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的恐龍:鳥類飛行演化的科學探案

飛行的恐龍:鳥類飛行演化的科學探案
定價:350
NT $ 45 ~ 315
  • 作者:派特.希普曼
  • 譯者:蔡承志
  • 出版社:貓頭鷹
  • 出版日期:2008-01-1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001907
  • ISBN13:9789867001900
  • 裝訂:平裝 / 35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此為《始祖鳥、羽毛與鳥類飛行之謎》2008年最新改版

  作者以古生物學的專業,和向大眾發聲的科普寫作長才,成就這本極佳的作品。她的文字生動,敘述古往今來人們對於這些鳥類化石的探索與爭辯,充滿故事性。——紐約時報

  對此一古生物學懸案,作者以其專業知識,從數個不同科學領域做了簡單易懂的解析。強烈推薦給有興趣的大眾與想要接觸科學的人。——圖書館期刊

飛行是如何演化出來的?

  飛行是一種極為危險的運動方式,不同於跑步、游泳,一旦在這種嚴酷的活動中發生錯誤或失敗,便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即使是自命不凡的人類,自達文西以降致力以科學方法飛行,依舊在嘗試錯誤下犧牲了無數人命。這個挑戰,以人類擁有的一切智慧與技術都難以克服,鳥類卻做到了。鳥類的飛行能力,究竟是如何演化出來的?

七個化石,一根羽毛,揭露飛行的祕密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出版數年後,德國一具化石骨骼出土,這具看起來恐龍的化石,卻有羽毛的痕跡。誰也沒想到,這竟是解開鳥類飛行之謎的契機。

  人類學與演化學家希普曼以始祖鳥化石為引,抽絲剝繭剖析飛行的奧祕,一步一步重現鳥類飛行的進化路徑,並在解答「為什麼」與「如何」飛行的過程中,探究空氣動力學、鳥類的生物結構、數學模型,以及其他飛行動物如蝙蝠和昆蟲等等。本書深入關於飛行的各種主題,同時也生動描繪始祖鳥發現一百四十年來引起的眾多科學爭議,帶給對飛行有興趣的讀者知識與閱讀的雙重享受。

  古生物學專家、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資深組員程延年博士審訂、推薦
美國Amazon網路書店讀者書評五顆星

作者簡介

派特.希普曼(Pat Shipman)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早期為化石生成學家,近年的研究則集中於人類學史與演化史。她在這方面的數本著作,在一般讀者與專業界間均獲好評,包括《種族主義之演化》(The Evolution of Racism, 1994);1997年與沃克(Alan Walker)合著的《骨中智慧》(The Wisdom of the Bones)獲頒宏-布朗科學書獎(Rhone-Poulenc Science Book Prize)。此外並以演化與人類學為題,撰寫大量論文,發表於《發現》(Discover)、《自然史》(Natural History)、《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與《焦點》(Focus)等科學雜誌。

譯者簡介

蔡承志

  專業譯者,已出版譯作包括《狗狗知道你要回家?》、《當科技變成災難》、《23對染色體》、《螞蟻.螞蟻》、《約翰惠勒自傳》、《領導基因》、《機器人終極百科》、《公關聖經》(合譯)、《穿梭超時空》(合譯)、《行銷研究》、《組織行為》(合譯)等。另參與協力編輯《劍橋百科全書》,以及審閱《阿毛的恐龍世界光碟》、《恐龍大百科光碟》等。

 

目錄

前言  乘著幻想的翅膀 程延年
這七個化石,一根羽毛,具有震懾人心的矛盾性質

第一章 迷人羽翼
始祖鳥的發現始於一片羽毛印痕,卻是演化論的明證

第二章 拍翅翱翔的祕辛
鳥類與人類飛行所遭遇的困難,有一定程度重疊

第三章 飛行規畫
陸生動物只能步行,鳥類卻有兩種移動模式

第四章 巢狀分類歸位
如何定義鳥類?始祖鳥又該算是鳥還是恐龍?

