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出賣的童年

被出賣的童年
定價:280
NT $ 74 ~ 621
  • 作者:喬爾.巴肯
  • 原文作者:Joel Bakan
  • 譯者:陳齊鈞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13-06-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417269
  • ISBN13:9789862417263
  • 裝訂:平裝 / 24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我們的孩子如何被教育,影響到明日世界的命運。
回首來時路,我們為孩子留下些什麼?

  「沒有任何指標,比一個社會對待小孩的方式,更能彰顯出這個社會的靈魂了。」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前總統曼德拉

  獲利掛帥的商業時代,兒童及青少年不再只是吃吃糖果餅乾、玩玩具的族群,而是被企業鎖定的重要消費者,成為企業主攻的對象,從食品業者、遊戲廠商、甚至到藥廠,都用盡方法對兒童及青少年不斷進攻。

  你知道嗎,我們的孩子雖是史上最富足的一代,卻也是最不安全與沮喪的一代?

  巴肯擁有牛津、哈佛,以及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的法學學位,是國際知名的法學權威。歷經十年來的觀察,不斷揭發企業榨取利潤的各種手段。繼前著改編成紀錄片,榮獲26項國際大獎後,此次他把焦點轉移到應該備受呵護的下一代身上,指出當今商業社會對孩童成長的影響:

  食品飲料產業每年砸下200億美元預算,推廣「垃圾食品」給小孩。在這些華麗的包裝下,我們買回家的人工食品,卻為孩子帶來肥胖問題,並增加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你家小孩每天使用電腦、看電視多久?你是否知道媒體刻意打造可愛、包藏暴力與色情的內容,讓孩子上癮,再從他們身上營利?最成功的電玩遊戲,上市第一週就可以締造5億美元的佳績。

  30年來,上百萬孩子被診斷過動症、躁鬱症、自閉症等,但這些疾病在幾十年前可是未曾聽聞。難道現代孩子毛病特別多?還是藥廠為了拚業績,與醫學專業人員的共謀?或許你不知道,年年有藥廠因為非法行為,被處以上億美元的罰金。

  本書並非一本揭密百科全書,而是想點出商業剝削孩童的問題。如果不加以遏制,將有更多兒童肥胖、價值偏差、過度診斷、化學毒害的問題會出現。

  未來這些問題如何被回答,將仰賴社會公民的觀點與做法。

  我們如何教育孩子、培養他們的心智,引導他們發展,是開創社會未來與集體命運的關鍵元素。

書籍重點:

  26項國際大獎紀錄片《解構企業》原著作者巴肯,歷經10年觀察,精闢點出在一切向錢看、商業利益掛帥時代,新世代孩童的成長滿是包裹著糖衣的陷阱。

  嬰幼兒用品有毒、過動兒與自閉兒大增、校園霸凌、性早熟、青少年網路成癮、教育市場化、迷失的中輟生……。白紙依舊純潔,並非現代小孩問題特別多,是成人為了獲利汙染了他們的生長環境。

  無關教養,我們每個人都曾走過凡事由大人做主的這段時光,如今我們成長為做主的大人,接受的資訊比上一代更豐富、深刻,應該為日益稀少的下一代把關。

作者簡介

喬爾.巴肯(Joel Bakan)

  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羅德學者。

  巴肯擁有牛津、哈佛,以及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的法學學位,是國際知名的法學權威,經常針對法律社經議題發表文章。著有國際暢銷書《企業的性格與命運》(大塊文化出版),該書版權售出二十餘種語言,已經改拍為紀錄片《解構企業》,榮獲26個國際獎項,由巴肯擔任編劇兼共同製作人。

 

目錄

推薦序  我們願意為下一代冒哪種風險?    詹志禹
推薦序  看穿商業利益的背後              陳安儀
前  言  找回迷失的靈魂
第一章  孩子的世紀
第二章  暴力、上癮遊戲與社群媒體
第三章  童年的新課綱
第四章  萬能的小藥丸
第五章  高利潤的非法處方箋
第六章  看不見的毒物
第七章  不確定的事實
第八章  被剝削的童工
第九章  教育市場化
第十章  功利主義的教育
結  語  理性的力量
 

推薦序

我們願意為下一代冒哪種風險?

