維,以及如何應用易經智慧經營您的人生與事業。

噬嗑卦︰離上震下,火雷噬嗑。噬嗑,亨,利用獄。頤中有物,日噬嗑,噬嗑而亨。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以人為本,務求慎始。

困卦︰兌上坎下,澤水困。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貞,大人吉,以剛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堅定意志,不為利誘。

賁卦︰艮上離下,山火賁。賁,亨,小利有攸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自我充實,返璞歸真。

井卦︰坎上巽下,水風井。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巽乎水而上水,井養而不窮也。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求取上進,為民造福。

《易經》的八卦,也就是六十四卦,整體系統完全相通,因此一爻變,全卦也就隨之改變。乾卦和坤卦兩者看似完全相錯,每一爻都正好相反,實際上乃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彼此很容易相通。把乾坤兩卦合起來看,更能夠通情達理,有利于合理變通。其余六十二卦,皆是乾坤兩卦互動所形成的種種變化,彼此關系密切,一本而萬殊。
 

目錄

作者簡介
前言——代序
第一章 什麼稱為通?
一、通指推廣實行變的道理
二、一而二二而一合並則通
三、萬變不離其宗事事皆通
四、圓通必須堅持圓而不滑
五、不要求神通最好能通神
六、來往變化而不窮稱為通我們的建議
第二章 如何才能通?
一、一切固體皆是氣的凝結
二、氣是形而下的並不是道
三、必須依理而變才能求通
四、持經達變才能真正變通
五、推己及人才能人我相遇
六、道德是人類互通的軌道
我們的建議
第三章 陰陽如何才能通?
一、陰陽同時並存當然能通
二、陰陽屈信相感通則生利
三、陰陽各自當位更易通達
四、噬嗑喚醒我們志同道合
五、最好的通即為政通人和
六、雷電噬嗑還要撫平創傷
我們的建議
第四章 噬嗑封六爻說些什麼?
一、加刑具于足使其不再犯
二、噬而嗑之而後合則易之
三、久而不能噬小心會遭毒
四、知艱難能保持自然吉祥
五、守正知危考驗公正斷案
六、積不善成惡名必須大懲
我們的建議
第五章 賁卦六爻有哪些啟示?
一、符合身份不宜過分華飾
二、先求實質然後加以修飾
三、所有修飾不失本來面目
四、崇尚素淨有利陰陽交合
五、不拘形式在乎用得其當
六、無色無華更顯自然真趣
我們的建議
第六章 如何看待噬嗑和賁卦?
一、上下都剛實有一定範圍
二、三陽三陰互動剛柔並濟
三、人道爻變表示以人為本
四、從腳趾著手慎始很重要
五、施以刑罰防止亂變花樣
六、德治即憑良心實施法治
我們的建議
第七章 困卦六爻有哪些啟示?
一、初六不自量力自己受困
二、困于酒食堅持不為利誘
三、才德不足以致進退失據
四、化解窮困不宜操之過急
五、堅定意志才經得起考驗
六、不知所措反而愈陷愈深
我們的建議
第八章 井卦六爻說些什麼?
一、不合時宜的人應該淘汰
二、賢士不受重用也等于零
三、井下井上必須兼顧並重
四、賢士也要持續求取上進
五、賢士有機會為全民造福
六、有井象有活泉大功告成
我們的建議
第九章 如何看待井困二卦?
一、化解困厄唯有開源節流
二、及時變通才能維持長久
三、兩卦的剛中有密切關聯
四、困井都是人生所不能免
五、井道提示末路至為艱難
六、井時須防困通要防不通
我們的建議
第十章 何謂享受有限的自由?
一、世間多少罪惡出于自由
二、西方爭自由的真正原因
三、中華民族自古重視王道
四、我們只能享有合理自由
五、自然只有分工不求平等
六、中國人最重視現世報應
我們的建議
結語
附錄 有所悟才能通
 

歷代學者對《易經》“元亨利貞”的闡釋,據統計有十四種之多,各有不同的取向,也各有不一樣的見解,更加證明《易經》的廣大,簡直無所不包。經過長久的考證、分析和辯論,我們可以大膽地說,《易經》不僅可供佔筮,也是一本說明義理的書。伏羲氏當年尚無文字,只能夠用極為簡單的奇(一)偶(一)的符號作為基礎,把高深的哲學思想,透過一陰一陽的排列組合表現出來。倘若缺乏哲理的支撐,全憑幸運,就能夠一下子找到不二途徑,並得以長久地發展下來,豈不是不可思議的神跡?

一般人只能夠從象(現象)入手,推論出某些道理,甚至于為現象所迷惑,根本看不出什麼道理。聖人則剛好相反,先領悟出“宇宙萬象如此錯綜復雜,背後必然有不易的常理,才能夠亂中有序,互動得十分有條理”,為了使一般大眾易于接受,才從一般人常用的符號、畫象當中,尋找出奇(一)和偶(--)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象征,經過巧妙的排列組合,歸納出“一陰一陽之謂道”,以建立大家的共識,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彼此和諧相處,以求安足。

《漢書‧藝文志》日︰“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易道深在何處?始終無人加以探究,很可能就是聖人對易理深有領悟,為求深入淺出,站在大眾的立場,透過易簡的方式,把最高深的哲理,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充分表達,使人民能安身立命,世界能生生不息。

伏羲氏畫八卦,更進一步用以造字。把“*”看成“水”字,將“*”用作“火”字,所以稱為象形文字。據說他在石板上刻畫出“*”的記號,透過手勢教導族人︰用這個符號來表示“風”,並且從那時開始,每當他把這個特定的符號掛在固定的大樹上,大家一看就知道第二天要刮風,從而有所準備。

