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肉大作戰:意志力和脂肪對抗的兩百年血淚史

甩肉大作戰:意志力和脂肪對抗的兩百年血淚史
定價:320
NT $ 60 ~ 288
  • 作者:普爾
  • 原文作者:Robert Pool
  • 譯者:王紹婷
  • 出版社:貓頭鷹
  • 出版日期:2008-08-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651312
  • ISBN13:9789866651311
  • 裝訂:平裝 / 32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監事 劉華嚴醫師 專文推薦
◎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美國科學家」和「出版人周刊」好評
※本書改版自《為何減肥這麼難?》

  肥胖研究史的箇中曲折,直可媲美鄉野奇談,作者以優越的寫作技巧,使這本書兼顧了趣味性和知識性。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監事 劉華嚴醫師

  肥胖已成為富裕社會一個顯著的問題,然而在不了解造成肥胖的真正原因前,我們真的能有效克服它嗎?你以為單靠意志力就能減肥成功嗎?減肥的決心到底能不能戰勝基因的飢餓呢?到底為什麼有人就是那麼容易發胖?難道肥胖是因為缺乏意志力、對自己的身不負責任而造成的嗎?

  本書作者拋開這些偏見,回顧了十九世紀以來科學家對於「一個人為什麼會變胖?」所進行的各種科學實驗,試圖找出肥胖的真正原因。在這些實驗中,我們會驚訝自己對於肥胖的認識幾乎是錯誤的。肥胖的人反而更不易感到飢餓。而且和我們的印象相反,肥胖的人並非飢不擇食……到底肥胖是源自於人類的生理功能呢?或是自幼養成以食物舒緩壓力的心理呢?到底人類在對抗脂肪的大戰中,能不能勝出?

  想要擺脫肥胖,就要認識肥胖,找對方法。這本集結兩百年來人類對抗脂肪的大作戰史,一定能解答你的問題。

作者簡介

普爾


  是專職科學作家,曾在「科學」和「自然」期刊任職,文筆生動有趣。他還撰寫了其他和生理學相關的書籍《夏娃的肋骨》等。

譯者簡介

王紹婷

  
台大動物系畢業,譯有《脂肪迷思》(合譯)、《少女Weight的煩惱》等。

 

目錄

導論 最奇特的瘟疫
肥胖症二十四號病患除了體重外,還有許多異於常人的地方。他的青春期發育還未完成,一根鬍子也沒有,除了頭髮外幾乎完全沒有陰毛或其他體毛

第一章 誤解肥胖的道德批判
一九三○年代,當時醫生普遍認為飲食過量而肥胖是行為偏差,並非生理問題,因此肥胖者要為自己的處境負責,當然,醫生會給予忠告和鼓勵,但擺脫肥胖還是完全取決於個人

第二章 吃,不是因為餓
假如每次嬰兒一哭,母親就把奶瓶塞給他,不論孩子是飢餓,還是疲倦、孤單,或尿布髒了,那麼這孩子長大後,可能無法分辨飢餓和其他情緒壓力有何差異

第三章 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能維持減肥成果
肥胖人士常說即使他們吃得比瘦子朋友少,還是會變胖,至少極度肥胖的人是這樣沒錯;減重後他們必須攝取比一般人還低的熱量,否則體重會開始回升

第四章 「超胖」鼠和「糖尿」鼠
當正常鼠和肥胖的「糖尿」鼠動手術身體相連在一起後,透過相通的血液,正常鼠接收到胖同伴體內所發出的「飽足訊號」,於是就吃不下東西,並以為自己太胖

第五章 尋找「超胖」基因
大部份肥胖者對瘦體素有抵抗力,一般人若血中瘦體素濃度相當於肥胖者的平均值,食慾會極度不振,進食量變少,體重也會快速下降,肥胖者便不會如此

第六章 西方文明讓人肥
文明對肥胖的影響有時比個人意志力更強大。二百年前的皮馬人不會遇到患有糖尿病的母親,讓他們出生前就因母體血糖過高而變胖;二百年前的皮馬人不管多嘴饞,都吃不到脂肪含量百分之四十的飲食

第七章 社會壓力有助減肥
若消除對肥胖的歧視,很有可能帶來預期外的不良後果。社會愈不樂見肥胖,民眾會愈努力避免肥胖,而發胖的人也就愈少,因為研究顯示,社經階層低的肥胖男女,比社經階層高的更多

第八章 減肥藥丸和副作用
若說減重藥物的歷史給了我們什麼教訓,那就是以藥物哄騙身體減輕重量必定會招來風險。歷史一再重演,起初以為安全有效的藥物,最後總是會受到濫用或帶來預期之外的後果

第九章 行為治療減重法
要求病人想像正要享用最心愛的食物時,立刻聯想到進食後所造成不愉快的事,將恐懼和零嘴聯想在一起

 

