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2019/5/16第1644期

商業周刊 2019/5/16第1644期
定價:99
NT $ 94
  • 出版日期:2019-05-16
  • 語言:繁體中文
 

封面故事

兩個籃球場大的台灣工廠,藏在新竹某處大樓內,除少數資深工程師外,新進員工根本不知道公司總部裡,留有一座廠。二十年多來,公司產線陸續移至中國,曾是起家厝的台灣工廠,僅留兩條舊產線,生產少量樣品,多數時候放著當裝飾,等著凋零。
但,今年以來,這座台灣工廠的大門打開。入駐的工程師們,手裡拿著表,規畫挪移舊產線,騰出空間,移進新設備。若將來輪三班制,就算夜裡,工廠的燈都是亮的。
 
川普若對中國全面課稅
三千家台商,將有意撤中回台
 
瀕臨死亡的台灣工廠,又活了回來。
五月十日,川普正式對中國輸美、高達兩千億美元清單,課稅二五%。若中國不肯就美國對智財權等要求讓步,他宣稱將對剩下輸美產品、價值達三千二百五十億美元,全面課二五%重稅,中國亦展開反擊。
「他(指川普)六月把剩下三千二百五十億(美元)加進去,就沒有一家廠商不會受到影響啦!」網通大廠董事長指出,他今年準備把停掉的台灣產線重新恢復,近二十年來,他首次這麼做。
「不只是我們網通廠而已,筆電還沒在課稅二五%的清單裡,但那些組裝大廠,現在都急著要跑了!」他語氣著急的對我們說,「這是趨勢,不是短期就會改變的。」
中華經濟研究院調查,因中美貿易戰,有意回台投資的製造業台商,約占總數的一二%。以此推估,西進中國的累計製造業台商數量約為二萬五千家,也就是說,有意回台投資的製造業者,潛在家數約為三千家。
我們攤開行政院「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公布的具名台商,和已有具體行動,且公布回台投資金額的公司,總共整理出三十六家主要台商,加起來的投資金額破千億元。
 
這波多是「高顏值」台商
七家龍頭,計畫長期投資
 
這一份名單裡,你會看到兩組關鍵字:「全球最大」和「擴建」。第一,三十六家裡,有七家公司,產業地位身居全球最大,包括最大電源供應鏈的台達電、最大被動元件廠國巨、最大自行車製造廠巨大、最大筆電暨伺服器代工廠廣達等,都是「高顏值企業」。
第二,這群回台廠商,不是蓋新廠,就是擴建,這代表,台商不只是短期避開貿易戰衝擊,而是中長期的布局。中經院助研究員陳馨蕙表示,台商回台分「產能」和「產線」移轉,產能移轉只是提高台灣產能,並非長期投資;但若是建廠或擴廠,則是產線移轉,不太可能再遷回中國。
「你已經(回台)蓋了廠,設備也安裝下去,(客戶)認證也通過了,要再遷回大陸去,基本上不太可能,」特斯拉供應商、和大總經理陳俊智表示,「回來就不會走了,這是比較長期的。」
「我們在中國就不再擴大了,就擴大台灣,」某家回台的零組件業者指出,「我們本來是有一些中國零組件(和台灣零件併櫃)運到美國,現在我們就在台灣製造,不併櫃了。」
這群台商回台投資金額,占過去資本支出的一成五以上。例如,台達電去年以來在台購地、建廠等金額,達一百三十二億元,若分五年期計算,約占過去三年平均取得不動產等固定資產支出的二五%。
曾消失在台商戰略地圖的台灣,二十多年後,再次成為他們的焦點。
但台灣面臨五缺,台商回台究竟有何盤算?對台灣經濟又有什麼幫助?我們走訪超過二十家台商,找出答案。
「(回台)就是一個偶然加上必然,」台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說,六年前公司已在台中精密園區買下約一萬坪的土地,但建廠進度到約三○%時,「中美貿易戰爆發,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銷售量)下降將近三、四成左右,我們擔心受到衝擊,建廠計畫就緩慢下來。」
 

內容簡介

《商業周刊》菁英的專屬閱讀

  《商業周刊》是台灣發行量最大的財經周刊,同時也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雜誌之一。以「先進觀念,輕鬆掌握」為宗旨,讀者群包括:企業高階決策者、企業中階管理幹部、掌握機會的創業家、審慎觀察的投資者、分析經濟的思考者等。

  將以「放眼國際視野」、「整合專業分析」、「強化多樣內容」為目標,協助台灣企業界吸納先進的經濟資訊,讓《商業周刊》的讀者在變化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中,更能掌握先機!

  2003年ACNielsen亞洲菁英市場調查 商業周刊 榮登多項第一 . 商業周刊閱讀率高達23.7﹪. 高階經理人 商業周刊讀者以41.3﹪高居第一 . 參與商務建議決策 商業周刊讀者以25.0﹪高居第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5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