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考:流行知識的歷史祕密(增修版)

時尚考:流行知識的歷史祕密(增修版)
定價:350
NT $ 45 ~ 333
  • 作者:辜振豐Gu Zhenfeng
  • 出版社:花神文坊
  • 出版日期:2011-03-2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4178986
  • ISBN13:9789574178988
  • 裝訂:平裝 / 155頁 / 12k菊 / 19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增修版
 

內容簡介

  十七世紀的路易十四,喜好穿著絲襪和高跟鞋,臉抹脂粉,頂戴白色假髮,掀起了宮廷的白色風潮。一九八O年代,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將黑服從葬禮中解放出來,在巴黎引爆黑色革命。

  二十世紀初,布柏利大衣為英軍製作精良的大衣,讓英軍在前線壕溝戰勝德軍。上個世紀末,英國的「龐克女王」薇薇安.葳斯伍德,高舉叛逆的旗幟,將白金漢宮御林軍的上衣,改裝為性感情色的女裝。

  《時尚考》這本書,以回溯近代時尚史的方式,發掘時尚的奧妙之處。本書翔實介紹了迪奧、香奈兒、三宅一生等十餘種品牌的來龍去脈。藉由這些考察,從而分析出時尚底層的美感元素,並詳加說明時尚的文化脈絡,為了讓讀者更能夠掌握當代流行的動向,特別在「增修版」中介紹Dolce&Gabbana和胡笙.夏拉楊。

本書特色

  詳細說明世界五大重要時尚中心的發展歷史及文化背景。

  為台灣人量身打造,從歷史及文化角度暢談世界重要名牌故事。

  以一百餘張圖片豐富展示時尚演變,並附有年表列舉重要時尚歷史事件。

  本書為2003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好書《布爾喬亞》的姐妹作。

作者簡介

辜振豐

  寫作、演講、也任教於板橋社區大學長期。研究流行時尚與消費文化,解讀歐洲文化深入淺出,獨樹一格。著有《布爾喬亞:慾望與消費的古典記憶》、《歐洲摩登---美感與速度的現代記憶》。

 

目錄

增修版序言 /辜振豐
導論:時尚的流變

Part.1
霓裳盛綻的花都—巴黎Paris
巴黎時尚的誕生
愛瑪仕Hermes —經典的達達馬蹄聲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一口箱子的時光之旅
保羅.波瓦雷Paul P oiret —衣裝中復活的女體
香奈兒Coco Chanel —沙灘上的現代女性
迪奧Christian Dior —戰後的花瓣飛翔
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 —在出神與入戲之間
高第耶Jean-Paul Gaultier —衣可衣,非常衣

Part. II
黑色禪意的原爆點—東京Tokyo
東京時尚的起飛
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改寫服裝歷史的意志
川久保玲Rei Kawakubo —創意是花朵綻開的力量
山本耀司Y ohji Y amamoto —從反流行到流行尖端

Part. III
異文化的幻變之都—義大利Italy
義大利時尚菁英
亞曼尼Giorgio A rmani —當紳士遇見淑女
費雷Gianfranco Ferre —異文化洗禮之後
凡賽斯Gianni V ersace —只為情人的感官

Part. IV
鑽光瑩亮的新貴—安特衛普Antwerp
比利時時尚之心
馬丁.馬傑拉Mar tin Margiela —華麗神祕的惡意

Part. V
虹彩叛逆的霧都—倫敦London
英國的時尚異彩
薇薇安.葳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 —倫敦的無政府主義者
保羅.史密斯P aul Smith —尋找英式的優雅

Part. VI
時尚圖騰—當代時尚的異變種子
1 . 9 . 6 . 8 —時尚的反動氣息
牛仔褲潛意識—服裝歷史的美好革命
就像戲服與舞衣—演出身體的服裝
胡笙.夏拉楊Hussein Chalayan —知性十足的設計師
杜嘉班納Dolce & Gabbana —新性感美學

時尚時間地圖

 

導論
時尚的流變

  一談起時尚,當然和服飾脫離不了關係,而服飾在文明發展的各個階段中,往往展現不同的面貌。窮本溯源,在《舊約》的〈創世紀〉中,亞當和夏娃受了蛇的誘惑,偷嚐禁果,開始有了辨別善惡的知識,便用樹葉遮蔽自己的身體。上帝得知他們違反禁令,就用獸皮作成衣服給他們穿,並且將他們逐出伊甸園。就亞當和夏娃而言,衣服代表著他們具備了身分認同,以之對抗上帝,同時顯露了文明人的羞恥心。

