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民化社會的時代

皇民化社會的時代
定價:320
NT $ 282 ~ 451
  • 作者:林呈蓉
  • 出版社:台灣書房
  • 出版日期:2010-12-2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318397
  • ISBN13:9789866318399
  • 裝訂:平裝 / 23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台灣社會在評論戰前日本的殖民統治時,經常提及總督府對台灣民眾實施「皇民化」教育。近年來台灣學術界也針對「皇民化」的課題做了一番討論。何謂「皇民化」?「皇民」是什麼意思?即使在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末期的1943年,台灣社會從官方到民間,仍然沒有論定。

  所謂「皇民化」,係指1930年代日本當局為了配合時代環境與戰爭局勢的演變,所實施的一連串社會教化運動,不僅是許多活動的統稱,也並非全由總督府主導,而是由各地方政府自主推動的一種社會革新運動。所以,「皇民化運動」是使台灣社會沐浴「皇化」(日本化)的一種社會運動。而把台灣形塑成「皇民化」社會的推手,即是日本一套具有濟世顧問性質的「方面委員制度」。1940年,隨著戰爭局勢的緊張,台灣版的「大政翼贊會」,即「皇民奉公會」於焉成立,加速了台灣社會的「皇民化」,也成為地方社區「方面委員」的重責大任。

本書特色

  何謂「皇民化」?台灣「皇民化」起於何時?誰是皇民化社會的推手?歷經時代的轉變,「皇民化」對台灣的精神形塑又有何影響?

作者簡介

林呈蓉博士

  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學人文科學博士(1993);學術專長為日本對外關係史、日治時期台灣史。現為淡江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代表著作有《近現代史的□□的日本□中國》(1992)(合著)、《前近代日本對外方針之研究》(1998)、《Island in the Stream~ A Quick Case Study of Taiwan’s Complex History》(2000)(合著)、《台北縣史料彙編~淡水篇》(2001)、《台灣史》(2003)(合著)、《樺山資記蘇澳行》(2004)、《近代國家的摸索與覺醒~日本與台灣文明開化的進程》(2005)、《近代台灣的醫療衛生~從「安平追想曲」到「國家衛生原理」》(2006)、《皇民化社會的時代》(2007)等。

 

目錄

1. 前言 — 從「台灣改進黨」的一份建言書談起

2. 皇化、皇民化、皇民化運動
前言
皇化、皇民化、皇民化運動的語源
沖繩社會的「皇民化」
「皇民化」的基礎知識
皇民化社會的推手:「方面委員」制度
小結

3. 皇民化社會的形塑
前言:台灣社會走向「皇民化」的歷史背景
皇民化運動的階段性變革
「皇民化」社會的改造內涵
小結

4.「皇民化」社會的實態—「內台一如」的盲點
前言:皇民化社會的界限
族群差別:改姓名、戶籍法、徵兵的爭議
皇民精神的涵養
小結

5. 皇民鍊成時代的來臨
前言
皇民奉公運動
皇奉運動的體現 : 雜誌《新建設》
皇奉運動下台灣社會的變革
皇民奉公運動的成果檢討
小結

6. 結語 — 台灣人精神的形塑
皇民化社會的形塑
皇民化社會的終結
台灣人精神的形塑
附錄:參考文獻

 

前言

從「台灣改進黨」的 一份建言書談起

  1934年(昭和9),一群以台中一帶的在台日本人為主體,其身分包括律師、醫師、議員、放送局長、消防組長、新聞記者等,組成「台灣改進黨」,向日本當局提交了一份《植民地政策上����台統治���建白(從殖民地政策之觀察而對台灣統治提出相關之建言)》。這份建言書洋洋灑灑有四十八頁之多,而其內容除了把台灣人的民族性格與日本人做一比較之外,對皇民化社會形塑相關之各項同化政策,包括戶籍法、兵役制、教育方針、改姓政策、以及鴉片政策、土地制度、財產與貨幣制度等,一一觸及,但最主要的內涵是反總督府的「一視同仁」、「內台融合(日台融合)」、「內地延長主義」等政策方針,並強調「內地人第一主義」。事實上,這個問題的引爆點出自於1935年(昭和10),總督府當局試圖對台灣的地方自治制度進行改革。