  喬爾.巴肯在本書所描述的問題,是一個盤根錯節的龐大問題,在涉及兒童及青少年的部分,只是冰山的一角,但這一角的惡果,既深刻又持久,讓人特別憂心。

  在今天這個全球化市場之中,謹守倫理道德、重視社會責任的企業不少,但「為求利潤、不擇手段」的企業也非常多,這已經不是標榜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表象問題了。

  當某些企業財團「為求利潤、不擇手段」的時候,龐大的陰影就開始籠罩社會。猶如把毒液偷排入溪流、把垃圾偷倒進山林的黑心企業,有些企業則把問題轉嫁給社會。例如,有些網路業者和飲料業者很希望兒童上癮,因為上癮愈深,企業獲利愈多;有些電玩業者利用色情與暴力催化青少年,因為性與攻擊的本能愈被誘發,企業獲利就愈多;至於上癮的心理疾病以及女性被物化的問題,就丟給家庭、學校與社會。

  有些財團,不只是利用廣告製造合法的謊言來對下一代洗腦,他們還入侵醫療體系,與某些醫師形成利益共生體,透過專業權威推銷藥物。它們也入侵學術機構,與某些專家學者形成研究經費契約關係,利用學術權威質疑很難完全清楚確立的因果關係,來繼續合法剝削環境或剝削下一代。

  了解一點知識論或科學哲學的人都知道:知識永遠無法百分之百確定,科學會進步,甚至會革命。做過科學(尤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人都知道:幾乎沒有一項研究結果是百分之百確定,有些問題甚至爭議四十幾年,也沒有確定的結論。最有名的例子包括:看暴力內容電視節目愈多的人,其暴力傾向會不會愈強?即使有許多研究結果顯示,兩者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顯示暴力節目誘發暴力模仿,但永遠有人可以質疑:「只是相關,不一定有因果關係。暴力傾向不一定是電視暴力節目促成的。」要不然,就是顛倒因果方向,說:「那些先有暴力傾向的人,才喜歡看電視暴力節目。」甚至加以美化,說:「電視暴力節目,可以治療暴力傾向,因為有暴力傾向的人,在看暴力節目的時候得以發洩」。我相信這些論述與爭議,一樣會被應用到網路電玩暴力等議題。只要達成爭議,不必有結論,巨大的利益就不會被立法禁止,因為這是一個自由社會。

  但是,既然有爭議,為什麼我們不能先禁止暴力節目,等到有明確證據證明,暴力節目不會誘發暴力行為,再開放暴力節目?這是一個混合法理學和科學方法論的議題,我相信在可預知的將來,也不會有明確結論。關鍵回到我們的價值觀:我們願意冒哪種風險?

  我們願不願意為下一代的健康,增加一些法律限制?犧牲一點表達自由?為永續環境增加一些管制?犧牲一些經濟利益?這就是價值的選擇。如果教育體制乃至政府部門,也被財團利益綁架的話,那就萬劫不復了。

詹志禹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兼政大教務長)

推薦序 

看穿商業利益的背後

  雖然,我跟我先生都是「資深媒體人」,在媒體(電視、報紙、雜誌)工作時間長達十餘年,但是如今在我的家中,所有的公共區域,包括客廳、餐廳、休閒區等,都沒有放置「電視機」。我家甚至沒有裝「有線電視」,也沒有訂報紙、雜誌,只有一台桌上型電腦,供我與小孩共同使用。

  很多人到了我家,都感到很驚訝:為什麼一個「資深媒體人」,使用及閱讀「媒體」的時間,卻這樣少?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家有兩個「未成年」兒童,為了使媒體的「汙染」與「行銷」降到最低,我採取幾乎是「堅壁清野」的政策。為什麼?答案全都在這本書裡。

