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最後幾個晚上

在地球的最後幾個晚上
定價:300
NT $ 210
  • 作者:羅貝托‧博拉紐
  • 原文作者:Roberto Bolao
  • 譯者:趙德明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4-10-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3274949
  • ISBN13:9789573274940
  • 裝訂:平裝 / 256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書裡每一篇故事的主角,都因為一場社會運動而改變了人生。
二十五年後,他們這樣活著。

  對於智利傳奇文學人物博拉紐而言,時空永遠停留在一九七三年智利的春天。

  那年,一群年輕人因為拉美「九一一」事件、因為參與那場希望國家能夠更好的社會運動,就此展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而博拉紐筆下最鮮明的人物,正是這群永遠二十歲上下的中南美洲青年。他寫的故事,也永遠是關於堅持信念、關於自由、關於年輕人。

  全書共收錄十四篇短篇小說,每一篇都瀰漫著「憂傷流亡的民間傳說」氛圍,很多讀起來都不像虛構的小說,而是真實事件的紀錄、個人的回憶。博拉紐深刻刻畫了他摯愛的「智利失落的一代」,描繪了一整代年輕人群像。事實上,書中人不僅是博拉紐深愛的同胞,更是作家自身的真實寫照。

  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不曉得怎麼回事:外號叫做「目睭」的席爾瓦總想逃避暴力,顧不得被人嘲笑沒種。可是暴力,真正的暴力不可能逃避,至少我們這些出生在五○年代、阿言德總統遇難時二十來歲的拉丁美洲人無法逃避暴力。

  「目睭」的遭遇有示範作用,值得效法,重新回憶一下也許並非無益,尤其是經過了那麼多年之後。

  那是一九七四年一月,政變發生後四個月,「目睭」席爾瓦離開智利。先到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緊跟著,這個鄰國的形勢也急轉直下。「目睭」不得不來到墨西哥。他在這裡住了兩年。我也在這裡認識了他。

  身為第一個突破馬奎斯陰影的拉美作家,博拉紐的短篇小說尤見寫作功力,書中展現出來的純熟技巧,被譽為足堪媲美卡夫卡和波赫士。他那僅僅勾勒事物輪廓,卻筆筆傳神到位的文風是如此地平淡,但文字裡那種直達骨髓的孤獨與荒涼,卻驚人地體現出文學裡的流亡與理想的絕望。引頸企盼博拉紐六十七萬字磅礡遺作《2666》的讀者,絕對不容錯過!

國際媒體讚譽

  「讀了博拉紐之後,會讓你覺得自己變了。他會改變你看待世界的角度。」--《衛報》

  「蘇珊‧桑塔格、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都推崇博拉紐為他那一輩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他的小說力道立見,激動人心。」--《展望雜誌》

  「閱讀博拉紐就像是在聽祕密故事,個別事件的脈絡展現,得見藝術和人生的軌跡在地平線共一色……當我們醒來之後一定會更仔細端詳這個世界。」--《紐約時報》書評

  「稱博拉紐為天才絕非過譽。」--《華盛頓郵報》

  「博拉紐有說故事的天分,與湯瑪斯‧品瓊(Thomas Pynchon)、唐‧德里羅(Don DeLillo)等人同級。」--《加泰隆尼亞報》

  「博拉紐被譽為後馬奎斯時代的文學巨人之一,毫不費力就將彼此不相關的幽默與輕柔的悲劇感交融在一起。」--《周日電訊報》

  「……一位驚人的作家,他提醒了我們,在閱讀的熱情之中有多少深刻的樂趣,而他卻是在無人察覺到的深淵邊緣度日。」--《文學雜誌》

  「博拉紐是第一個真正突破拉美文學大爆炸的作家。許多跟他同一輩的作家,還有更年輕的作家,都試過,也還在試著找到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聲音,但沒有人可以真正擺脫馬奎斯、尤薩和在一九六○年代讓全世界驚豔的拉丁美洲文學所投下長長的影子。博拉紐卻似乎是毫不費力就與之切割開來。大爆炸的那批作家讓拉美文學在世界文學的版圖占有一席之地。而博拉紐透過無根、不舍、不妥協的文學態度,則創造了一個心智的拉丁美洲,一個後國家主義的拉丁美洲。」--Natasha Wimmer(《狂野追尋》《2666》英文版譯者)

  「博拉紐盤據在許多拉丁美洲作家的心頭,就如當年馬奎斯盤據著同輩與後輩作家一般。」--《紐約時報》

  「一位罕見而多產的才子。」--《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貝托‧博拉紐(Roberto Bolano)


  文壇祭酒蘇珊‧桑塔格大力推崇為「那一代西班牙語世界中最值得欽佩的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尤薩對其作讚譽有加、「後馬奎斯時代的文學巨人之一」、「當代西班牙語文學中最大膽的作家」……文學成就直追馬奎斯、波赫士的博拉紐,可謂第一個真正突破馬奎斯陰影的拉美作家。

