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兒

京味兒
定價:180
NT $ 45 ~ 264
  • 作者:崔岱遠
  • 出版社:博雅書屋
  • 出版日期:2010-07-2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614743
  • ISBN13:9789866614743
  • 裝訂:平裝 / 176頁 / 32k / 1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北京的「吃」是一種活生生的載體,它所承載的是對生活的態度與對人生的感悟。

  麻豆腐、豌豆黃兒、芝麻醬、白煮肉、燒茄子、涮羊肉、開水白菜,這些都是北京人引以為傲的料理,有些不過是小老百姓日常吃食,有些則是宮廷傳統的珍饈,但不論是哪一種,都有著細膩而繁複的手工。在這些煎、煮、炒、炸與油、鹽、醬、醋、茶之間,體現了老北京的風味,也蘊涵了北京人對雅致生活、品味的堅持。

  這就是這樣一本精緻而好吃的書,帶著讀者走過北京四季,豐富而多樣的飲食文化

  誰也不是吃素的

  北京城的老爺們兒鬧脾氣吵架的時候,常掛在嘴邊兒的一句話叫做:「誰也不是吃素的!」這句話的潛臺詞兒就是在說:「爺們兒我可是吃肉的,所以,爺們兒我可不是好欺負的!」

  什麼叫「吃肉的」?吃的又是什麼「肉」?吃了這肉怎麼底氣就這麼足?這並不是因為吃了肉有力氣,能擼胳膊挽袖子動粗,而是另有一番道理。

  北京菜頭牌

  炒麻豆腐要用文火,一邊翻炒,一邊加上料酒、醬油、雪裡蕼末、煮熟的青豆,同時要加進去大量的水,水要能把麻豆腐沒過才成。做這道菜不能離開人,因為要不停地用鏟子抄著鍋底翻炒,這樣才能保證不糊鍋,不巴鍋底。一會兒,鍋開了,鍋裡的麻豆腐會泛起許多大大小小的泡兒,伴隨著「咕嘟咕嘟」的響聲兒,一股麻豆腐所特有的酸香氣撲鼻而來。老北京有個歇後語,叫做:「炒麻豆腐─大咕嘟」,說的就是這個過程。

  窮人解饞

  老北京人,受當時的上流社會「旗人」的影響,都講究個閒淡和品位,用現在的話說,叫做享受生活。天子腳下嘛!無論是有錢的還是沒錢的,有地位的還是沒地位的,都不能失了身分。反映在吃上,北京人的口味都比較刁。皇城根兒長大的主兒,有錢的,那是真講究;沒錢的,也都窮講究。特別是到了清末民初,一大批曾經的名門望族漸漸破落,乃至窮困潦倒得再也下不起館子、吃不起大席,多年養成的饞嘴習慣卻難以一時改變,怎麼辦呢?於是許多專供窮人解饞的小吃也就應運而生了。這些小吃有個共同的特點,原料便宜,但工藝考究,製作繁瑣,鹵煮火燒就是這樣的典型。別看就這麼一道簡單粗俗的小吃,卻凝聚了它的發明者和製作者幾輩人的心思。

  飛上天的鴨子

  欣賞烤炙鴨子的經過,不亞於欣賞一場功夫表演。烤爐裡爐火熊熊,棗木或梨木劈成的木柴燒得通紅,把整個灶膛映襯得明晃晃的,火苗兒上方不遠處懸掛著一溜兒二十來隻正在燎烤的鴨子,隻隻肥碩飽滿,泛著棗紅色。強烈的火力把鴨子的皮下脂肪徹底熔化,滴滴答答地流個不停。只見掌爐的師傅步態洒脫穩健,用手中兩米來長的挑桿兒不斷調換鴨子的位置,像是在表演一種奇特的武功。最具觀賞性的是鴨子出爐,只見掌爐的師傅用挑桿兒挑起鴨鉤兒,讓烤好的鴨子背部朝火,接下來後手往後抽桿,前手一扭勁兒,再用力一拉,那鴨子就憑藉著慣性被盪了起來,避開火苗兒,平平地悠出爐門。整個動作一氣呵成,乾淨漂亮。

