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靜修:不恐懼‧不焦慮‧不生氣,沒有煩惱的喜悅人生

心的靜修:不恐懼‧不焦慮‧不生氣,沒有煩惱的喜悅人生
定價:300
NT $ 130 ~ 288
  • 作者:嘉華多康巴
  • 原文作者:Gyalwa Dokhampa
  • 譯者:廖建容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5-06-2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207365
  • ISBN13:9789863207368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你時常感到快樂和平靜,還是痛苦和焦躁?
佛陀說:我們的心裡怎麼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也就是說,想要轉化心境,首先就要了解「心」。
心的靜修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轉化心靈,蛻變人生。

  現代人對「靜心」一詞大多不再陌生。呼吸、靜心、沉思與覺知這些工具並不複雜,卻可以真正改變我們的心境,以全新的角度看待日常生活與人生全局。

  佛教裡一直有靜修的傳統,因為靜修可以為心靈提供安靜與專注的空間,讓我們學習與探索人生功課。在忙碌的生活裡,也能做心靈的靜修練習,因為不論外在處境如何,我們都要往內探詢、讓自己鬆綁,用敞開的心,一一化解困境。

  心的靜修不只是盤腿而坐、專注呼吸,感到平靜;
  而是提升我們的覺知力,
  當恐懼、焦慮、煩惱等情緒來襲時,能一一發現、傾聽、處理,
  使心靈變得更彈性與開放,時刻擁抱生命中的豐足與喜悅。


  這本書就像是為你和你的心提供了某個「靜修」之處。

  在第一部分,我們首先會了解心智的特性,把焦點轉向內在,重新認識自己。

  第二部分探討的是心靈的靜修法門,透過呼吸、靜心、沉思與覺知等工具,我們可以不加批判地單純觀察事物,並以覺知取代無止境的分析,讓心智進入平靜與專注的狀態。

  在第三部分則讓我們練習如何將心的靜修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透過覺察日常生活的每個當下,放下所有的「應該、假如、但是和或許」,最終讓心得到自由。

  只要每日練習靜心並應用,就能時刻活在當下,把已經非常珍貴、值得珍惜的人生,因喜悅而更加閃閃發亮!

真摯推薦

  我一直認為靜心是開悟聖者的事。
  不過,法王的一字一句都可以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連結。《心的靜修》讓我了解到,只要照著這些智慧的話語,每天一點、一點地練習,很容易就能達致內心的平靜。
  對此,我衷心感激。——國際知名導演、演員 楊紫瓊

  人生的旅程上,有得有失,「快樂」亦是。常常不知覺花太多的時間,駐足在過去的回憶、仰望對未來的期待,而蒙蔽了活在當下的快樂。
  這本書教導了我如何抽離負面的情緒、以平靜的心審視各種問題、讓我以積極的態度獲得專屬於自己的快樂境界。
  我誠心的推薦這本書給任何仍然在尋覓快樂真諦的人們。希望大家都能透過這本書得到身心的平靜、更進一步的體驗真實快樂的意義。——Live To Love Taiwan宏愛台灣協會理事長、微風廣場行銷設計總監    廖曉喬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嘉華多康巴(Gyalwa Dokhampa)


  生於1981年,經達賴喇嘛及嘉旺竹巴法王認證為第九世嘉華多康巴,為天龍竹巴傳承重要的精神導師、傳承精神領袖嘉旺竹巴法王所指定的繼承者之一,亦稱「法子」。

  自2000年開始,嘉華多康巴法王在全世界,包括美國、歐洲、越南、香港、台灣、新加坡與祕魯等地弘法,為傳統佛教注入活潑年輕的觀點,每到越南等地,總有八、九萬人熱烈參與,是當代少見廣受歡迎的年輕一代精神導師。他每年都在尼泊爾與不丹舉辦靜修活動,並在新加坡的佛教與科學座談會中,擔任「培育美好心靈」單元的主講人。

  嘉華多康巴法王強調,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找到快樂的法門。他致力將佛教理念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連結,使大眾透過無私與寬厚待人,自利而利他,藉此讓佛教融入現代生活之中。