推薦序

迎戰肥胖時疫

  本書作者普爾自言,肥胖研究史的箇中曲折,直可媲美鄉野奇談。然而以肥胖為主題的書籍數以百計,雜誌論文成千上萬,多數非一般讀者所能了解;誰有能力幫我們好好說這個故事呢?普爾以卓越的寫作技巧,藉由各種研究中發生的軼事,帶出其中的科學知識內容,使這本科普讀物兼顧了趣味性與知識性。目前肥胖學界普遍認定的減肥策略,包括營養、運動、行為修正、以及藥物輔助治療,在這本書都可以找到這些策略的歷史淵源。

  普爾精彩的敘事技巧,可以從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中看出。從導論開始,他就讓一位體重過重的土耳其青年出場亮相,從而帶出對基因突變鼠的研究,並且暗示讀者,本書將談及二十世紀末肥胖研究中最聳動的發現──瘦體素。

  緊接著的第一章,他改採倒敘的手法,先從二十世紀初坎農的飢餓研究談起;而且故事並不直接向後發展,而是溯及更上個世紀的一八二二年,布蒙特直接觀察胃分泌的傳奇故事。然後順著時序,鋪陳一八六二年沃以特和一八八二年艾華特從呼吸室研究食物熱含量的事蹟。至此筆鋒一轉,回到坎農的實驗,以及之後到一九六○年代,肥胖逐漸被視為疾病的來龍去脈。

  在本書第二章,作者講述影響進食行為因素的研究,時間跨越一九六○至七○年代;當時出現了幾位心理學巨人,他們的研究遠遠超越前個年代精神分析的理論。有人強調胖子對內在訊息的感受度,而尋求直接間接的證據;而像是薛特、羅丹等人則花了近十年探討肥胖外因假說的意涵,一九六七年開創行為治療。賓州大學心理治療系主任史通卡德(兩年前曾經來台演講),從一九五五年起大量且精確地觀察夜食症候,描述暴食行為;他的認知行為治療理論,影響至今猶存。

  第三章作者則藉由一位一百三十二公斤女性減肥的過程開始,介紹洛克斐勒大學賀許與賴葆的脂肪細胞研究。一九七七年賀許提出一個主張說,肥胖真正的問題不是飲食失調而是脂肪儲存失調。體內有許多不同系統會交互作用來決定體重,肥胖就是這些系統的平衡點設定錯誤。賴葆探究體重改變與新陳代謝率的回應,實驗進行達十年之久,他發現身體會非常努力維持它偏好的體重,體重若離開設定點,身體會調節新陳代謝率,增減熱量的消耗拉回原先的體重。

  第四章大火的遺產,是從講述一九四七年巴爾港大火禍及傑克森實驗室的故事開始。ob鼠和db鼠(編按:ob鼠在本書中譯為「超胖」鼠,db鼠則譯為「糖尿」鼠,相關說明詳見正文),分別是大火之後兩年和十八年在此培育出來的品系。故事主角之一的可爾曼,在一九七三年研究連體共生的「超胖」鼠與「糖尿」鼠,推論一種飽足訊號物質的存在,會影響食量與體重的改變。可爾曼這個假說在二十年後(一九九四年),由佛瑞門在發現瘦體素時予以證實。這一章涉及的時間歷經五十年,作者經營故事的努力,在這一章的字裡行間表露無疑。作者在下筆之前,可能更花十倍的功夫在訪談與資料收集上。

  作者引用阿基米得從澡盆喜出望外地大叫「Eureka!」(我發現了!)的典故,作為本書第五章的章名,同時也詳盡地述說一九九四年,佛瑞門等人如何以分子生物學的技術發現瘦體素。普爾說,攝食本身由兩個次級調節系統重,短期系統照看一天的進食時間與份量,直接滿足身體新陳代謝所需,長期系統的功能是使體內能量儲存量穩定。瘦體素作用在長期調節系統,讓體重穩定維持在設定點。如果體重超過設定點長期系統會降低飢餓感或讓飽族感提早出現。反之,體重低於設定點,長期系統會讓飢餓感變強,飽族感變遲鈍。設定點理論是本書的重點之一,在後面第七章會更詳盡地介紹。

  普爾在第六章中藉由皮馬族人的遭遇,來強調脂肪和安逸的現代生活在肥胖症中扮演的角色。普爾指出,無論是居住在亞利桑那州或墨西哥的皮馬族都具有節約熱量的遺傳基因,但是亞利桑那州的皮馬族卻從從政府領取含高脂肪的食品補給,也改變了傳統的印地安生活。攝取高脂肪食物和運動不足,使得亞利桑納州的皮馬族人健康狀況遠遜於住在墨西哥的族人。從這一章的內容與最後一章遙相呼應,安逸的現代文明生活對於全球肥胖人口比例逐漸升高,實在難辭其咎。

  第八章的標題,其實來自於樂團「傑佛遜飛機」(Jefferson Airplane)的迷幻族國歌「白兔」(White Rabbit)歌詞。某位至今仍受樂迷愛戴未衰的歌手坦言,「藥物改變了所有的事,它第一次使我瞭解到滿足,因為我突然間領悟到原本我所想要的正常生活不過是虛假的罷了,而且我也永遠無法擁有。真正的高潮是忘掉你自己,……藉著忽略自己你可以了解所有的事,而成為宇宙意識的工具。」但迷幻藥物帶來的高潮是自由還是毀滅?本書作者以迷幻族國歌歌詞為第八章的章名,其對肥胖治療藥物的態度,可想而知。在這一章,作者細數了肥胖治療藥物的歷史,有部分減肥藥甚至造成的嚴重副作用。在本章結尾,洛克斐勒大學的賀許批評目前上市的肥胖治療藥物都不夠格。不過,普爾沒有替肥胖治療藥物關上大門;他期盼藥物能夠治療肥胖根源,讓體重設定點降低,足以迎戰肥胖的流行。