  上帝說,亞當下凡後要勞動,而夏娃則要生養小孩,這就是文明的初始階段。後來,在部落社會和封建時代,階級、職業頗為固定,加上宗教色彩濃厚,衣服除了禦寒保暖、表現身分之外,還可發揮宗教功能和呈現地方色彩。

歷史中的時尚

  部落社會中,酋長和旗下成員的頭飾、服裝、面部的花紋,都有固定的造型。在祈福消災的祭典中,人扮演神的角色,服飾開始踰越日常生活的限制,展現出人類在服裝製作上的創意。到了中世紀,歐洲的嘉年華會(carniv al)中,參與者更讓想像力淋漓盡致。歐洲諸民族之服裝也自成特色,如中世紀騎士的盔甲、北歐維京海盜(The Vikings)的戰甲,以及蘇格蘭的裙裝等。

  一到專制王權的時代,國王、貴族、神職人員以及平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固定的穿著。居上位者往往引領時尚潮流。例如,在十六世紀,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Ⅰ)的服飾不但極盡華麗,而且還插金戴銀,這種打扮是當時貴婦的最佳典範。又如十七世紀的法國,統治者路易十四(Louis ⅩⅣ)既喜愛炫麗的服飾,又雅好假髮,這種裝扮更影響了其下的貴族。

  時尚的震央來自王公貴族,畢竟他們擁有權力、經濟力,以及高高在上的身分。然而,自從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興起,服飾解放, 男性的西裝和女性的高級訂製服(haute couture)正式登場。一開始,他們模仿貴族的裝扮,但日後也逐漸建立起自身的品味。

  十九世紀算是時尚變化的過渡期,因為貴族還保留部分的影響力。例如,英國的服裝設計師渥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於十九世紀中葉到巴黎開設服飾店, 推出高級訂製服,大受拿破崙三世的歐仁妮皇后的青睞。渥斯以這位法國大主顧為號召,吸引了大西洋兩岸的許多資產階級貴婦也前來訂製服飾。

  此外,法國調香師嬌蘭(Guerlain)也以歐仁妮皇后的品味為依歸,開發出新香水,如「野之香」、「花之精」;這種植物性的香水,有別於過去流行的動物性香水。十八世紀中期,現代醫學誕生,衛生觀念的強化,使得人們相信骯髒惡臭容易滋生細菌,導致生病。於是具有臭味的動物性香水,便日漸被充滿芳香的植物性香水所取代。

影響時尚的新文明

  由香水的例子可見,文明的進步也會改變時尚。當時歐洲的資本主義大行其道,交通日益發達,流行雜誌登場,物流系統向四方擴散,這種轉變,對時尚產生不小的影響力。例如,休閒文化在朝野的重視下而流行,商人大加開發度假區,經由百貨公司的推波助瀾,輕便的休閒裝於焉上市。以英國而言,十九世紀中期,倫敦市民盛行搭乘火車,前往布萊頓(Brighton)度周末;至於對岸的法國,由巴黎直通諾曼第(Normandy)的火車開通後,民眾也爭相到海邊戲水,消除日常工作的疲勞和緊張。此後褲裙、短褲等休閒裝受到民眾的喜愛。而十九世紀末的水療風潮也延續到了二十世紀,更讓海邊遊玩的女士改頭換面,比基尼泳裝正式亮相。

  休閒裝的盛行,意謂著大眾想要擺脫精神的限制和身體的拘束。不過,當時的女性仍舊身穿束腹內衣(corset),長久下來,不但對血液循環和內分泌造成不良影響,而且時時壓迫膀胱和腎臟,更導致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狀。再有嚴重者,性器官還會萎縮,一旦面臨分娩便痛苦萬分。為了消弭這些害處,十九世紀末,美國的布魯姆夫人(Mrs. Bloomer)在大西洋兩岸極力倡導女性服裝解放運動,鼓吹女性要改穿寬鬆的褲裙,歐美兩地有許多婦女隨之唱和。

