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與共存的歷史認識:日中關系150年

對立與共存的歷史認識:日中關系150年
定價:708
NT $ 616
 

內容簡介

《對立與共存的歷史認識:日中關系150年》為日中青年歷史學術會議的第三部成果,探討了自1871年《中日修好條規》簽訂后近150年的中日關系。

全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討論在歷史和文化上淵源至深的中國和日本對對方的認識,特別是認識中的誤解和分歧。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試圖在中日關系中既保障本國的「國家利益」,又使兩國「共存」的政治家、外交官、軍人和知識分子等的各種活動。

第三部分關注在中日兩國漫長的對立和斷交時期仍然存在的多重交流渠道和談判場合中,兩國政治家、外交官、企業家和民間人士如何利用各自人脈參與中日關系,以及他們的活動給兩國關系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目錄

第一部想象與邏輯
1880年前后日中報刊的論爭——吞並琉球、亞洲及相互印象
導言
一19世紀下半葉東亞的報紙與輿論
二日中報刊圍繞日本吞並琉球問題的「論爭」
三日中報刊「論爭」中的相互印象
結語
晚清駐日使團的日本研究及其認識(1877~1894)
導言
一琉球問題研究
二朝鮮問題研究
三修約問題研究
結語
亡國亡省亡人——1915~1925年中國民族主義運動之演進
一危機:亡國、亡省、亡人
二動員:事件、運動、革命
三主導、參與群體
四組織化程度
五中心口號
六集體行動的物質基礎
結語
戰火下的影像和人生——中日全面戰爭時期的重慶電影與電影人
一重慶電影的官營特質
二重慶電影的主流趨向
三重慶電影的受眾影響
四戰時影人的處境與抉擇
第二部權益與共存
中國青年將校的日本陸軍留學體驗——以蔣介石的高田留學時代為例
導言
一軍人蔣介石——風貌、成績、晉升
二身為野戰炮兵的蔣介石的軍人生活與活動
三回憶中的日本體驗
結語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后」構想——議和准備委員會與幣原喜重郎
導言
一時代背景
二會議記錄分析
三以什麼樣的論據奪取權益?
結語
日本在華統治與中國顧問——以「關東州」和劉心田為例
一本文的問題意識和課題設定
二中國人在「關東州」的法律地位和本文使用的基本史料
三裁定內容的依據與中國顧問劉心田
四關於日中間案件的裁定內容及其特點
結語
相反的日本憲政觀——以美濃部達吉和張知本為中心
導言
一民國媒體界與日文書籍的翻譯
二民國時期的憲政思潮與日本——美濃部學說的接受
三張知本的《憲法論》與日本憲政觀
結語
20世紀50年代的戰爭記憶與淺層的歷史和解——以日本前軍人訪華團為中心
一日本前軍人訪華的背景
二訪華的經過和結束
三圍繞歷史觀的討論
結語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大平正芳——以第一次日元貸款為中心
一中國政府轉變外資政策
二日本政府決定對華提供日元貸款
三大平正芳的中國觀
第三部構想與交涉
日中關系中的「中國通」外交官——芳澤謙吉、有吉明的時期
導言
一「中國通」外交官的人脈
二「中國通」外交官的「外交力量」所驅動的日中關系——芳澤謙吉與幣原外交
三力爭奪回「外交」主導權——有吉明與「廣田外交」
結語
日中戰爭初期中國的對日方針——以陶德曼調停中孔祥熙的活動為中心
導言
一盧溝橋事件的爆發
二第二次上海事變與第三國調停
三九國公約會議
四德國調停方案的重新討論
五蘇聯的動向
六南京陷落與「班乃島」號事件
七德國再次調停
八對美國調停的期待
九中方的答復
結語
周恩來與日本——人際關系的形成與對日外交的開展
一構建人與人交流的機制
二從失敗的日本留學中所學到的(1917~1919)
三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摸索與挫折(1949~1958)
四竭力推動民間外交與構建核戰略(1958~1971)
五走向正常的國家關系的外交戰略大轉變(1971~1976)
六周恩來的外交遺產
高碲達之助與戰后日中關系——日本外交從「政治」向「經濟」的轉變
導言
一在滿洲取得的經驗與經濟合理主義
二從實業家到政治家
三日蘇談判與日中談判
結語
廖承志與中國的對日民間外交
導言
一廖承志在新中國建立前的經歷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對日外交方針
三中央決定由廖承志負責對日工作
四廖承志與中國對日工作機制的變遷(1949~1972)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