譯者簡介

廖建容


  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畢業,曾在外商公司工作與大學任教,目前專職從事翻譯工作。譯有《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對手偷不走的優勢》、《你比自己想的更勇敢》、《發現天賦之旅》、《一直在路上》、《慈悲、覺醒、每一天》、《敲醒你的財富能量》等書(以上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目錄

【序言】
【第一章】心智的本質
上路前須知的三個觀念
焦躁的心從何而來?
自我的特性

【第二章】心靈的靜修
獲得寧靜的工具
為什麼要靜心?
專注的修持:日常呼吸練習
沉思的修持
保持平靜的修持:心智就像投影機
情緒的智慧
放下的藝術
回歸當下
滋養身體,滋養心靈

【第三章】日常覺知
透過日常習慣獲得寧靜的心
被壓力擊垮時
在職場找到寧靜的心
仁愛之心
就從今天開始
獲得寧靜的心的十個方法
結語
 

序言

  我們的心創造了我們所認知的世界,以及自己在這世界的位置:我們所經歷的一切,不論是快樂、悲傷、痛苦、美好,所有的一切,都透過心智產生意義、存在心底。因此我相信,了解心智的運作,是獲得自由、快樂、滿足與克服挑戰的關鍵,也是世上所有疑難的關鍵。

  沒有人能讓生命之流停下來。不論我們多麼希望讓時間停下腳步,也無法如願。我們無法讓自己不變老,也沒有人知道自己何時會離開人世,我們唯一知道的是,人的生命皆有定數。你可能會覺得這個觀念太悲觀與消極,但我只是點出:我們總是想著自己無法改變的事(例如,時光的流逝),而不是我們能改變的事(例如,該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我們可以選擇要怎麼思考,所以何不訓練心智,盡全力擁抱人生,抓住最美好的事物?何不允許並鼓勵自己,放下種種期望與恐懼?因為這些期望與恐懼,控制了我們的想法,以及伴隨心念而生的行動。

  人生的意義來自於,每天用我們能做得到的方式,努力造福他人。但在現今社會,我們一不小心,就會被諸多瑣事牽著走:為將來煩憂、事事和他人比較,以及手上永遠不斷加長的待辦清單。這些思慮在我們與我們的本性之間,築起了一座高牆,使我們看不清人生道路、自己是誰?以及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我們需要除去這層障礙,與原本寧靜的心重新連結,因為那是我們的本質所在。然後,我們就能自信且自由地向前邁進,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人問,我想傳達什麼訊息給大家?我的答案有兩個;一個從佛教觀點出發,另一個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兩者唯一的差別,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我希望提醒大家的重點是,我們要在「心智的運作」以及「把思緒化為行動」之間取得平衡,藉此改變人生。換句話說,我們要綜合思緒與行動,讓二者互相發揮正向影響。人們會透過心智活動,賦予每天所做的每件事某種意義,然後藉由將這些理念化為行動,為自己與他人創造幸福。由此衍生,假如我們在日常生活得不快樂,我們該做的不是向外尋找原因,而是要學會向內尋找答案,試著去看見並欣賞已經擁有的一切,而非不斷尋找自己還欠缺什麼。我們需要理解一個事實:只有靠自己,才能獲得寧靜的心。當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或以佛教的觀點來說,即每個人都是佛),並開始照看我們的心,將會為生命注入更多喜悅、正向行動與平靜,即使我們還沒有領悟什麼,至少會覺得內心不再那麼混亂。

  焦躁的心

  有時候,我們感到焦躁不安,不論怎麼努力,也找不到原因。我們的心有如脫韁野馬,無暇顧及眼前的體驗或情緒,而只是急著追求下一個體驗與情緒,總是期待得到更多,但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光是放慢腳步,就足以令人焦慮不已——這樣能創造什麼成就?我們問自己太多問題,但對於答案卻不再有把握。我們把目標放在某個事物或某個人身上,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忘了啟程的目的,是為了尋找快樂,但快樂總是一閃即逝。於是,我們的心變得浮躁,總有股衝動想要向前追趕,試圖抓住更多一點的快樂或成功,因為我們不確定現在擁有的是否足夠。