  本書二○○一年上市的時候,哥倫比亞大學聖路克羅斯福醫院肥胖研究中心著名的學者海姆斯菲爾德(也曾來台演講多次),曾在同年三月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中為文介紹,文尾說到:「這本魅力十足的書,述說著一個迷人的故事,故事延伸到遠遠越過期刊論文裡垂手可得的資訊。同時提出一個問題:我們,一個進步的社會,如何能迎戰肥胖時疫?」肥胖研究的故事,作者如其許諾,已經好好地說完了。故事的後續,也就是肥胖研究的未來發展,仍是作者最殷切的期盼。

劉華巖 現任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天祿診所院長

 

內容連載

導論
二十四號病患是二十二歲的土耳其男性。一九九七年初,土耳其古爾韓醫學院的奧茲塔醫生發現了這個病例。當時他正在為一項肥胖症研究招募受試者,這位二十二歲男子是其中最肥胖的。以無趣的臨床報告術語來描述,二十四號病患「明顯攝食亢進」──轉換成一般的語言,大致的意思是「食量為正常人的兩倍」。這位男性身高一百六十八公分,體重一百五十公斤,腰圍一百四十公分,臀圍一百五十公分。他在城市裏從一條街走到下一條街都得中途停下來休息。奇怪的是他的四位兄弟和一位姊妹體重都很正常,以美國的標準可以算是相當苗條。他的五位兄弟姊妹身體質量指數(評估肥胖程度的標準)都只有二十三,大約算中等身材。身高同樣為一百六十八公分的人,身體質量指數若是二十三,體重大約只有約六十五公斤,怎麼說都不算超重。但他們的這位兄弟身體質量指數高達五十五‧八。

奧茲塔發現除了體重之外,二十四號病患還有許多異於常人的地方。他的青春期發育還未完成,一點鬍子也沒長,除了頭髮外幾乎完全沒有陰毛或其他體毛。他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高於正常範圍,男性荷爾蒙極低,陰莖及睪丸大小相當於未發育的小男孩,乳房形狀與女性較相似。

熟知肥胖症研究歷史的人,都會覺得二十四號病患的症狀非常熟悉。一九五○年,緬因州傑克森實驗室發現一種基因突變的老鼠,體重為正常老鼠的三倍。牠們體內囤積了大量脂肪,將身體撐得圓嘟嘟的,幾乎無法行走。研究人員將突變命名為「超胖」(obese),並且培育出有這種突變的新品系老鼠(通稱「超胖」鼠)。進一步研究之後,他們發現「超胖」鼠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特別高,性徵沒有發育而且不孕。

如果早五年發現二十四號病患,或許會有人注意到他和「超胖」鼠的相似之處,但頂多只會把他當成一個有趣的病例,認為他患有不明原因的肥胖症併發荷爾蒙失調。不過在一九九四年,紐約市洛克斐勒大學的研究員搜尋多年後找到了「超胖」突變的基因。這個基因的功能是引導合成名為瘦體素的荷爾蒙。瘦體素在脂肪細胞中生成,功能是告知腦部體內存有多少脂肪。「超胖」鼠無法製造瘦體素;對大腦來說,缺乏瘦體素就表示身體處於飢餓狀態。而事實上「超胖」鼠已經胖到動彈不得了。

有了這項資訊,奧茲塔和當時的同事法國科學家史卓伯格便有能力證明,二十四號病患的病因是與「超胖」鼠幾乎完全一致的基因突變,使他無法製造瘦體素。這位體重一百五十公斤的土耳其男子就是人類版的「超胖」鼠。

在許多方面,這個發現都傷害了人類尊嚴。人類最驕傲的就是有發達的大腦,讓我們擁有超越其他動物的能力。我們會推理、說話,還能預估行動的後果,先選擇最想要的結果再決定行動。二十四號病患也具備了人類特有的各種能力。

據奧茲塔表示,這位男性渴望減輕體重。肥胖讓他找不到工作,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與關懷。他曾嚐試節食,但因為飢餓太強烈而失敗。

如果只有這個人是如此,也許他只是論文作者筆下又一個缺乏意志力的例子,和許多減肥失敗的肥胖人士沒什麼不同。我們可以自以為是地認為換成意志力更強、人格更堅忍、個性更鮮明的人,就能夠克服這種突變基因。但二十四號病患並不是特例。就在前幾年,研究人員才剛找到一些人具有相同或類似的基因突變,令人失望的是他們的狀況都如出一轍。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9
    $60
  2. 二手書
    21
    $68
  3. 二手書
    25
    $79
  4. 新書
    88
    $282
  5.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