本書特色

  《京味兒》所要傳達的,並不僅是這些吃食的正宗做法和吃法,甚至也不只是那些已經和正在消逝的京城的字號、規矩、實誠和雅致,更有一種北京人所特有的生活態度、為人處事的方式,它們構成了地道的京味兒文化。

作者簡介

崔岱遠

  道道地地的北京人,曾任工程師,目前為出版社編輯,經手過上百本書籍,在《北京晚報》、《光明日報》上發表過許多與北京相關的文章,本書為他的第二本著作。

 

目錄


天地一家春
豌豆黃兒.驚夢
北京菜牌
無魚不成席
煎雞蛋容易嗎


誰也不是吃素的
夏天離不開的芝麻醬
吃的就是個順溜兒
水牛兒,水牛兒
伏天的豆腐,冬天的茶


家傳燒茄子
飛上天的鴨子
北京的背後是大草原
葷裡素
燒餅?還是火燒?
自來紅,自來白
不見葷腥的葷菜


紅紅火火數九天
大白菜,俗中雅
窮人解饞
幸福的珠串
臘七.臘八兒.凍死寒鴉兒
過了臘八兒就是年
新年一口兒

後記

 

北京滋味

  人的一種品性總是與一類吃食息息相關的,而「吃」往往又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性格乃至文化。所以,要想了解一個地方的人,最簡捷的辦法是瞧瞧他們吃點兒什麼。

  比方說吧:西方人比較直白、簡潔,同樣一個麵團兒,人家直接用烈火乾柴烤成麵包,而咱們中國人比較含蓄、內斂,所以用貌似溫柔的水蒸成饅頭。西方人要麼吃的是大塊的肉,要麼就是一大盤子生菜,即便是吃餡兒餅都要把餡兒擺在明面兒上。就連吃個包子都講究「有肉不在褶兒上」。韓國人更有意思,即便是簡單的泡菜都能做出那麼多花樣來,可見自尊心比較強。

  扯了那麼遠,其實就想說說咱北京的吃。別看「吃」是件每天都離不了的挺「俗」的事兒,卻很好地反映了北京人所特有的性情和北京城所特有的厚重文化。因為在北京,「吃」已經不僅僅是充飢,而是一種精神需求,一種生活享受,乃至一種行為藝術。

  北京的「吃」是一種活生生的載體,它所承載的是對生活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

  幾百年來,北京一直是中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這個不大的地方兒走馬燈似的雲集過各色達官顯貴和文化名流。而這兩類人又從來都在引領著飲食文化的潮流。

  老北京人、由於過了幾百年「皇城子民」的特殊日子,養成了有別於其他地方人士的特殊品性。在北京人身上,既可以感受到北方民族的粗獷,又能體會出宮廷文化的細膩,既蘊涵了宅門兒裡的閒散,又滲透著官府式的規矩。而這些,無不生動地體現在每天都離不開的「吃」上。

  北京人注重體面,講究禮貌,無論是有錢的沒錢的,有地位的還是沒地位的,都不能失了身份。天子腳下嘛,皇城根兒長大的主兒,有錢的,那是真講究;沒錢的,也都窮講究。北京人閒適而安穩,散淡而追求品味,自尊而又有些自傲,用現在話兒說,叫做懂得享受生活。所以即使是賣力氣幹粗活兒的,也得拿出「爺」的份兒,儘管沒錢,也得擺出有閒的譜兒。賣完了一天的力氣之後,上茶攤兒上泡壺高末兒─享受。反映在吃上,無論是宮廷御膳還是市井粗食,無論是窮人解饞的還是富人休閒的,都蘊涵著真正的手藝。不僅如此,每道吃食裡往往還包含了它的製作者和愛好者們許多的傳奇故事,可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文化」。