  二十世紀初, 流行寫真(Fashion Photography)取代了時裝畫,為流行服裝的擴展,助了一臂之力。十九世紀末,法國攝影師納達(Nadar)父子開始為上流社會貴婦拍攝全身的人像,到了一九二○年代,也就是所謂的美好年代(Belle Ep oqu e), 德.梅爾(Adolf Gayne de Mayer)和艾德華.史泰堅(Edward Steichen)繼續為時尚留下珍貴的紀錄。他們將空間延伸到室外,如賽馬場、大飯店、沙龍,甚至艾菲爾鐵塔等。二次大戰結束後,時尚攝影師受到大家的矚目,歐文.潘(Irving P en n)與理查.亞維東(Richard Avedon),這兩位重量級的大師,相繼為《哈潑時尚》(Haper's Bazaar)和《時尚》(Vogue)雜誌留下許多影像,同時也記錄了很多設計師的作品。

時尚展現精神價值

  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 西方世界進入了嬰兒潮(Baby Boom)時期;一九六○年代,這些戰後的小孩成長茁壯,成為充滿理想的年輕人。他們抗拒傳統的權威,在大學校園內掀起反抗官僚體制的學生運動,當時也正值美國黑人爭取民權的運動。這兩股熱潮,讓年輕人的梳妝打扮隨之改觀,牛仔褲(jean s)是最明顯的抗爭記號,迷你裙(miniskirt)所展露出的女性腿部曲線,也意謂著女體的另一波解放。繼這兩股抗爭潮之後,反越戰又是另一股浪頭;等到抗爭退潮,美國的嬉皮運動(Hippie)與英國的龐克文化(Punk)應運而生,這兩股風潮的特色是靜態的反動,對於現行的政治經濟體制,充滿無言的抗議。

  服飾和人的精神價值往往密不可分。所謂「傳統」,乃是指主流的社會價值要求人們順從體制,遵守倫理規範,過著有規律的生活;在英美,傳統價值若表現在穿扮上,就是短髮、西裝、領帶。反之,嬉皮留著一襲長髮,蓄著鬍鬚,裝扮十分隨興而邋遢;龐克則是頭上梳起尖條型的髮式,身穿黑色皮夾克。這些打扮無疑是象徵反主流的記號,主流傳統的外在是拘謹而僵板的裝扮,嬉皮和龐克則顛覆了這種既定的規範。

  當然,時尚產業隸屬於主流文化,要掀起徹底的大變革,絕非易事。但如果設計師嗅覺敏銳,能夠掌握時代中的其他脈動,如嬉皮、龐克、街頭流行(street fashion),並將這種邊緣的活力納入設計的範疇中,倒也能夠為停滯不前的時尚打開一條出路。例如,一九八○年代,日本設計師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兩位大師的作品,一則以黑色為基調,將黑服從葬禮中解放出來;二則是整件服飾前後左右都被加以解構。這可說是主流文化開始吸納邊緣活力的典型。

時尚靈感出古入今

  強調科技戰的今日,原本充滿亮麗榮光的軍服退居邊緣,改良成草綠服和迷彩裝當道,「軍裝風格」只有偶爾躍居為當季的流行主題罷了。回顧過去,軍服曾經為時代的變化增添許多色彩。十九世紀初,拿破崙叱吒歐洲;最後的滑鐵盧戰役,身穿紅色制服的英軍與藍色制服的法軍決一死戰,兩方統帥,都身著華麗的軍裝親赴前線督戰。日本戰國時代,群雄並起,此起彼落的戰役成為家常便飯,每位武將,如武田信玄、上杉謙信、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身上的戰甲,個個都是極盡絢麗。十九世紀末期,部隊的大衣也影響了老百姓的穿著,尤其是布柏利(Burberry)、「Aquascutum」、「DAKS」等品牌的大衣,都是從軍服的設計得到靈感。目前,還保留文藝復興時代風格的軍服,恐怕只有英國白金漢宮的禁衛軍,和加拿大騎警隊的制服而已。

  中性的軍服風格,如今跨越了性別界限,經常被運用在女裝的設計上。一九八○年代,法國設計師高第耶(Jean-Paul Gaultier)為男性設計裙裝;美國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安妮.霍爾》(Annie Hall)一片中,女主角戴安.基頓(Diane Keaton)則身著男西裝,從這些例子可以發現,流行服飾的性別界限日漸模糊。這個現象也和時代風潮息息相關。自一九七○年代女性解放運動以來,一些涉及性別思考的理論與女性主義論述開始受到重視,例如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Karl Jung)指出,男性體內具有陰性特質,而女性體內也有陽性特質,因此運用雌雄同體(androgyny)的概念,有助於人心的探討。敏銳的設計師也很容易掌握到這一股時代的脈動。

