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程序理念與重建

刑事程序理念與重建
定價:520
NT $ 468 ~ 494
  • 作者:柯耀程
  • 出版社:元照出版
  • 出版日期:2009-09-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4164861
  • ISBN13:9789574164868
  • 裝訂:平裝 / 47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刑事訴訟法從舊有的職權觀念,漸漸進入當事人進行的思考模式,所面臨的問題,包括訴訟目的觀、具有爭議性程序角色界定的問題,以及對於強制處分概念的理解,乃至證據規則的基本認知,都有重新建構的必要。本書集結從刑事訴訟修正以來的各篇論述,包括對於刑事程序的目的,以及各種程序進行的制度,乃置於對於刑事證據基礎觀念,其在實然面及應然面的應有面貌,作一番重新思考,以便揭露刑事程序中,各項制度與規則的應然面貌。對於刑事訴訟研究者,應有思維上辨正的助益。
 

目錄

刑事訴訟目的與「無罪推定原則」∕1
職權進行與當事人進行模式之省思∕29
檢、警犯罪偵查職權分配之檢討∕79
刑事訴訟法「交付審判」制度問題研議∕109
緩起訴被起訴的效力∕141
強制處分概論∕161
逮捕通緝犯附帶搜索問題之重新思考∕225
「證據保全」立法之檢討∕255
取得證據聲請之思與辯∕291
具保停押之抗告不適格問題∕309
撤銷羈押後繼續羈押之質疑∕339
證人科罰問題之檢討∕363
證據取得與調查的思維∕383
共同被告自白之調查∕437
 

  刑事訴訟法的規範,本就是作為刑事案件追訴、審判進行遵循的準則。從程序規範的內涵中,反應出訴訟制度,也反應出對案件的具體操作模式。既有的刑事程序理念,本繼受自歐陸刑事程序的觀念,長期以來,刑事程序均建構在以法院職權進行的認知模式。惟因順應人權思潮的開展,並檢討公平法院及刑事程序個別角色的反思,乃有司法改革的聲浪,而於司法改革會議之後,擬定刑事程序進行模式的變革方向,漸次朝向當事人進行的模式作修正,並對刑事訴訟法作階段性的修正,藉以落實研議制度設計的構想。儘管政策方向已定,但對於既有根深蒂固的觀念,實務與學理積習已深的舊觀念認知,對於刑事程序的目的觀,似乎既未真正跳脫出原有觀念的框架,仍舊固守著真實發現為指導的窠臼,以之作為刑事程序追求的最高目標,也無視於觀念的改變,所生認知與理念應隨之加以調整。殊不知真實發現只是一種在限制下的目的,有其侷限性存在,其並非席勝程序理念的無線上綱,更不能將其與人權保障構想,置於對等的目的性思考。

  在制度已經變革,但舊有觀念未及剔除之際,刑事程序的觀念,已經呈現出目的混亂的錯亂,加上若干程序制度認知的落差,不但造成法律規範修正方向的偏離,也形成實務在運用法律時的衝突與矛盾。因而使得制度的調整與修正,陷入認知無法跟進的悖離,產生新瓶裝舊酒的認知停滯,這是刑事程序制度修正後,所產生的制度認知落差嚴重問題。對於此等問題,確實有必要重新認真加以思考,並在法理與邏輯上嚴謹予以辨正。

  本書的成形,是集結過往對於制度修正時所生問題的詮釋,編排的構想輿論著的選項,乃從刑事程序的目的性構想,到程序中強制處分概念的前世今生,以及刑事證據觀念修正的問題,透過論理上的詮釋,或對於實務操作偏失的評釋,或對於規範修正失焦的檢討,將過往論述的部分,做成較具有體系性的彙整,而以論文集的方式呈現。集結成書的目的,不外是使文獻的參照,在蒐集上較為便利,並無任何創新或特殊的見解。儘管粗淺之見,猶如米粒之珠,其光不大;亦如薄翼之蠅,其飛不遠,但文中所提及的問題,對於制度變革的理解,應有不同面向的思維啟發。

  本書勘誤的工作,端賴研究所學棣林家弘、王旭萱、黃君介、林家豪、劉佩怡及楊聖芬等人悉心校對,並作文獻更新的修訂,謹此致謝。又元照出版公司編輯團隊,提供出版行政上的協助,並慨允出書,併予感謝。

柯耀程 2009年7月7日于嘉義民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468
  2. 新書
    95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