  在日常生活中,人際互動與虛擬連結的刺激,總是令我們的心智忙碌不已。不但資訊超載,選擇也跟著超載。我們的周遭充斥著各式各樣學習、創造與獲得啟發的機會,使心智幾乎沒有任何擴展與成長的空間。我們提出太多問題,但沒有時間或耐性,等待答案或試著理解答案。我們花許多時間四處尋找解決方法,而忘了洞察問題的本質。有時候(或大多時候),我們的心就像彈珠台,不斷發射彈珠,讓它們朝各個方向亂竄。我們的心若能安靜下來,並對自己的現況與前進的方向感到心滿意足,該有多好。我們的心若能不再把事情過度複雜化,對事情不再過度分析與思考,該有多好。

  我的上師說得好:「人們為了賺錢,犧牲了健康,然後花大錢只為了重拾健康;人們對未來感到焦慮而無法好好享受現在,最後,既沒有活在當下,也沒有抓住未來。人們活著的時候,以為自己永遠不會死,死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從未好好活著。」一般人非常容易落入這個模式。快樂總是在下一個轉角,即使我們找到了,通常也忘了一開始想追求什麼。我們把忙碌當作榮譽勳章,引以為傲。即使內心深處知道,我們在白天完成的那許多事,不等同於快樂與滿足、甚至是成就。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們有時覺得自己好像按著某齣劇本過日子,但這劇本卻不是自己寫的:我們忙東忙西,總覺得沒有時間好好與人相處,或把事情完成;我們把時間切割得太零散了。

  漸漸地,決定似乎變得愈來愈困難,因為我們變得愈來愈猶豫不決,或愈來愈害怕「做錯事」。抑或是,我們不再讚賞別人的努力,而是不斷比較與競爭。我們變得非常忙碌,但同時發現,自己沒有把任何一件事做好。不安的感覺占據了我們的心;我們可能睡不好,或因為睡太多而變得昏昏沉沉。我們與好朋友逐漸失去聯絡,還覺得家人很煩,面對老闆變成惡夢一場。於是,時光轉眼即逝。

  焦躁的心害怕安靜的時刻;它很容易感到無聊,只能像無頭蒼蠅般忙個不停。焦躁的心把心思,過度地放在每個細節與人生的決定上,時常擔心害怕、焦慮不安,或者就是停不下來:假如我用另一種方式處理,情況會如何?假如我做錯了,怎麼辦?假如他們不喜歡我,該如何是好?他們為什麼這麼說?我夠好嗎?他們夠好嗎?洗完碗盤後,該做什麼?然後是什麼?接下來又該做什麼……焦躁不安的心任憑想像力天馬行空、四處亂竄,但鮮少具有建設性。我們的人生在迷迷糊糊中,一點一滴流逝。與此同時,我們卻又時常感覺,自己彷彿在原地踏步。我們總是渴望有人陪伴,但即使身處人群之中,心頭的孤獨感卻揮之不去。

  現在,請回想你曾經擁有的寧靜的心。

  寧靜的心,喜歡嬉戲、有創造力,而且靈活。易於感受樂趣,也易於感受悲傷,但悲傷不會久留。寧靜的心,有體諒他人的能力。當我們擁有寧靜的心,就不會苛求自己和他人,並看見美好的一面。寧靜的心放鬆且充滿自信,不需要傲慢的偽裝。擁有寧靜的心,我們永遠有時間關心、啟發他人並受到啟發,還能把許多事好好完成。只要看看那些純真的孩童,他們極有好奇心,觀察力強,但同時沉醉在人生的每一刻。他們就在那裡,完完全全地活在當下。

  我喜歡談論與教導什麼是寧靜的心?因為當我們給自己一個機會,釋出時間與空間,去理解每個人的真實本性,就能彼此連結。智慧是一切的精髓——它存在人心中,完全是與生俱來的。但我們往往失去平衡,你所有的能量在腦袋裡轉個不停,卻缺乏來自內心深處的理解作為靠山。

