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國:現代中國社會中個體的崛起

「自我」中國:現代中國社會中個體的崛起
定價:210
NT $ 183
 

內容簡介

當代中國社會從未停止變化,新近在諸多方面的激進變動更是從本質上改變了社會的結構。個體的崛起,就是這樣一種轉型性的變革。

個體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關系的結構,導致了中國社會的個體化。在公共領域,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城市化背景下的公共領域,個體的角色變得更為復雜和重要。對於當代的中國青年而言,個人幸福和個體自我的實現無疑成為了人生的終極目標。

那麽,如何理解正在崛起的個體、及其在中國和世界范圍內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根本的問題在於:中國社會,是否像西方社會一樣,正在經歷一種個體化的進程?

作為一項持續數年的實證合作研究,本書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國,個人已經成為一個基本社會范疇的事實。中國已經出現了一種發展趨勢,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種發展不僅決定了私人領域、家庭結構和兩性關系,也決定了經濟的組織方式和靈活的就業,以及同樣重要的,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同時,本書也從不同的角度表明,這一中國式的個體化進程具有其獨特性,它並非是對歐洲個體化路徑的單純復制。

因此,所有想要了解當今中國社會基本構成——包括其兩面性、偶然性和矛盾性等——的讀者,都必須讀一讀此書。
 

目錄

前言:個體化的種類
導言:沖突的個體圖景和有爭議的個體化進程
1 個人選擇的理想化:中國農村青年眼中的工作、愛情和家庭
2 「他是他,我是我」:中國農村養老中的個人和集體
3 個體化和中國私營企業家的政治代理
4 他們自己的集體:游走於政黨邊界上的青年志願者協會
5 在自我與社區之間: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個人
6 中國知識分子思想意識中的個人自律和集體自由
7 「情感壓力」:當代中國的法律與個體
8 集體符號和個人選擇:歸國華僑在國家農場的生活
 

本書的出版來源於一項持續數年的合作研究,研究內容包括中國社會有關個人的概念和實踐、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受烏爾里希·貝克和伊麗莎白·貝克一吉恩斯海姆夫婦(Ulrich Beck and Elisabeth Beck-Gemsheim)著作的啟發——在中國社會的特定環境下的個體化進程。參與這項研究的是歐洲(大多來自北歐國家)和中國的資深學者和博士研究生,他們來自歷史、文學研究、人類學、政治學和漢學等學科領域。本書反映了這種多元性。

正如閻雲翔在導言中所強調,每位作者都通過實證研究,從他們各自的視角和學術背景撰稿,希望這些實證研究不僅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中國人對個體的認知的逐漸改變(例如在文學、法律等形式上表達出來的那樣);還有新的集體形式以及與國家談判方式的產生如何帶來對於個人自由、選擇和個性發展的更大的要求和期待。如貝克和貝克一吉恩斯海姆所稱,個體化是一種社會條件,它並不是通過個人的自由決斷就能實現的。個體化進程的決定性特征之一正是它不僅允許而且要求個人作出積極貢獻。在一個缺乏歐洲個體化進程中的兩大決定性特征——即深植於文化之中的民主傳統和福利體系——的國家和社會中這一過程如何演化,正是本書各章所要探討的問題之一。

本書的出版及其相關研究的開展,離不開參與本項目的學者所在的歐洲、中國和美國的各大高校作出的貢獻。不過首先是有了挪威研究基金委員會( Norges ForskningsrAd)於2006年至2009年期間的慷慨資助,才使得我們能夠將這些學者聚到一起,共同開展研究,從而確保本書不僅僅只是個人論文的合集。我們希望本書能有助於激勵對中國的個體化進程作進一步研究,並為新的比較研究作出貢獻,在這些研究中,中國的經驗可以用來重新定義從歐洲或北美語境下發展而來的理論,貝克和貝克一吉恩斯海姆在本書的前言中就提到了這一點。

本書中有4篇論文(第一、二、三、四章)之前曾發表在《歐洲東亞研究期刊》(2008年第7卷第1期)上,不過與現在的版本稍有不同,我們在此感謝該期刊允許我們此次重新發表。此外,我們還要指出,在這一項目和網絡的其他參加人員所提出的富有建設性的爭論和評論之基礎上,所有的文章都經過了長時間的修改。

最後,我還想說明的是,除了上述的機構和研究人員之外,這一合作研究項目及您面前的這本文集也得到了其他個人及機構的鼎力支持和幫助。胡安訥( Ane Husstad-Nedberg)幫助解決項目進展中的各種實際問題,並且為統一原稿的格式、將每個人的稿件整合成一部書稿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孔諳寧( Ann Kurush)對本書稿的貢獻在於,她仔細地為英文文本的語言和文風進行潤色。丹麥一挪威合作基金會為這一項目提供了一筆慷慨的資助,資助課題組在哥本哈根的SchaeffergArden酒店召開了一次研討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