  我不想要我的女兒,從小就夢想一個芭比娃娃般的大胸部,視穿著「露股溝」跟「事業線」的性感裝扮為美。我也不想讓我家弟弟,整天玩暴力加色情的線上遊戲,把時間都花費在電玩與網路上。我不想要我的兒女,一天到晚看著速食店的最新廣告口水直流,非喝最新上市的熱門飲料不可。我更不想要他們靠「臉書」交朋友,和網路上的陌生人聊天。我很少光顧超商,儘量維持一週五天在家吃飯。

  我家孩子不喝含糖飲料,也很少吃零食,因為我知道其中大量的化學芳香劑和調味料,會毒害孩子的味覺與身體。而且,現今加工食品已經很多,努力自己下廚,是避免吃外面添加物過多的餐飲之唯一法門。我儘量少看醫生,我讓孩子以「真正的戶外運動」,來發洩過多的精力、保持身體健康。即便也曾有人建議我去給老大掛個「兒童心智科」檢查一下,看看是不是有點「注意力不集中」。但是我知道她寫作、閱讀時很認真,只是不喜歡枯燥的英文和數學,所以不需要接受不必要的藥物,或是加工的「健康食品」。

  我搬到山邊的社區,只因為我想要孩子,每天可以看到大自然,與蜥蜴、蝴蝶、花朵、樹木相處。 我努力帶他們露營、登山,而非閒來無事只能終日逛百貨公司,觸目所及皆是標榜著追求金錢、名利、外表與性感的廣告與海報。為什麼?答案全都在這本書裡。

  看完這本書,你會恍然大悟:成人的商業社會裡,為了賺錢,對於尚未有能力辨別是非、選擇對錯的兒童,有著多麼殘忍、恐怖的誘惑。讓孩子一步一步踏入陷阱、受到傷害,而不自覺。

  為了賣錢,很多食品公司的添加物,簡直是無所不用其極。
  為了賺錢,很多醫生、藥商的欺騙,簡直是無所不用其術。
  為了方便,很多企業、工廠的生產,簡直是無所不在汙染。
  為了迎合,很多學校的教育環境,根本已經完全市場化。

  你想要看穿這些商業利益的背後,做個盡責的父母,好好保護自己的孩子嗎?

  請看這本《被出賣的童年》。

陳安儀
(本文作者為親職作家∕資深媒體人)

 

內容連載

前言 找回迷失的靈魂

我應該要悔過,我並不是個模範孩子,我的童年一點也不天真、乖巧或安靜。我用BB槍射松鼠、向車子丟石頭、為了好玩及一枚銅板向火車叫囂,甚至放煙火炸毀一棵小樹。此外,我流連附近雜貨店打彈珠,還偷看雜誌架上的《花花公子》,一切只是為了好玩。後來,當我步入青少年時,我開始嘗試性行為、嗑藥,還有喝酒。我不但玩搖滾、抽菸,還在半夜無照駕駛偷開父母的車,結果引起老師、校長與警察的怒火。我把父母的警告與規矩當作耳邊風,覺得他們都太土了,自己才是萬能的,唯有反叛才夠時尚,因此只要與大人的權威沾上邊的都要反抗。

結果,我讓我父母的日子因為擔心而難過,我媽媽經常詛咒:「希望以後你小孩帶給你的痛苦,像你給我的一樣多。」但我只是一個正常小孩,做了一些正常小孩會做的事而已。現在,當我看著自己正值青少年的一對兒女長大,各自用不同方式實現我媽的詛咒,我不斷地提醒自己,這就是孩子的成長過程。嬰兒期後至青年期之間的孩子,並非也不該是完全地天真、純潔。對性感到好奇、喜歡危險事物、迷戀暴力與恐怖,並且密謀成人的不良行為,都是成長的正常部分,就像叛逆、喜怒無常、衝動,以及認為父母師長什麼都不懂、常常不公平一樣。