第五章 一鳥在手
從解剖學與演化觀點,尋找始祖鳥演化失落的環節

第六章 有羽毛的鳥
鳥類是唯一擁有羽毛的生物,然而羽毛何來?

第七章 展翅乘風
藉由與昆蟲等飛行動物相比較,探討翅膀的來源與功能

第八章 俯衝而下
始祖鳥的飛行爭論:從地面起飛,或從樹上滑降?

第九章 飛龍在天
從空氣動力學的角度探討始祖鳥的飛行行為

第十章 邁向飛行之路
僅有三種脊椎動物演化出飛行能力,牠們究竟有何特點?

第十一章 笑傲長空
科學家根據資料,復原出始祖鳥的飛行模式

第十二章 糾結的羽翼
始祖鳥與鳥類飛行之謎產生無數疑點,喚起人類求知的熱情

 

內容連載

第二章 拍翅翱翔的秘辛

我去拜訪奧斯壯,想知道究竟這場論戰是怎麼回事。奧斯壯身材短小,頭髮泛白,目前已從耶魯皮博迪博物館退休。過去他的動作相當敏捷,如今他走路與講話速度已經略為減緩;他兩耳都戴著助聽器,有時聽不清楚,會要求訪客重複提問。不過,當他開始談到鳥類飛行的起源,就不再顯得猶豫遲疑,他會清楚展現智慧與表達能力,難怪他是如此成功。他的面容閃耀著好奇與熱情的光輝,在你眼前出現的,是更年輕的奧斯壯。無論他對於鳥類飛行起源的觀點正確與否,他對於這個領域所投入的重大衝擊,都無人能企及。

「他是獨一無二的人,」霍普金斯醫學院(Hopkins Medical School)的古生物學家魏翔波(David Weishampel)解釋道。「正是他啟發了之後兩個世代的古生物學家,採取全新的方式來從事科學研究。」這個新途徑,是要將遠古生命型態研究視為生物學之一部份。由於奧斯壯與當代其他人所推廣的這種獨特觀點,現代古生物學家已不再將化石視為一塊石化的枯骨,只有圈內的少數人才會對其著迷。今天的古生物學家,已經試圖透過這堆枯骨窺見隱藏其後的實際生物:一種存活於過去,會運動、出聲,也會為了築巢與繁殖地點爭吵,展現耀眼色彩與求偶舞步來吸引配偶,同時對棲息地具有好惡傾向的生物。這種觀點是基於對綿長生命延續性的強烈信念,歷經悠久時光而延續不斷,他們得以發揮創造力,研究出新的方法,從殘留的遺跡之中,抽取出生物相關資訊。

古生物學(paleobiology)的崛起──奧斯壯對這個變遷之影響所及──成為現代古生物學(modern paleontology)三個重大議題之一。其他兩項革新也成為過去數十年研究成果的里程碑,這兩項成果包括了分類法的變革,即海尼格遺傳分類學(Hennigian cladistics)的崛起,以及採用高度量化與技術途徑來了解解剖學、生理學與功能上關連性之發展。支序分類學與量化生物力學(biomechanics)並非奧斯壯的專長,他了解這些學問的價值,卻從來沒有完全採納這些途徑。然而,奧斯壯對於生命與演化之美妙抱持了童稚的好奇心,這種心態比任何方法學突破產生更大的影響:讓已逝者重新復活,給予生機。這就是奧斯壯的啟示。

「我認為,鳥類飛行議題,始終是脊椎動物演化現象中最難解的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投身其中,」他解釋道。「為什麼?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完全正常,生活於地面的生物要開始飛行?為什麼?」他的熱情讓自己無法自拔。你可以從他身上看出,投身於古生物學的人士可以由這個領域獲得極大的樂趣。奧斯壯正是由於這項特性,成為古生物學界最受愛戴的人物。他在一九九四年獲得洛莫耳─辛浦森獎章(Romer-Simpson Medal),這是古脊椎動物協會(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所頒發的最高榮譽獎項。即使有人不認同他的研究成果與理論,也不願意對他過度非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3
    $45
  2. 二手書
    54
    $190
  3. 二手書
    59
    $206
  4. 新書
    9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