  自一四九二年的大航海時代以來,歐洲人攻城略地,擴張殖民主義。到了一九八○年代中期後,殖民風的女裝開始露相。帶有埃及、摩洛哥、印度等地特色的服裝,或是像西印度群島的南國異國情調,皆影響了設計師的創作。西方人的殖民活動孕育了「東方主義」(OrIen talism)的思考,發揮了第二波威力,為時尚界注入一股新活力。日本的和服與漫畫卡通、中國的旗袍、印度的沙麗裝等,在設計師的巧手下百花齊放。這可在歐洲設計新銳如亞歷山大.麥克昆(Alexander McQueen)、約翰.卡里亞諾(John Galliano)、馬克.賈克柏(Marc Jacobs)的作品中得到明證。現今許多設計師一有空就會到第三世界旅行,體驗異國色彩與服飾的刺激,蔚為一股潮流。

步入影像時代的時尚

  設計師除了四處吸收靈感之外,也開始跨足電影界,例如,義大利設計師亞曼尼(Giorgio Armani)為《美國舞男》操刀,男主角李察.吉爾(Richard Gere)在片中的扮像令人印象深刻。而在《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一片中,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飾演男主角蓋茨比,身上的服飾即出自於美國設計師羅夫.羅蘭(Ralph Lauren)之手。一年一度的好萊塢奧斯卡金像獎典禮上,眾多知名影星身穿名牌服飾,踏上星光大道,這更是一個絕佳的造勢場合,許多設計師的作品在此大打廣告, 如莎朗.史東(Sharon Stone) 喜歡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而茱蒂.福斯特(Jordie Forster)則偏愛亞曼尼的服飾。

  時尚界和美國電影界一拍即合,在一九六○年代時,他們的結合成為互惠的拉抬。像法國設計師紀梵希(Givenchy),就經常為女星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設計銀幕上的戲裝。如同《奧黛麗.赫本──好萊塢時尚傳奇》一書中所陳,赫本和紀梵希在電影《龍鳳配》的合作,震撼了女性的服裝意識,使得每個西方女人都嚮往能變成赫本。紀梵希極力為赫本的衣飾打點,但她偶爾也會提出自己的觀點,因此他們倆共同創造出代表赫本風格的俐落線條。這種合作的方式, 也影響到了法國的奕夫.聖羅蘭( Yves Saint Laurent)與凱瑟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之間的合作。

  一九九○年代,所謂「超級名模」開始受到時尚界和消費者的矚目。例如,英國的娜歐咪.坎貝兒(Noami Campell)與凱特.摩斯(Kate Moss)、德國的克勞蒂亞.雪佛(Claudia Shiffer)、辛蒂.克勞馥(Cindy Crawford)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模特兒。這些名模也變成了偶像明星,她們大多都曾經演過電影,可惜的是,演技並未受到肯定,只好繼續在伸展台上走秀。

穿透歷史的時尚

  從上面的簡扼介紹中,我們可以發現,時尚是一種綜合了藝術,又牽涉到歷史、戰爭、殖民、電影、音樂、劇場、科技、經營管理等等層面的創作活動。正因如此,在醉享名牌之餘,我們不妨也將名牌看作是一件件的「知名事件」,去觀察這些「事件」背後的始末緣來,推敲出創意、審美與時代背景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並藉此領略「名牌」中更深層之意義和價值。

《時尚考》增修版序言
辜振豐

  絕版多年的《時尚考》能夠再度問世,身為作者當然十分興奮。兩年來,每到一些書店,不管獨立或是連鎖,總會得知讀者詢問再版的訊息。剛好自己收回版權,經過再三深思,決定推出增修版,除了添加一些精采圖片之外,也介紹了三位當代重量級的設計師,這一來,應該可以對熱心捧場的讀者做個交代。

