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加護病房

走進加護病房
定價:280
NT $ 45 ~ 252
  • 作者:瓊安.卡塞爾
  • 原文作者:Joan Cassell
  • 出版社:原水
  • 出版日期:2007-04-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069293
  • ISBN13:9789867069290
  • 裝訂:特殊裝訂 / 31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死亡是敵人?還是結果?抑或是痛苦?
  當死神逼近,醫護團隊對病患及其家屬該承諾永不放棄,為他對抗死神,
  還是痛心做出放棄搶救的決定,讓他擁有好的存活品質?
  這是關鍵性的時刻,如何做出攸關生死的關鍵決定?

  本書揭開搶救生命的外科加護病房中,醫護人員不為人知的秘密與感受……。

  作者深入美國VS紐西蘭外科加護病房現場調查,她發現到:
  在外科加護病房中,主宰你我生死大事的,不光是醫師的仁心仁術,
  還包括醫護人員、醫院、病患本身以及家屬的道德價值觀,
  同時得考量醫療體系、專業訓練、地域與文化之間的差異。

  本書深入描繪分析加護病房中醫師、護士、病患、家屬的互動、溝通與價值觀念,

  如何深刻影響每個關乎生死的醫療決策。並將每個角色內心的矛盾、困惑與理念具體呈現,讓讀者能身歷其境體會醫療現場的真實感受。

出色的演員
  護士、住院醫師、臨研醫師和主治醫師的行為,都會影響生命、死亡、受苦和家庭關係。有些人接受醫療事件加在他們身上的道德責任,有些人則認為自己的工作是照顧病人的「身體」,忽略醫療工作的道德內涵。

外科醫師V.S.重症專責醫師
  外科醫師就像病人的辯護律師,為了讓病人活命不擇手段;但對重症專責醫師而言,死亡並不是敵人,無謂的苦難才是該對抗的目標。

家屬V.S.病患的搶救意願
  必須做出終止生命的決定時,多數家屬不知道病人的意願。病人可能在加護病房住八個星期、活著住進安養院,然後靠呼吸器維生;這或許是家屬的選擇,但這是病患會選擇這個結局嗎?

紐西蘭V.S.美國的加護病房
  和美國的病房比起來,奧克蘭的科技可說相當落後,但他們住院醫師值班時間較短、護士和病人的比例是一比一,醫生和護士也表現出更多的同情與關懷。

利潤V.S.使命
  美國各地許多醫療機構已被經濟重擔壓垮,主管們則努力對抗壓力,來保護這家醫院。只看利潤的結果,限制甚至腐化了人的使命。這決定錯了嗎?

最終的選擇
  如果你生病了,但尚有存活機會,美國的外科加護病房或許就是奇蹟發生的地方。但是如果你離死亡只有一線之隔,人生的最後一站最好不要在這裡……

審定推薦
  柯文哲 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
  張厚台 台大醫療聯盟亞東醫學中心急救加護中心主任
  王治元 台大醫療聯盟亞東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

選書顧問
  吳秋文 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任

作者簡介

瓊安.卡塞爾(Joan Cassell)

  目前在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外科部擔任研究員。

  她的作品包括《Expected Miracles: Surgeons at Work》、《A Group Called Women: Sisterhood and Symbolism in the Feminist Movement》和《Children in the Field: Anthropological Experiences》(以上皆為天普大學出版社出版);最近的前一本作品則是《The Woman in the Surgeon's Body》。

 

目錄

序曲 月球背面──外科加護病房

第一章 照護倫理:護士及無力感的難題
第二章 最好的時光,最壞的年代──住院醫師
第三章 醫療論述的多變世界──臨研醫師
第四章 主治醫師
第五章 死亡是敵人,還是苦難?
第六章 在外科加護病房中對抗死亡
第七章 紐西蘭的加護病房
第八章 悄悄走進黑甜鄉:奧克蘭人的死亡過程
第九章 只看見底線
第十章 死亡的霸權

附錄 「硬」科學、「軟」科學、社會科學

 