  寧靜的心從不怠惰,而且充滿行動力。它可以把更多事情完成,快速而靈巧,輕盈靈活,以明理且善良的心,輕鬆做出所有決定。但若缺乏智慧,我們可能很容易被大腦編織出來的假象——層出不窮的期待、擔憂、投射、標籤、成見與評斷所欺騙。這種感覺令人精疲力竭,即使在睡覺時,我們仍與狂亂的思慮糾纏不休。

  寧靜的心敞開而不狹隘。永遠有餘裕從不同角度考慮事情,接受事物的原本樣貌。我們會變得更為他人著想,察覺到更多。我們有時間傾聽與微笑,也會吸引好事降臨,例如他人的微笑、善意、知識。

  我希望,當我們一同走過這本書的旅程,心智的美好本質會隨之變得愈來愈清晰。當然,這趟旅程絕非一路平靜與完美;人生之所以有趣,正因為它充滿高低起伏、挑戰與刺激。你一開始或許會覺得,以寧靜的心看待世事,未免過於無聊;人生中必定有某些事物,會引發戲劇化與極端的反應,不是嗎?我無意說服你;這完全由你決定。但我希望,當你找到初心,會發現在層層標籤、自我意識、期待與依戀之下,能不帶執著地欣賞一切,是多麼令人振奮的感受。你會發現,耐心可讓人不再受無意義的評斷束縛,也不必為所有問題找到答案。你可以為自己創造肥沃的土壤,孕育想法、做出決定、種下偉大行動的種子,以及更多的一切。

  這本書可為你和你的心提供某個「靜修」之處。佛教一直有靜修的傳統,因為靜修可以提供安靜與專注的空間,讓我們學習與探索人生功課——練習把觀念付諸實踐!但我們也認為,如果只在靜修時實踐教法,是毫無意義的;把教法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是真正的實踐。若能把寧靜的心帶進忙碌的都市生活,更是難能可貴,因為這代表我們可以讓最小的空間,感覺起來開闊而無邊際,即使遇到重重阻礙,也可以讓敞開的心,一一化解。

  「靜修」藏語意指「邊界」。我們靜修時,就有機會探索心智與情緒的運作方式,以及有益與快樂的情緒和令人苦惱的情緒的分界在哪裡。我們並不需要受這些情緒的約束。當我們能覺知心智與情緒的運作方式,將帶來極大的自由。我們會開始意識到,如何透過不同角度,切入並洞察某個情況。我們可察覺憤怒來自何處,以及它是否真的帶來幫助。我們學會不再自信滿滿地導正情況;不再力圖改變他人。我們可以真正放鬆下來。
我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從內心訓練心智,使二者合而為一。

  我們也會探討,身體與心智之間的關係。我們可透過身體發出的訊號,更加了解自己的情緒。我們的身體會比心智更早告訴我們,自己即將越過正常情緒的界限。我們可以藉由體內的種種反應,感覺憤怒或難堪的情緒即將湧現。當我們採取防衛姿態時,說話的聲音聽起來既陌生又緊張。我們可運用心智讓身體冷靜下來,或用身體讓心智冷靜下來,這透過呼吸來調節尤其有用。平常走路時,可透過雙腳與大自然連結,此舉可幫助我們與內在心性連結。我認為,醫師對於輕微的憂鬱或焦慮症狀,開出的處方經常是健康的飲食與適度的運動,是有原因的。健康的身體有助於提升覺知力,使身心保持平衡。

  靜觀有益身心

  靜觀是個簡單的動作,可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並觀察自己。它把我們拉回本性,讓喧囂紛擾的表象沉澱下來,引領我們看見底層的真相。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個非常自私的舉動——專注內觀,而非關注他人(有趣的是,「佛教徒」一詞意謂「內部的人」insider)。不過,唯有先了解自己,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與尊重他人。唯有敞開自己,我們才能看見需要補救與修復的部分,面對自己的傲慢,調整心智的頻率。它可防止我們變得自滿。終其一生對他人指指點點,評斷好壞對錯,並非難事。當然,我們總是從自己的觀點,按照自己的標準,看待一切。