  回想過去,這本書的確花了不少的心血,才得以完稿。其間,搭乘飛機到日本找資料,也曾上網淘書,此外,也有一些朋友鼎力相助。首先,詩人悔之在主持「自由副刊」期間,極力邀稿,而素芃在主編《哈波》雜誌,也來電要我撰寫時尚專欄,背後則要謝謝她先生國賢兄的建議。但能夠認識一些名牌的特色,則要感謝香港好友方佩珊小姐的介紹。

  如果繼續窮本溯源,則要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記得媽媽曾經談起,婚前曾埋首研習裁縫,因為將來可以當起女裁縫師,以貼補家計。媽媽學成之後,便開始幫人做衣服。後來,建立了口碑後,鎮上一些女孩子在婚前會跟她訂製新裝,而她總要不眠不休,目的就是如期交貨。也許,自己身上流著跟服裝相關的基因。

  此外,從小就看到祖父每天穿得很體面,尤其西服西褲的布料都是來英國的舶來品。當時鎮上有好幾家舶來品店,偶爾祖父會帶我去逛一逛。就讀高中期間,他老人家還買了一件日本衣服送我,從此就陷入「愛美」的時光中!

  老家四周每每散發出流行時尚的氛圍,一走出家門,滿街的西服店和女裝社,舉目可見。一九七0年代,名牌風並未吹入台灣,舶來品跟訂製服,可以算是當紅時尚。很多潮男深怕趕不上流行列車,即使校園制服都要找西裝師傅訂做,而我也無法免俗。這一來,開始對於設計衣服萌生濃厚的興趣,尤其自己會去挑選布料,然後到西服店跟師傅交代樣式。然而,一九九0年代初期,台灣的西裝社一家家關門,接著成衣大量進口,昂貴的工錢,加上成衣也不差,於是改穿成衣。

  當時,開始閱讀日文書籍和雜誌,有一次看到青土社出版的《Eureka》雜誌的「服飾」專輯,赫然發現日本作家竟然能夠撰寫時尚的文章,尤其是買到一本《時尚的迷宮》,作者是鷲田清一,早年研究現象學起家,後來由於編輯的鼓勵與邀約,乃改行在《美麗佳人》(日文版)撰寫時尚專欄。這段小故事,也對我具有鼓舞的作用。

  大量閱讀日文書籍,加上經常留意出版消息,總會看到一些日本作家跟學者論述時尚的文章,偶爾也會留意一些流行雜誌訪問作家的時尚品味。例如,村上龍愛穿亞曼尼的西裝,而村上春樹則雅好川久保玲設計的T恤。至於,女作家林真理子則喜歡愛瑪仕的皮包。我們對於日本人的既定印象,以為她們只喜歡LV ,因為每當經過機場免稅商店或是到各大城市,總會看到大排長龍搶過購皮包。

  其實,日本人對於時尚的熱愛,並非停留在血拼而已。不管書籍或雜誌,日本人總是很花心血去編輯。要是有外國時尚書籍出版,也會在短時間翻成日文。這對於設計師或一般讀者受益匪淺,畢竟要大家去研習外文,才能夠親炙時尚,未免困難重重。有人說,巴黎的人事時物地,都充滿時尚的氛圍,其實東京也是。然而,台灣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大家開始重視時尚和穿衣品味,而本土設計師更相繼揚名國際,如吳季剛、古又文。至於一般學生也有基本的認知跟好奇心,記得二00四年,《時尚考》初版上市之後,吸引很多年輕讀者,每當一下課,總會有學生問起流行時尚的問題。這一來,赫然發現,大家真是變了!也因此《時尚考》再度上市後,應該可以跟讀者繼續交流,同時也是美事一樁。

  寫完一本書,不管是初版或增修版,身為作者,是無法獨立完成的。首先,要感謝「舊香居」吳伯伯、小傑、浩宇、小朱的鼓勵。至於書封設計,則要謝謝卡密、李志銘、明智周,因為他們提供不少創意。在編輯期間,群學出版公司劉總編、主編恩霖、韋中,協助有加,在此致謝。最後,謝謝內文美編黃子欽以及貓頭鷹出版公司總編謝宜英小姐的協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3
    $45
  2. 二手書
    13
    $45
  3. 二手書
    14
    $48
  4. 二手書
    14
    $50
  5. 二手書
    33
    $115
  6. 二手書
    53
    $185
  7. 二手書
    6
    $210
  8. 新書
    95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