  1905年(明治38)日俄戰爭結束後,西園寺公望組閣,一向對殖民地經營的「特殊統治主義」持反對態度的內務大臣原敬,乃改以「內地延長主義」作為新的統治方針,並試圖終止台灣總督的委任立法權,以「法令原則主義」取代「律令原則主義」。然而,這個決定卻遭政界部份主張「特殊統治主義」者的強烈反對,最後僅把原本施行於台灣的「六三法」內容做了局部地修訂,而改成為「三一法」。

  而直到1918年(大正7)原敬正式就任日本首相之後,在原內閣的主導下,從修改台灣總督府官制開始,並以「法三號」,試圖削減總督制定律令的權力。這是一條「有關施行於台灣的法令」之法律,內容強調台灣總督府所頒布律令的效力,不得超越日本本土的法律或天皇的法令,其重點就是要嚴格限制台灣總督的律令制定權。

  伴隨1918年(大正7)歐戰結束後,世界一股「民族自決」與「民主主義」的思潮風起雲湧,日本政府當局對台灣的統治方針也有所調整。在時任內閣總理大臣的原敬主導下,1919年(大正8)派遣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來台履新,為台灣法制的整備與文明的統治貢獻心力。在標榜「一視同仁」、「內台融合(日台融合)」的統治方針下,從地方制度的改革、本土法律使用的延用認定、台灣人官吏任用辦法的制定、台籍日人「共學」教育的推動、台籍日人「共婚」的倡議等,乃啟動了漸進式「內地延長主義」精神的機制。而所謂的「內地延長主義」,其主要宗旨是把殖民地視之為殖民母國的一部分,在同化的前提下,殖民母國所使用的典章制度也適用於殖民地,而這套殖民統治策略最早則被法國所採行使用。

  原敬內閣是日本近代史上第一個政黨內閣,在1918年(大正7)9月組閣之初,日本國民大眾對原內閣抱有很高的期待。於是,1920年(大正9)台灣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之後的翌年(大正10)1月,殖民地台灣的台灣人社群乃伺機開始運作「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然而,非常諷刺的是,就在前述台灣改進黨提出《植民地政策上□□□□台統治□□□□建白》的同一年,即1934年(昭和9),也是「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努力十四年仍無疾而終的最後一年。

  一如前述,為了順應「內地延長主義」的大方針,1922年(大正11),台灣社會在前述「三一法」第二次延長效力之際,則改以「法三號」取代之。而「法三號」的宗旨則是,在內地延長主義的方針下,儘量以日本本土的法令施行於台灣為原則,以縮小日本本土與台灣社會之間的差異。雖然台灣總督仍保有律令制定的權力,但其權限已被大幅削減了。

  不容置疑地,日本國內政經情勢的變化,深切影響了總督府在台灣的統治方針,也影響在台日本人的既得利益。從「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1–1934)」開始,歷經「台灣文化協會(1021–1927)」、「台灣民眾黨(1927-1931)」、「台灣地方自治聯盟(1930-1937)」等台灣在地社會民族自決思想的崛起,以「台灣改進黨」人士為首部分在台日本人社群清楚意識到,台灣人社群試圖透過體制內和平、合法的手段,排除在台日本人的經濟勢力。從在台日本人的角度觀之,「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本質其實就是「台灣獨立議會運動」 ,而其背後真正的意圖則是要把在台日本人從島上驅逐出去。

  在台日本人對總督府「一視同仁」的統治方針感到不安與疑懼,從陳炘、林獻堂等台灣人士紳協力合資下的「大東信託株式會社(1927-1944)」,一個被視為是為了台灣在地社會的經濟利益、以及為了籌措民族運動資金所成立的銀行,更受到統治當局和在台日本人金融業者的警戒與排擠,就是一個具體例證。

  在時代洪流的變革下,「台灣改進黨」的思考最後仍無法動搖總督府對台灣社會走「同化政策」的路線導向。畢竟「一視同仁」的政策方針,無論其成效如何,領台之初樺山資紀總督的時代(1895.5-1896.6)便已然確立;但此一不爭的事實,卻成為日本人社群面對台灣社會汲汲於「皇民化」形塑過程中,一股強烈的反動勢力。他們開始質疑總督府的台灣統治目標,到底是為了台灣在地社會、抑或是為了日本帝國的生存發展而成立?換言之,在「內地延長主義」的概念下,台灣社會往「皇民化」形塑,其背後的真義到底是什麼?

  以下,本書將從「皇民化」社會的語源、本質、歷史背景與變革等發展脈絡,做一個系統性介紹。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282
  2. 新書
    9
    $288
  3. 新書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