  北京人在吃上的高明之處還在於,能把不可能的事兒變成可能,還讓您覺得很自然,很舒服。北京的「吃」並不追求原料的昂貴,而是追求工藝的精湛。即使一道簡單的小吃,往往都凝聚了它的發明者和製作者幾輩人的心思。對於那些個宅門兒裡成天吃大菜的有錢人家兒來說,即使是飯後調劑的點心也琢磨得相當精細,而街邊兒上窮人解饞的粗食也同樣做得別有情趣。

  北京人不但琢磨怎麼做,還研究怎麼吃。在北京人眼裡,並不是誰都會吃的。吃,講求個過程,會吃,代表著身份和品位。再精緻的美味擺在您面前,您要是不會吃,那就是糟蹋東西。北京人已經把吃的過程發展成為一種與生活融為一體的藝術創造。

  然而,世事滄桑,很多地道的北京吃食已經無聲無息地消逝了,時至今日,所剩無幾。即便是傳下來的這些,也大多變了味兒,真正地道的東西不多了。一次,和兩位很有文化的博士朋友聊起吃,那兩位竟然不知道北京除了烤鴨還有什麼特色美食。

  作為一個在紅牆底下長大的地道的北京人,我每每惆悵感嘆,連芝麻燒餅和豆汁兒都不是當初那味兒了。其實,魂牽夢繞的並不只是芝麻燒餅或豆汁兒本身,更多的是那些吃食裡所蘊涵的北京滋味,那些滋味裡所寄託的北京文化,那種從來不需要想起,一刻也不曾忘記的北京情感。

  這本書裡所記敘的是那些浸潤在美味中,最地道的北京滋味。在我看來,這本書並不是在記錄幾樣吃食的吃法和做法,甚至也不僅是在描述那些已經和正在消逝的規矩、字號、實誠和雅緻,而是一種北京人所特有的生活態度乃至為人處世的方式的寫照,是地道的北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這種生活的藝術,正在漸漸離我們遠去。

  進而我想,所謂北京傳統文化,不應只是那道朱紅的大牆和青磚灰瓦的四合院兒,還應包含生活在其間的人們的生活方式乃至脾氣秉性。就像所謂家不僅僅是房子,更是住在這房子裡的人一樣。那麼,保護北京傳統文化,當然也就應該保護這體現了北京人特色的活生生的行為藝術。

  當然,對北京滋味的那些豐富細膩的感受,是窮盡一生也體驗不完的。而本書所記敘的,大概僅僅等於牛的一毛,僅僅是想讓讀者能夠了解,有這麼一種生活,這麼一種文化,這麼一種藝術曾經存在過。

崔岱遠
二○○八年六月

 

 

內容連載


天地一家春

「春打六九頭」。
「六九」的頭一天,往往就是開春兒的一天。打這天起,大地復甦,天氣回暖,按照二十四節氣,這天就是「立春」了。不過,從漢代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前,這一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春節─立春之節。而現在把正月初一視為春節的歷史,一共還不到一百年。

在立春這天,傳統的北京人必吃上一口兒春餅炒合菜,這不僅為了應「咬春」的典,更是寓意著在新的一年裡一家人能和和美美,順順當當兒地生活,正所謂「天地一家春」。其實「吃」在很多時候都不是為了充飢,而是對一種情感的寄託。

所謂吃春餅炒合菜,就是用烙得薄如宣紙的麵餅,捲上早春特產的時蔬烹炒的菜來吃。這個習俗應該是從唐朝就有的。《唐四時寶鏡》記載道:「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大詩人杜甫的那首題為《立春》的詩裡也說:「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北京這地方兒四季分明,懂得享受生活的北京人特別注重時令節氣,表現在吃上更是追求個「應季」。所以,對於這春天裡寄託了美好憧憬的第一口吃食,自然是馬虎不得的。