有一天,他把“蘭”、“蘭”和“*”三塊石板,同時掛在大樹上,大家看了,互相警告明天的天氣很壞,有風,有雨,還會打雷。大家非常感激,樂于接受伏羲氏的教導。

由于伏羲氏最常使用的符號一共有八種,而且他將這些符號懸掛在樹上,所以稱為“八卦”。當時有很多文字都是從八卦演變而成的,例如“六”,原本用“*”來表示,很容易和“*”搞混而引起爭執,正好坤卦(*)一共六畫,而“坤”代表“地”,于是用“土堆”,也就是比較突出的地的形狀來表示,造成“六”這個字。“六”的大寫是“陸”,和陸地的“陸”有很密切的關系。

這些傳說是真的還是假的?不論怎樣回答,實際上都不合理。倘若有人反問︰“有什麼證據?”很可能答不出來。我們實在不必要也不能夠管它是真是假,只要思考它“通”或“不通”,便可以決定應不應該接納這樣的說法。通不通?通什麼呢?只要能通于自然的道理,便可稱之為“通”。

“自然”是一切事物的共同評斷標準,合乎自然的道理,即“通”,否則便是“不通”。就如同我們常說的“通情達理”一一“情”是我們的感覺,“理”即自然的道理。

周文王時代已經有了文字。他被商紂王囚禁在(you)里,當時紂王命令負責看管的獄卒要關他一百天,想把他活活餓死。幸虧當時人們用的是七進位制而非十進位制,因此一百天相當于現代的四十九天,而且負責看管的獄卒知道文王賢明,常常瞎地里偷送食物給他。紂王到底把文王關了多久,我們誰也不敢斷定。我們只知道,文王為了勸告紂王,把自己寶貴的經驗,借由六十四卦的卦爻辭陳述出來。即使紂王听不進去,至少也可以傳承下來,留給後代子孫作為參考。文王所寫的東西,有沒有經過他人的修訂,我們也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卦爻辭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到了五百年後,還被孔子推崇備至,樂于作傳解說其中的道理。孔子怎樣判斷文王所寫的卦爻辭是否正確呢?說起來也是“通”與“不通”。因為“通就是宇宙真理”,一直到現代,仍然是可靠的評斷標準。

現代科學若通于自然的,便屬真理;若不通于自然的,頂多是一種自圓其說的結果,通不過時間的考驗,遲早會被後起的科學家推翻。人類的進步,不就是一代又一代改變從前的說法,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嗎?一切一切都在變,只有自然的規律永遠不會變。凡是不通于自然規律的,遲早還是要變。

孔子的偉大,用現代的話來說,即在于提高《易經》的附加價值。他洞察伏羲畫卦,是先有智慧,能通于宇宙真理,然後才胸有成竹地取象。周文王同樣具有通于宇宙真理的智慧,才能把六十四卦的卦爻辭配合得天衣無縫。孔子為求“中人以上”都能夠明白《易經》的道理,因此為《易經》作傳,賦予更多的哲學義涵。

《易經》既然是一本通于自然的書,它本身當然也屬于自然的一部分。自古以來,不論人們對《易經》抱持什麼樣的心態,它總是安靜地等待人們去發現。就像自然永遠以無為的態度對應人類一般︰遇到反對者時不去辯解亦不迫其認可; 不喜歡的無緣者則任其自去;有興趣且願意深入理解者可獲得“開啟智慧”的寶貴機會一一這也正是人生的規律︰人人自作自受。

現代人讀《易經》,最好能抱持“既不相信,也不會不相信;既不排斥哪一種說法,也不完全接受哪一種說法”的中道思維,堅持以“自然”為最高的判斷標準。通于自然的,即信;不通于自然的,便不信。通于自然的,接受;不通于自然的,就不接受。《系辭下傳》日︰“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易經》最重視“時”,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決斷吉凶的時候,卦義對“時”的描述,將會影響到爻義的變化。乾卦(*)的“時乘六龍以御天”,蒙卦(*)的“以亨行時中”,損卦(*)和益卦(*)的“與時偕行”,艮卦(霧)的“動靜不失其時”,都在提醒我們︰易理是隨時變動,以求合平時宜的。法會僵化,是由于彈性不足以應變;理會變動,才能與時俱進以求通。

通是合的結果,大自然的象、數、理合在一起,得以匯通。西方人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來研究自然,卻將自然分別從物理、化學、數學的不同角度分開來討論,愈深入愈鑽牛角尖——科學本身並沒有錯,可惜采用了不自然的研究方法,才造成今日科技嚴重破壞自然,威脅人類生存的惡果,令人感到恐怖萬分。

用易理來指導科學,以“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態度,采用“一分為二,二合為一”的方法所發展出來的科學,才會有益于自然人生,且不致危害地球萬物。

換句話說,天人合一的科學,才合乎自然規律;否定天人合一的科學,遲早會置人類于死地,這是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必須慎重思慮的課題。時間緊迫,請早決定為幸!

常言道︰“窮則變,變則通。”我們知道非變不可的道理,但是“不可不變,也不可亂變”,必須變得通,也就是依據自然規律而變,方能收到“通則久”的效果。常常變,表示變得不好,不能切合時宜,不算變通。一天到晚把“求新求變”掛在口頭上,其實象征內心不安,不能滿足于現實的狀況,實在不是良好的現象。

“變易”和“不易”,都是易理的一部分,必須合在一起思考,不應該分開來看。從日常生活中,執事者經常是變也挨罵,不變也挨罵,便可得到最好的證明!如何“以不變應萬變”,才是現代人學習的重點,不幸這種人類的最高智慧,長久以來不但被誤解,而且還遭到無情的批判。我們有責任說明真相,還它清白,也恢復中華兒女的智慧。尚祈各界先進朋友,不吝賜教是禱!

曾仕強 劉君政 謹識于台灣師範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