  透過靜觀,自我覺知力會提升,然後認知到,我們在別人身上看見的問題,其實往往是自己的問題。同樣的,我們可以學習不干涉他人的生活,並打從心底讚美他人的努力。只要想一想,忌妒同事的感覺,以及真誠恭喜他人獲得努力的成果,並為他們高興的感覺,就可以了解哪一種會帶來真正的快樂。

  假如我們每天能給自己一點時間(即使只有幾分鐘也好)靜心冥想,在接下來的一整天裡,觀察力就會變得更加敏銳,更能品味當下的每一刻,更能專心處理手上的工作,而不是為接下來的工作而擔心。我發現,靜心極具振奮效果,真正有助於讓快樂的感覺油然而生。快樂並非降臨在我們身上,或者靠別人給予的外來之物,而是從內在培育而生的感受。

  了解心智的本質

  若沒有真正的認知,知識與實踐通常就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理解、知識與實踐,三者息息相關。這就和我們試圖改變自己一樣,假如沒有弄清楚自己為何要改變,這項改變絕對無法持久。假如我們不做好準備,改變也不太可能持續下去。但若我們一直停留在理解與準備而不嘗試,就不可能有改變的機會。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首先要了解心智,尤其是它「概念化」或「二元性」的特性。這也是我們最常用來解讀世界的方式。每個人透過自己的觀點,為所有的一切貼上標籤——不是「好」,就是「壞」。儘管這標籤可能隨著時間而變動,我們卻根據它,不斷進行比較與評斷。從「我是好人、還是壞人?」到「那朵花好看還是難看?」,我們不斷提出問題,不斷發表看法。這麼做是人之常情,因為我們想要為世上發生的一切,理出一個頭緒,但這也會帶來挫折與失望。我們的觀念受限於層層定義與框架,而使自己沒有多餘的空間,在陽光下自由自在成長。

  接下來的章節裡會進一步探索,人們為何傾向於向外尋找情緒的源頭,以及問題的根源與解答。我們要透過現代科學與現代佛學(此二者用不同的語言講述相同的觀念),洞察快樂、憤怒、寂寞與渴望的本質,並檢視內心的憂慮與恐懼。因此,我們要把焦點轉向內在,而不是向外尋找快樂與痛苦的源頭。重新認識自己的心智,讓心靈與同理心同時啟動,單純地觀察,並以覺知取代無止境的分析。

  然後,我們才能開始察覺「自我意識」與「內在初心」(或寧靜的心)的不同。前者總是吵著要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後者則在自我意識的喧鬧聲之下,以安靜與喜悅的姿態接納一切。透過觀察,我們可清楚察覺兩者之間的差異。自我意識總是要求立即(通常是情緒方面)的反應,而寧靜的心則採取溫和路線,但當倚賴它時,往往能讓我們穩健地走在對的路上。

  有時候,我們會缺乏自信,不敢傾聽安靜的心所說的話,而開始懷疑自己,並擔心害怕或猶豫不決。於是我們一味向前衝,想抓住成功,相信那就是答案。然而,我們的心頭總有種揮之不去的感覺——因為內在本性正耐心等待我們鼓起勇氣,把焦點轉向內心,找到人生的使命,並與世界分享。

  心靈的靜修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心靈的靜修。你可透過這個部分學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獲得寧靜的心的方法,而不需要進入深山閉關(儘管登上高山靜心,就有機會獲得開闊的視野)。我鼓勵你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嘗試看看。

  當我們決定要做一些改變,投入所有的精力去完成,是很重要的事。呼吸、靜心、沉思與覺知這些工具並不複雜,卻可以真正改變我們的心境,並為日常生活與看待人生全局的方式,帶來正向效果。重點在於「實踐」。因為,就和其他技巧一樣,每天花一點時間靜修,對於獲得寧靜的心,最有助益。我們每天只需要花幾分鐘,但一開始排出這幾分鐘的時段,並養成習慣,是最困難的部分。因此,我們需要先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有動力下定決心,改變自己或鍛鍊心性。為飽受壓力摧殘的心靈帶來平靜,是這些技巧創造的第一個效果。當你教導身體與心智如何放鬆,就會在很短的期間內,感覺自己的心突然敞開了。當你放下舊有模式,騰出空間給耐心、妥協與彈性,你會看見這樣做為日常生活帶來的改變。敞開的心,就是寧靜的心。