最基本的合菜就一葷一素兩樣兒,做起來也並不複雜。先說這盤兒葷的,就是把洗乾淨的豬裡脊切成一寸來長、火柴棍兒粗細的絲兒,再把粉絲用溫水泡成水粉絲。之後,用蔥花兒、薑絲熗了鍋,煸炒豬肉絲兒,加上點兒料酒、醬油,為的是提味兒,緊接著再放進去發好的粉絲稍微煨上一煨,起鍋的時候翹上些個一寸來長的蒜黃兒。如果能用韭黃代替蒜黃,會多上一縷清香,少了幾分辛辣,就更有春天的感覺了。

另一盤兒主要是三兩樣素菜,雖然是素的,可卻比那盤葷的金貴得多。而要咬的「春」,也正體現在三兩樣素菜裡了。
什麼是最鮮美的菜?古人說得好:早春的韭菜和晚秋的大白菜。所以這「咬春」的菜裡必有韭菜,而且是比春韭還要鮮美的青韭。

所謂青韭,其實是在冬天的暖房裡培育出來的。這種韭菜的根兒發白,是因為用馬糞培在韭菜根上保溫捂出來的。別看它很細,卻特別提味兒,用刀切上幾根兒就會滿屋子飄著一股難以言表的清香。據說吃上這麼一口鮮辛的青韭,能把整個漫長冬季裡積攢在五臟六腑中的濁氣全都驅趕出去,讓人從裡到外煥發出勃勃生氣。

另一樣兒菜也是早春的珍品,就是只在殘冬和早春才出產的「火焰兒」菠菜。這種菠菜算得上是這個季節難得的鮮貨─火紅色的根兒嬌艷透亮,碧綠的葉子短粗兒而肥實,層層葉子的中央還生著一簇嬌嫩的黃心兒。拾掇這種菠菜有個竅門兒,最好不用刀切,而要用手掰,然後撕成一寸來長,這樣菠菜的清香味兒才體現得淋漓盡致。

兩樣珍品時蔬準備妥當,就可以開始炒這盤兒用來「咬春」的素菜了。先把綠豆發的豆芽菜洗乾淨,切了須子,熗鍋後上旺火爆烹,再把事先準備好的菠菜段兒和一小撮兒青韭段兒推進去,然後,點上一勺兒香醋和幾滴香油,立刻起鍋,頓時芳香滿室。不過,炒這盤兒素菜還真要點兒手藝,必須找準了火候兒,得做到菜熟而不塌秧,看上去色兒正,吃起來利口,而且不能出湯,這滋味才地道。

把一葷一素分著裝盤兒是我家的吃法兒,為的是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添加。也有人家兒把這兩盤兒攪拌成一盤兒,再攤個大大的雞蛋餅放上頭,號稱「炒合菜蓋帽兒」。這麼一來,就更透著和和美美了不是?至於炒合菜的菜為什麼要全切成絲兒,那是為了寓意順順當當兒。「咬春」─一個多麼生動的字眼兒,在北京人看來,春天是可以實實在在用牙齒咬到的。

一冬天沒怎麼吃上青菜的北京人,就是這麼咬上一口鮮嫩異常的「火焰兒」和能煥發生氣的春韭,在和和美美、順順當當兒中品味著悄然而至的春天滋味兒,與其說是為了解饞,倒不如說是一種精神需求和生活享受。

上面說的炒合菜,只是春餅裡所包裹的最基本的內容,普通百姓人家都吃得起,就連達官貴人乃至皇親國戚也都好這口兒。《我的前半生》裡就記載著末代皇帝溥儀一連吃六個春餅,領班太監知道了怕他撐著,叫兩個太監一左一右提起他的雙臂,像砸夯似的在磚上墩他消食兒的趣聞。只不過不同階層的人所吃的春餅的內容是有區別的,這也是人之常情。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5
    $45
  2. 二手書
    25
    $45
  3. 二手書
    25
    $45
  4. 二手書
    39
    $70
  5. 新書
    79
    $142
  6. 新書
    85
    $153
  7. 新書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