因此在這本書裡,你不會看到怨嘆年輕人不聽話、歌頌孩子已逝天真的論述。我相信,不論哪個世代,孩子們的需要與天性都差不了太多。他們都經歷同樣的發展階段,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困難、困惑、依賴、能力與脆弱的地方,對成年人也都有同樣的需求,那就是愛、保護、導引、自由與尊重。同樣地,身為父母的也沒有改變太多,依舊出自天性全心地深愛著孩子,撫育、教養、關懷他們,衷心期盼他們平安成人、發展順遂。孩童時期是危險歲月,因為孩子還小、缺乏經驗,而且仍在養成階段、很容易受傷,父母對子女的養育是害怕與愛兼具。實際上,這兩種情緒確實相互牽絆。出於愛,我們希望子女能安全、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一個能適應社會、有生產力及熱愛生命的青年。出於害怕,我們擔心任何可能會與這些情況背道而馳的事情。

重新審視重點,避免瞎操心

在今天這個世界,在大企業的操作及煽動下,影響範圍廣大的商業行為,不只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危險與傷害,並且支配著我們的擔憂程度。凡是與企業獲利有關的,無論是在孩童媒體上出現的性與暴力、孩子間的精神脫序、工業化學對孩童健康的不良影響,或是失敗的學校教育等,在行銷人、媒體、公關公司的巧妙包裝下,為了幫助商品銷售、淡化可能傷害,所有資訊都經過一番打造。而那些負責提供正確資訊、為民眾把關的有關單位,包括政府、科學、醫學及教育機構等,近幾十年在產業的影響下,使得問題更加惡化。

基於前述種種,我認為做為父母親的我們,是系統性地被錯誤資訊所誤導,擔憂的事物也愈來愈趨近企業利益所在,而非我們的孩子。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多少改善這種情況,讓身為父母者能正確擔心孩子的命運,讓身兼父母及公民雙重角色的我們,能夠給予他們較好的保護,使他們免於傷害。我無意論述每個與孩童有關的議題,本書只討論企業為了獲利而致使孩童受到危害的議題,它們雖然只是一小撮重要議題,但每一項都對孩子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的目的不是要寫一本百科全書,而是想點出今日社會有關孩童的一大問題:政府從過去保護孩童不受企業傷害的角色中退卻,我們的社會讓孩子置身在一個剝削、忽略他們需求與福祉的環境,等於出賣了我們每個人生命中最珍貴的部分。

我的焦點主要是放在富裕國家,尤其是美國。不用說,因為暴力、流離失所、普遍的嚴重饑荒問題等,開發中貧窮國家的孩子命運是悲慘的。我相信,同時也是這本書的立意,這些富裕國家的相關執行必須被詳細檢視,不只是因為這些國家的孩童,特別是貧窮的孩子遭受不良的對待,更是因為這些富裕國家在全世界擁有強大的支配權力與影響力,直接或間接影響開發中貧窮國家的政策與執行。這些都是很好的理由,督促富裕國家為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負責。

在富裕國家裡,我們能夠保護孩子,我們有必需的手段與資源可以這樣做。但最要不得的事實是,我們經常選擇不去做,默許企業為了追求利潤犧牲掉孩子的利益。當社會拒絕保護最脆弱的成員免於遭受剝削與傷害,當它有足夠的能力這樣做,卻選擇不做時,這個社會確實迷失了方向。如同南非前總統尼爾森‧曼德拉(Nelson Mandela)說的:「沒有任何指標,比一個社會對待小孩的方式,更能彰顯出這個社會的靈魂了。」依此來看,我們應該認真關切我們社會的靈魂。


以上摘自天下雜誌出版《被出賣的童年》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6
    $74
  2. 二手書
    26
    $74
  3. 二手書
    39
    $108
  4. 二手書
    39
    $110
  5. 二手書
    44
    $122
  6. 新書
    79
    $221
  7. 新書
    88
    $246
  8. 新書
    9
    $252
  9. 新書
    9
    $252
  10. 新書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