  只要以欣賞的角度體察人生,著眼於美好的人事物,並表達感謝之意,我們心裡就可以容納更多人事物,耐性與包容力也會提升。這不表示我們要否認或掩蓋不是那麼美好的事物,而是讓我們可以在人生的片刻,專注於正向事物。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去想起美好的事物,往往會忘了自己已經擁有。因此,用短暫片刻聚焦於我們擁有的,而非缺乏的一切,這個效力強大的練習可為我們的一天,注入截然不同的感受。

  擁有寧靜的心很重要的一環是,了解並接受:人生的本質就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要學習接受自己無力控制的事物,而不是為這些事擔憂或憤怒。我們可以學習不再向外尋求讓我們快樂的事物,而開始意識到,快樂與滿足,取決於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觀念想法。也就是說,重點在於我們對事情的反應,而非事情本身,尤其是其中有許多並不在我們的控制範圍之內。

  我們也要練習活在當下:過去的已經過去,而未來難以預料。因為我們能掌握的只有今天,因此更加用心覺知當下每個時刻,有助於揮別不斷在腦海上演的「假如……會如何」的各種想像。我們可以與自己的本心、周遭的人以及世界,重新連結。我們不再放任思緒與情緒如脫韁野馬般失控,總是為明日擔憂。而是保持警醒,放眼今天,覺察自己的想法、言語和行動,而非他人的一言一行。

  擁有寧靜的心的另一個方法是,更加了解自己,並意識到世界並非以「我」為中心。知道每個人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而且我們其實也沒有那麼特別,是件好事!因此,不要覺得花時間在了解自己,是自私的行為。因為在現代社會,人們在成長過程裡,往往逐漸在內心築起一道道保護層,最後離本性初心——得到快樂,並帶給他人幸福,愈來愈遠。我們也習慣以放大鏡分析他人的一言一行,而非自己的言語行動。因此,該是把焦點轉向內心,試著剝下甚至拋棄一些保護層的時候了。

  事實上,心靈的靜修主要是讓我們學習把經年累月形成的特定觀點,以及思維、態度,或是傲慢、恐懼、憤怒通通放下,拋開人生裡負面的影響力。這不表示你將不再有憤怒、忌妒或挫折的情緒,而是當受到這些情緒波動影響時,你會有能力溫柔地探索與自問,這些情緒從何而來,然後輕輕放下,讓它煙消雲散。

  身體的鍛鍊也有助於內心的寧靜。有時候,透過運動讓心智暫時放空,是件好事。同樣的,專心走路或進食,也有助於讓心智進入平靜與專注的狀態。

  日常生活的正念

  在第三部分,我們要練習的,是把寧靜的心帶到日常生活中。在海邊散步時,心境平和是件美好的事,但是當陌生人透過車窗叫囂或工作與人爭執時,我們還能保持鎮定嗎?我們該如何運用清明的心,傾聽內在的聲音,做出每個決定?當生活的忙碌紛擾令我們招架不住、覺得生活無聊或忙不過來,而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時,怎麼辦?自己永遠不夠好的念頭重新占據腦海時,該怎麼辦?當悲劇性時刻或事件降臨時——當悲傷將人淹沒,或必須面對疾病或傷害時,又該怎麼辦?答案就在我們心中,但我們需要一些幫助,才能找到這些解答。我們都還是新手。

  覺知源自佛教,不過現今的科學已證實這古老靈修的好。現在坊間開了許多教導覺知的課程,此外,覺知被證明和靜心一樣,對消解憂鬱症狀相當有幫助。我希望,身為佛教徒的我們,也能幫上一點忙。我們不是科學家,但對我們而言,覺知就是覺察日常生活的每個當下。上師嘉旺竹巴法王最近被問到這個觀念時,他說,臨睡前是進行這個練習的最佳時刻。我們透過學習與個人經驗知道,在半夢半醒之際保持覺察,就可擁有八小時左右的覺察式睡眠。睡眠專家發現,人睡覺時,大腦會持續進行白天沒處理完的思慮活動。因此,以正確的心態入睡,是有道理的,它可幫助我們一夜好眠,得到徹底的休息,並讓人煥然一新。

  許多人會問:假如我們專注於覺察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那麼隨興與熱情還存在嗎?對我而言,覺知與隨興同時存在,因為我們會留心當下的每個機會,正視自己,而非把目光局限在狹隘的事情上。覺知是讓心得到自由,放下所有的「應該、假如、但是和或許」。假若今天心中沒有絲毫恐懼,你想做什麼?