  博拉紐出生於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父親是卡車司機兼業餘拳擊手,母親是數學和統計學老師,全家於1968年移居墨西哥後,博拉紐於1973年再次回到祖國智利以響應左派社會主義阿言德政權,卻因皮諾契政變被捕,僥倖逃出後轉往薩爾瓦多、墨西哥,並於1977年前往歐洲,浪跡法國等地,四處打零工為生,包括洗碗、清潔、收垃圾等,最後在西班牙巴賽隆納落腳。

  博拉紐生前以詩人自居,也以詩人為傲。直到四十歲才開始寫小說的他,第一部長篇小說《狂野追尋》就引起拉美文壇轟動,出版盛況不亞於《百年孤寂》當年,更榮獲1998年羅慕洛‧加列哥斯國際小說大獎(Premio internacional de novella R?mulo Gallegos)、賀雅德獎(Herralde Prize)、智利國家圖書協會大獎(Chilean National Council of Books Prize)等多項大獎。

  2003年,博拉紐不幸因肝病去世,享年五十歲,其寫作年月雖然僅僅短短十年,身後留下的作品數量卻相當驚人,共計十部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五部詩集,包括《護身符》(Amuleto)、《遙遠的星辰》(Estrella distante)、《打電話》(Llamadas telef nicas)、《智利夜曲》(Nocturno de Chile)等等,並陸續被歐美出版社發掘出版,其中由以六十七萬字的長篇小說遺稿《2666》獲得歐美文壇壓倒性好評。

譯者簡介

趙德明


  資深翻譯名家、前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現任青島大學外語學院特聘專家、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導師。

  著有《20世紀拉丁美洲小說》、《尤薩傳》。譯有博拉紐與巴爾加斯.尤薩的主要作品如《2666》、《美洲納粹文學》、《護身符》、《回歸》、《城市與狗》、《情愛筆記》、《公羊的盛宴》、《天堂在另一個街角》,以及其他十數種包括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聶魯達、奧塔維奧.帕茲、胡安‧卡洛斯‧奧內蒂、波赫士、賽凡提斯等人作品。
 

目錄

申西尼
亨利.西蒙.肋普林斯
安立奎.馬丁
文壇奇遇
通電話
毛毛蟲
安妮.穆爾的人生
「目睭」席爾瓦
戈麥斯帕拉西奧
在地球的最後幾個晚上
一九七八年那些日子
放浪法國比利時
牙醫師
舞卡

專文導讀 (尉任之)
譯後記 (趙德明)
 

內容連載

申西尼

我跟申西尼交上朋友的方式有那麼一點不尋常。那時候我才二十出頭,比教堂老鼠還要窮,住在西班牙赫羅納郊外一棟破房子裡,房子是我姊姊和姊夫搬去墨西哥時留給我的。沒多久前我才剛辭掉在巴塞隆納一處營地守夜人的工作。這份差事導致我夜裡不睡覺的傾向變本加厲。平常沒有什麼朋友往來。成天就是寫作和長長的散步。晚上七點鐘,我才剛起床,感覺上好像時差沒調過來,有點不太對勁兒挺虛弱的,存在感似有若無,與身邊一切不知何故都隔著距離。我靠夏天存下來的積蓄維持生計,雖然花不了什麼錢,可秋季一天天過去這些積蓄也日漸消蝕。也許這就是促使我參加阿爾科伊舉辦的全國文學競賽的誘因吧。這個競賽的參加資格是所有的西班牙文作者,無論哪個國家出身或住在哪裡。獎分三組:詩、短篇小說和散文。起初我打算參加詩組。可是把我最擅長的作品送出去跟獸欄裡的獅群(或者土狼群)較量,我覺得勝之不武。轉而考慮參加散文組,可是收到比賽規則時發現文章必須談到阿爾科伊的周遭環境、歷史沿革、地方名流、未來展望等等,完全超出我的能耐。於是,我決定參加短篇小說組,將我最強的一篇(其實也就從那麼幾篇當中)一式三份投寄出去。然後坐待揭曉。

評審結果出來的時候,我正在一個名為手工產品市集可是根本沒人賣手工產品的地方充當小販。我得了個第四獎和一萬塊錢,阿爾科伊市議會這錢給得還真夠快。不久,我收到了獲獎作品選集,內容包括首獎作品等六篇入圍小說,書中誤植疏漏隨處可見不在話下。當然啦,我的小說比首獎作品寫得好,使我不禁詛咒起評審委員,心裡想,早看透了就這麼回事兒!但真正讓我驚訝的是在同一本選集裡發現了路易士.安東尼奧.申西尼這位阿根廷作家,他得了第三獎,作品情節是?事者去到一處鄉下,因為兒子死在那裡,也可能?事者之所以去鄉下,是因為兒子死在了城裡--很難判斷--可以肯定的是,在鄉間,空曠的平原上,?事者的兒子持續嚥下最後一口氣,總之是個關於幽閉恐懼症的故事,非常典型申西尼的調調,從廣闊的地理空間一下子縮到只有棺材大小的體積;這篇作品的水準超出首獎作品,也超出第二獎、當然也勝過了第四、第五、第六獎的作品。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