審定序 在兩難之間,思考「活著」的真諦!
◎柯文哲

  醫院對一般民眾而言,已是個陌生的地方,而外科加護病房則是陌生之中最陌生的,如同月球的背面 (註:因為星球軌道運轉的關係,月球永遠以相同的一面對著地球,因此月球的背面,從地球上是無法觀察到的)。隨著電動門的關閉,家屬被隔絕在加護病房之外,裡面到底進行著什麼活動?一直是大家感到好奇的。

  可以看見的,只有一個一個身上插滿各種管子的病人,藥物、點滴不停地輸注,病房內燈火通明,幾乎沒有日夜之分,而專業的醫生、護士、藥師、呼吸治療師…則穿梭其中。但是在這裡更有看不見的各種猶豫、衝突、掙扎,病人的生死在一線之間,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不斷上演著。

  到底醫生最大的敵人是病人的死亡,還是病人的痛苦?治療本身,不管是藥物、手術、引流、穿刺、電擊、透析、人工呼吸…,都可能伴隨著某些傷害和併發症。如果病人能夠挽救成功,也許對於一些治療所引起的痛苦,還能忍受,但更多的情形是病人受盡折磨,依然在千瘡百孔的痛苦中嚥氣。雖然醫護團隊可以利用各種疾病嚴重度量表,來預測病人存活的機會,並作為治療與否的參考依據。但是這些統計唯有對「一群」病人才有意義。對「單一」病人而言,統計並不具任何意義,因為對「他」而言,如果治療成功了,機率就是100%,萬一失敗,就是0%。對個人而言,並沒有所謂的「60%存活」這種情況。

  加護病房醫師面對一個病人時,要不要積極挽救?要救到什麼程度為止?這個問題總是不斷地浮現,也不易找到答案。

  我是相信奇蹟存在的醫師,問題是奇蹟之所以為奇蹟,正是因為它很少出現,少到被稱為奇蹟。的確有一些病況極為嚴重的病人神奇地恢復了,但在同時,卻也有一大堆的病人在死前受盡折磨,另外有一小部份的人存活了下來,但是成了植物人,繼續拖累其他家人。

  積極治療也許真的救了一個病人,但是也可能製造出更多的植物人。病房中一個成功的案例,會鼓舞醫護人員的心情及士氣,但那些不幸的植物人,卻要家屬無奈地承受。

  加護病房中,不僅醫師和病人、家屬之間有各種矛盾,醫師之間也有各種衝突,手術醫師往往要求讓病人在加護病房中住久一點,等他恢復得再好一點才轉至普通病房。對於一些存活希望渺茫的病人,則堅持再給予更多、更侵犯、更痛苦的治療,只為了「萬一」的存活機會。相較之下,負責加護病房的醫師會早一點轉出看起來狀況還好的病人,以便空出床位接納其他重症病人,或者面對存活機會渺茫的病人,較早放棄侵犯性的治療而改採安寧療護。

  其實兩種醫師只是立場和觀點不同,而有不同的行為,在醫療資源有限、加護病房床位不足的狀態下,輕症的病人在加護病房中停留更多的時間,就是剝奪其他重症病人存活的機會。但手術醫師只須對被他手術的病人負責,其他病人的生死並不是他的「責任」。同樣的,如果手術醫師把病人死亡當作其職業最大的失敗,而不看重病人的痛苦,當然會要求最多的治療,只要病人未斷氣,絕不停手。

  價值觀的不同,造成醫療行為的不同,也造成醫師之間互相不以為然,互相批評,甚至互相攻擊了。

  以前我看到一些醫師「瘋狂」地治療病人,總以為他們不是在治療病人,而是在治療家屬,現在才知道其實他們也在治療自己無法克服的價值觀──絕不可讓病人在我手中死去。

  加護病房內的生與死,無時不在上演,引起的衝突矛盾也沒有停過。當我們思考「死亡是什麼?」時,其實更應該問自己:「怎樣才算是活著?」當醫師與醫師之間,醫師與護士之間,對這些生死問題沒有共識時,加護病房內的生死引起的衝突與矛盾是不會解決的。