  對於你一生中將面臨的所有挑戰,我無法提供快速的解答。我也無法告訴你某句座右銘讓你反覆唸誦,以消除上下班的焦慮,或減少對工作的擔憂。但我能做的是,鼓勵你採取新的思維,透過練習,幫助你解決上述狀況。我可以提供一套鍛鍊心智的工具,而這些工具可幫助你,逐漸培養出一種思考方式、看世界的方法,使你可以和自己以及他人和諧相處,擁抱生命的各種可能性與機會。這些工具可以發揮提醒的作用,成為你的靠山,同時讓心得到自由。

  我們的想法、言語和行為,等同於我們。想法是連鎖效應的開端,它會啟動言語,然後觸發行為。因此,照看自己的心非常重要。我們的心智創造了我們的世界,以及我們的生活方式。所以請敞開自己,讓世界進入你的心中。
 

內容連載

心靈的靜修

寧靜的心完全開放、不帶評斷、好奇、充滿生命力、有耐心,而且無懼。寧靜的心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取得自然的平衡。我們能把日常事務做好,同時擁有宏觀的視野。我們感到身心和諧,覺得心智與我們合作無間,而非失控忙亂,使我們匆忙、有壓力,什麼事都不確定。當心智處於健康狀態,我們常覺得自己很幸運,而且知道人生的意義。當我們向他人展現善意與慈悲,也將收到溫暖情誼的回饋。

這不表示人生永遠都是順遂的;每個人都會有順利與不順利的時候。但我們能夠以強韌與感恩的心為後盾,面對人生的挑戰與變化。我們會花少一點時間想著他人的評價與看法,並有勇氣檢視自己的為人,以及該如何改進。同時,我們對他人,即使是那些猛踩我們地雷的人,也會少一點的評斷,多一點包容與耐性。我們仍會心情不好,遭遇困境時,仍會憤怒與沮喪,但我們能開始如實看見情緒的本質:它感覺起來非常真實,但並非固定不變,它會來,也會走,所以不必理會。

要擁有寧靜的心,就要安住在心性裡。如此一來,你才可以不受憤怒、忌妒、執著、傲慢與無知影響,進而找到一片肥沃的土壤,種下觀念的種子,做出決定與找到人生方向。你不只要找到這片土壤,還要種下稻苗並勤於除草。你必須細心呵護美好人生的種子,用耐心和仁慈(不論是對自己還是他人)勤於灌溉。讓陽光照耀你的心智與心靈,給自己時間好好休息與呼吸。與你的內在心性和諧共處。

這就是「心靈靜修」的核心觀念。我們都擁有寧靜的心,只不過有時候,恐懼與自我意識蒙住了雙眼,使我們看不見它的存在。因此,花一點時間透過練習(尤其是靜心)了解心智的本質,使它處於和諧狀態,是件非常重要的事。這些練習可讓我們的心智得到應有的休息,正視自己與我們的人生,尋找方法改進自己,造福他人。我們要集中心力之處,不是修正或調整焦躁的心,而是呵護與滋養寧靜的心。

對許多人而言,只要給心智一點休息的時間,就已足夠。讓忙碌不堪的心暫緩停歇片刻,使它能把一切看得更清楚。或是利用這段時間,擴大心靈的視野,培養慈悲心與同理心,即為他人設身處地著想的能力。此外,這也是「放下」的好時機,放下過去受過的傷與怨恨,或慣性的思考模式,並且不再苛求他人。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3
    $130
  2. 二手書
    53
    $160
  3. 電子書
    75
    $225
  4. 新書
    79
    $237
  5. 新書
    79
    $237
  6. 新書
    79
    $237
  7. 新書
    96
    $288