  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讀完本書,你並不會得到任何有關生死的答案。但你一定會開始思考:「怎樣才算是活著?」當你開始面對這個問題時,對於治療與否、治療到什麼程度為止?或許會有你自己的答案。

  (本文作者柯文哲現為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

 

內容連載

序曲
在進行研究時,我很努力地想去了解加護病房裡的陌生環境。第一個研究的外科加護病房屬半封閉式,外科醫師和加護病房的專責醫師共同承擔照顧病人的責任。在一開始的時候,對於要不要放棄給予重病患者延續生命的治療,我觀察到外科醫師和重症專責醫師之間會意見不一致,有時甚至起衝突。在這種情況下,外科醫師多半比重症專責醫師更加樂觀。

很明顯的是,外科醫師和重症專責醫師對他們與病患的關係具有不同的理念。在病患瀕死的時候,這種分歧會導致外科醫師和重症專責醫師溝通不良和發生衝突,也會讓病人家屬接收到不同的訊息。

在這個階段,可以用案例來說明外科醫師和重症專責醫師之間不同的道德經濟,有時甚至會發生衝突,以及醫生們對這些價值觀的熱誠投入。

七十八歲的博克先生是一名退休的地質學教授,他在五月七號動手術治療腸 管(bowel fistula),他的生殖器部位因為生病的關係變得又濕又臭。五年前還沒得結腸癌時,他每年夏天都會帶研究生和新進的教授到國家公園旅遊。接受結腸癌手術後,他做了化療和放射線療法,兩年內都沒有再復發。自從十年前髮妻去世後,博克先生就一直獨居。他很重視自己的獨立性,也很驕傲他能自己開車去做化療。但兩年後,他的肝臟出現移轉的癌細胞,又再做一次手術割除。

一年後,博克照過放射線的腸子和剩餘的結腸到肛門之間都出現 管,可能是之前放射線治療造成的。這導致疼痛加劇、不舒服和尷尬的感覺,博克因此很少出門。他最懷念自己可以出門的那段時間:開車去看醫生,星期六上午到附近的科學博物館擔任導覽員。因為腸 管,他又做一次結腸切除。手術後,他的外科醫師高登告訴家屬,「什麼都切掉了。」表示他已經完全清除癌細胞。但博克後來出現膿瘍,需要再動一次手術。高登醫師承諾:「沒問題,手術完你就可以回去繼續做導覽員。」但在兩次手術後, 管更加惡化,這次發生在他的膀胱。傷口破裂後,博克還出現漏尿的情況。

病患的敗血症(感染)非常嚴重,在手術室引流後,即使外科醫師說他「什麼都切掉了」,但加護病房的人員懷疑還有轉移的癌細胞。

博克有兩個妹妹,外甥跟他很親。 管補好後,他就被送到外科加護病房,外甥常來看他。家屬告訴外科加護病房的醫生,他們覺得博克「不想要這些」,因為康復的時間延長了,他很可能必須去住養老院,靠其他人生活。他們說病患過去兩年來曾經痛得很厲害,他自己覺得很痛苦。這兩年唯一感到喜悅的,就是到科學博物館擔任導覽員,以及能自己開車去做化療。他的兩個妹妹、外甥、護士參加了家屬會議,加護病房的醫生曼海問:「他會怎麼決定?」外甥很流利地說出舅舅的心願。他說家族裡每個人都立下了生前遺囑,除了舅舅以外,因為他拒絕討論這件事。博克先生告訴親人:「他們知道該怎麼辦。」但親人不知道他說的「他們」指的是誰。家屬已經聯絡葬儀社做準備。重症專責醫師說,最後的決定必須由負責動手術的高登醫生來判斷。

高登醫生相信用另一種療法引流病人肺部周圍的液體,可以讓他好一點,雖然加護病房的人員心存疑慮,但還是進行了。然而,病患的情況並沒有改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6
    $45
  2. 二手書
    16
    $45
  3. 二手書
    2
    $55
  4. 二手書
    39
    $110
  5. 新書
    79
    $221
  6.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